•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嘉兴市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对策研究

    时间:2020-10-28 07:54: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简述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深入分析嘉兴市粮食生产现状、粮食消费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嘉兴市粮食安全的因素,提出和探讨保障嘉兴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粮食安全;对策;浙江嘉兴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障,既有其富国的经济意义,又有其安邦的战略意义。然而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嘉兴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再加之外来人口剧增、环境恶化未得到有效根治、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嘉兴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嘉兴市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 我国粮食形势分析

    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亿公顷,2003年已减少到1.23亿公顷,减少了近667万公顷。粮食总产也随之减少,1998年为5.1亿吨,2002年为4.5亿吨,2003年则已减少到4.3亿吨。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都在逐年减少,但是粮食需求却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致使我国粮食库存出现紧缺,到2003年缺口达550亿千克,供求严重失衡。从2004年起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已经连续3a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从总量看,虽然实现了连续3a增产,但这是在粮食产量2003年落到低谷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当前的粮食增产,并没有解决粮食供需矛盾,并没有使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并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2006年我国水稻缺口仍有50亿千克之多。可见,粮食安全仍存隐忧。展望未来,我国粮食供求格局变化将呈现3个特点。一是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但从品种上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水稻、小麦供求偏紧;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因而紧平衡状态将是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的常态。二是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在品种上主要反映在稻谷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方面,在区域上则主要反映在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三是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因此,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必须重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在确保口粮供给的前提下,注重解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量还将再减少25%,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届时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6.4~7亿吨,而2030年我国的粮食最低需求量将在10亿吨以上。要达到这个水平,届时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必须在目前的水平上提高50%-70%。如果在稳定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则需把粮食单产提高50%-70%。但是专家们指出,在近20a内,粮食单产由目前的7.5t/hm2提高到12.75t/hm2几乎是不可能的。到那时粮食安全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关注。

    2 嘉兴市粮食生产情况

    2.1 熟制改革进程

    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市,是我国太湖流域单季稻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嘉兴市水田耕作制度改革的历史,也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从表1嘉兴市历年水田种植制度变化进程上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粮食生产发展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实行单季改双季,两熟改三熟,到80年代基本形成了以春花连作稻为主体的种植格局。由于粮田复种指数的提高和种植技术的改进,粮食单产量先后上纲要、过千斤、达双纲3个台阶。1984年全市水田复种指数达266.2,粮食总产为22.17亿千克,水田产量为12.12t/hm2,比1957年单产和总产增产2倍以上,实现了多种、高产、多收。

    第二阶段为纯粮型向粮经转变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22亿千克(人均占有粮食700kg左右),粮食生产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二度出现“卖粮难”。由于单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未能给农民带来显著的收益。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变,主食用量减少,品质要求提高。这些因素都促使了熟制制度的变革,在1993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以后,我市部分乡镇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出现了三熟改二熟,老三熟改新三熟,在全市范围内出现了20多种粮经结合型复种方式。1995年全市水田春花连作稻调到61.7%,春花单季稻增加到38.3%,粮经比为73∶27。在稻谷构成中,优质晚粳上升到70.4%,早稻谷下降到24.5%,粮食单产有所降低,种植业产值增长3倍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为效益农业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了第二、三产业,农民也不再想从事高劳动力投入低收益的“老”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春花单季稻与蔬菜单季稻等复种方式的扩大。1998年全市单季稻面积11.22万公顷,占晚稻面积的69.8%,蔬菜栽培面积4.846万公顷。2002年全市单季稻面积扩大到10.89万公顷,占晚稻面积的90%以上,蔬菜栽培面积扩大到8.3万公顷。不少乡镇蔬菜晚稻涌现出全年“万元千斤 ”的田块,展示了我市效益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2 粮食生产需求消费特点、变化趋势分析

    嘉兴市原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我国著名的白粳米主产区之一,水稻播种面积和水稻总产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的70%、80%(见表2)。1990年粮食总产量22.9亿千克,年国家定购任务5.75亿千克,净上调省3亿千克。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粮价连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粮食复种指数大幅度下降,冬季抛荒现象严重。2006年我市全年耕地抛荒面积6.67万公顷,今年预计在3.33万公顷;去年季节性抛荒面积不到4 000hm2,今年预计也在4 667hm2之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加之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市粮食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002年度嘉兴市社会粮食消费总需求量为18.23亿千克,其中用于城乡居民(包括外来人口64万)口粮8.73亿千克,种子用粮0.22亿千克,工业用粮2亿千克,饲料用粮7.25亿千克。而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3.28亿千克,实际产需缺口为5亿千克。2003年度全市社会粮食消费总需求量为20.5亿千克,而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77亿千克,实际产需缺口扩大为8.5亿千克。近三年粮食产需缺口已接近10亿千克。但需指出的是,嘉兴市口粮消费主要是大米,近三年稻谷产量在10亿千克左右,嘉兴市城乡居民包括外来人口约500万(外来人口约165万),以人年均200-250kg原粮计,口粮基本能自给自足,但已到了需求底线。粮食缺口主要是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但如果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供给不足,势必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和副食品的供给,最终导致口粮供给压力的增大。

    综上,嘉兴市已从传统的粮食产区转变成粮食销区。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的不断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粮食需求将继续增长,产需缺口将逐渐扩大,如果粮食总产量不能适应需求的需要不断增加,势必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3 粮食安全的评价标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下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由于该定义强调任何时点上的粮食供需平衡,从而产生了自给率95%的安全评价标准。实践经验也表明,粮食是一种典型的“多不得也少不得”的商品。因此,要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仅以一个简单的供求数量界限作为标准,而应该从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能够达到的期望产量)、粮食生产的经济性(即在能够保障人们基本生存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外部成本)和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粮食生产的潜在资源)来进行综合评价。虽然从数量上看,嘉兴市粮食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但必须认识到嘉兴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很强。嘉兴市具有相当规模的基本农田和有效灌溉面积、先进的农机化水平、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市政府已确定建设黑龙江大米加工企业和独山港区粮食专用码头及仓储设施,粮食购销体制逐步完善,粮食购销队伍也逐步形成。因此,只要有合理的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合理的粮食价格),就能够使这部分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上的粮食需求。

    2.4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

    2.4.1 种植面积减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嘉兴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加上近几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已出现种植业和其他产业并重的趋势,这些都是造成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的原因。研究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变化率之间的变化趋势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达0.864。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成为粮食总产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至17.47万公顷,较1998年的28.73万公顷减少39.2%,比1990年减少57.3%;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1.77亿千克,比1998年减少31.45%,是1990年的一半。

    2.4.2 农业气象灾害。嘉兴市地处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情重。在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嘉兴市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加剧趋势。危害嘉兴市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干旱、低温和冷害等;其中,洪涝和台风是对嘉兴市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洪涝是嘉兴市农业灾害中第一大害,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暴雨和持续性霪雨,主要分梅涝和台涝,以梅涝危害最重,多发生在5-7月上旬。如1991年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形成“二度梅“,受灾面积9.5万公顷,损失粮食2.68亿千克;1995年6月20日至7月6日,全市平均降水量371.7mm,全市受涝面积15.9万公顷,损失粮食1.79亿千克。

    台风是嘉兴市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台风最多、最重、登陆可能性最大的时间是7-9月,90%以上的台风在7-9月影响我市。台风影响时,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其强度及持续时间长短直接决定危害程度的大小,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危害越重。据统计,嘉兴市每年平均遭受台风影响1.5次,以风雨兼作的强台风造成的灾害最严重。2005年是近年来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一年。“麦莎”“云娜”“卡努”等对嘉兴市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全市共有9.41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成灾面积达2.4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3.15亿元。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6.69万公顷,成灾1.42万公顷,绝收1 266.7hm2;经济作物受灾面积达2.72万公顷,成灾1.05万公顷,绝收547hm2。

    2.4.3 有害生物危害。有害生物危害主要指作物病虫草鼠害等。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暖冬天气的持续,我市农作物病虫草为害日趋严重,正处在一个病虫草害高发时期。稻飞虱等外来物种的入侵,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的大流行等,对我市粮食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据近几年病虫草害危害情况统计表明,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4亿千克,经防治实际损失率为10%~20%。据统计,1980年晚稻稻瘟病造成减产1 875kg/hm2,全市约损失粮食1.6亿千克。2005年全市12.87万公顷晚稻中就有9.33万公顷发生稻飞虱,由此引起的减产面积达到3 893.3hm2,平均每公顷减产5%以上。2006年全市直播稻面积占70%以上,直播田密植程度高,田间郁闭度大,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近年来的株病率都在30%以上。同时千金子、稗草等恶性杂草的为害也日趋严 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粮食减产。

    2.4.4 水、土、气和农业投入品等环境因子引起的生态危害。土壤、农药、化肥、水域、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严重危害嘉兴市水稻的优质高产。农民过度依赖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退化,农药残留增加,势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加上“三废”污染和较频繁的酸雨降水,给嘉兴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3 粮食安全对策

    3.1 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中央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是我国新农业政策的基础性文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定了新农业政策的导向,三项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打通了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的道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随之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新农业政策的一系列文件,为国家粮食安全在政策上作了保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和《全国粮食规划(2006-2020年)》,认真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6年粮食产销工作的通知》和省农业厅《关于2006年粮食生产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嘉兴市支持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的粮食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要加快制订嘉兴市农业保险条款,对种植水稻1.33hm2以上种粮大户开展特惠式全额政策性农业保险,解决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确保灾后受保。

    3.2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粮食安全的前提

    水稻面积增加对水稻增产的贡献率为96%,而水稻单产水平提高对水稻增产的贡献率仅为4%。因此,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下,保护耕地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粮食安全的前提。要稳定粮食面积,一方面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四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生产的相关意见和政策措施,切实减少季节性抛荒,制止全年抛荒。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服务,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农户进行耕地的季节性流转。要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合作社承包季节性抛荒的耕地。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改善农田基础条件,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做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切实保护和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 加强综合治理,减少有害生物危害和生态性危害

    大力培养和推进循环经济,倡导走绿色文明之路。传统经济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为特征,表现为“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循环经济则强调资源永续利用,做到生产与消费“资源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表现为“资源——生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标准化生产、清洁生产。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更新植保思路。在时间上从关键季节防治到周年往复;在空间上从作物系统到农田生态系统,从单一作物到多种作物,从单一病虫到生物群落;在技术上从单一措施到综合调控,变应急处理为持续治理。建立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对农民进行无害化生产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并遵循安全生产的技术规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筛选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重点推广抗病虫品种、物理防治、生物农药及释放和保护天敌等生态防治技术,发展绿色农业。

    3.4 粮食增产要与农业增效同步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粮食的问题,粮食问题的背后是收入水平问题,再深层次说是收入差距问题。在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中,粮食种植者都处于弱势。我们在实施保护耕地,保护种粮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多头并举,才能建立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是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逐年下降;二是与大部分的经济作物相比,粮食总体上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生产粮食已经难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在3种主要的粮食产品中,稻谷生产的机会成本最小。与养殖业相比,粮食整体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因此,为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我们一定要使粮食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转变,改变粮食只是工厂的原材料的现状,快速提升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大大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做到粮食增产又增效。

    3.5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增产的关键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仍将占用部分耕地,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因此,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省、市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2006年出台了提高水稻单产的若干措施。下面将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嘉兴市实际情况,就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一些思路。

    3.5.1 大力引进、选育与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品种是粮食单产的基本条件,只有好的品种,才有增产的潜力。嘉兴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广秀水620等多抗品种以来,晚稻产量持续高产稳产。近三年晚稻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一号、秀水09、嘉991、秀水03、秀优5 号、嘉乐优2号等优质高产品种(组合)。据统计,2006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市粮食生产连续3a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新品种的推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新组合的选育。政府应对做出贡献的有关育种、推广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激发其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的积极性。

    3.5.2 加快推广节本增效实用技术。重点推广省工节本增效的水稻直播栽培、抛秧栽培以及旱育秧栽培技术;实施“双百工程”、超级稻行动计划,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水稻五改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生产。

    3.5.3 积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合作化、机械化。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扶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种粮大户开展粮食加工、销售,拉长粮食产业链。大力支持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目前全市有粮食专业合作社6个,现有社员总数325户,耕地面积1 222.8hm2。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服务面积1.67万公顷,服务农户6.9万户。这些合作组织对于提高稻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产销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但其数量和规模还需进一步提升。

    3.6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应急储备制度,提高粮食生产恢复能力

    储备救灾物资在应对灾害、恢复灾后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充分保证粮食安全、地方稳定,以及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应付突发事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储备制度。目前,我市已建立了救灾种子储备制度,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006年全市救灾种子储备任务96万千克,其中市级储备任务20万千克。但储备规模较小,且品种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各种灾害情况。因此,要进一步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扩大救灾种子储备规模和范围,除扩大粮食作物救灾种子储备量外,还应增加消毒药剂、农业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救灾物资储备。同时,设立农业救灾专项资金。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