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精准扶贫效果好,迤那新貌吸引人

    时间:2020-10-28 08:02: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迤那的精准扶贫,是贵州扶贫攻坚的生动样本。它的成效说明,只要聚精会神抓扶贫,同心奋斗谋发展,就一定能打赢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就一定能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迤那曾是威宁乃至贵州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迤那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从摸清底数入手,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脱贫计划,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样本。2014年,列入扶贫计划的360户1540人全部实现脱贫。

    精准扶贫看迤那,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看”识真贫

    找准对象摸清底

    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是第一步。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工作,2014年在迤那镇全面铺开。165名干部从摸清底数入手,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情况。

    在省直机关同步小康威宁三队的指导下,镇村干部总结出了贫困摸底的“四看”法。

    “一看房”,即看农户的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通过住房条件估算其家庭年收入。

    “二看粮”,即看农户耕地面积及有效灌溉情况,林地和茶园、果园等商品经济作物面积,按各种经济作物的收入和市场价格计算其家庭年收入。

    “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即看农户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打工状况、打工时间,估算其家庭年收入。

    “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即看农户家中是否有小学生、初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通过读书对象估算农户年支出。

    芙蓉社区石桥组村民袁礼家,土坯老房的墙体上,大小裂缝有十多条。袁礼指着墙说:“一到雨天水就漫进屋,墙根更是常年被浸泡在雨水里。”由于没钱建房,袁家只得将原先的牛棚稍加收拾,搬了进去。

    贫困调查表的“致贫原因”一栏,调查干部给两家分别填写:无安全住房;缺劳力。

    镇纪委书记夏懿介绍,采取“四看”法入户调查、登记、核定,并经过村、镇两级公示,很快认定了1610户5533名贫困对象,“没有一户村民认为不公平”。

    摸底调查没过几天,袁礼就收到了好消息:他家能获得216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

    可是,袁家连修房的启动资金都不够。干部们商量后,支持老袁种烤烟10亩,手把手带着干,4个月后,纯收入两万多元。去年11月,袁礼请来施工队,红红火火开始盖房。

    “过完年就能搬进新房,再也不住牛棚了!”袁礼带着记者走进他家的新砖房,结实又敞亮。

    他还新买了拖拉机,忙着在同城大道工地拉砂石。“等路修好了,我们的致富门道会更多。”开着拖拉机,袁礼笑得很开心。

    实施精准扶贫,必须突出“精准”统筹推进。只有从摸清底数入手,做到识别贫困对象精准,致贫原因分析精准、扶贫措施制定精准、项目资金投入精准、组织保障跟进精准,才能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产业助“造血”

    因户施策谋长远

    迤那镇给1610户贫困家庭都建立了“专属档案”,详细注明家庭成员、收入支出、住房条件、生产情况等基础信息。紧跟着,就是因户施策,制定针对性强的“滴灌”措施进行帮扶。

    对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贫困对象,迤那镇制定了“五个一”帮扶措施:明确一名帮扶干部,教会一门适用技术,找准一条致富门路,帮扶一项致富产业,落实一项考核措施。

    单位越小越精准,内容越实越精准。列入2014年脱贫计划的360户贫困人家,都发展起了牛羊养殖,无房户则都获得了危房改造指标。有的还在中药材、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带领下,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省直机关同步小康威宁三队的干部介绍,因为缺少资金,25%的贫困户在生产方面很少投入。只有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他们调整种养结构,才能解决长期增收的问题。

    近年来,迤那镇因地制宜,实施了烤烟种植、玉米高产创建、优质马铃薯种植、经果林种植、蔬菜和中药材特色产业种植、生态养殖等“七个两万”工程,粮经比由2010年的8:2调整为2014年的4:6。

    精准扶贫使扶贫资源能够真正落实到贫困村寨,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家庭。这些举措如同引擎,驱动贫困群众不断改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不断调动智慧和力量,勇敢迈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

    结对拔“穷”根

    同心攻坚信念坚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干部包村、包组的基础上,去年,省、市、县、镇、村五级共165名干部与迤那镇的360户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攀穷亲、解难题,帮着谋划怎么减贫,如何增收。

    中心村村民马永对家,2013年人均收入只有1840元。因为穷,他和妻子马乔芬时常争吵,生活一团糟。

    镇长穆春林和马永对家结对子后,多次进马家协调关系,明确马家人的“分工”:马乔芬到镇上做清洁工,每月工资1500元;找人带着大儿子马军军到浙江打工,学技能长见识;二儿子马力暂时在家帮助父亲种地;三个弟弟妹妹安心上学,放学帮着放牛或做点家务……

    一家人的生活就这样走上了正轨。年终一算,马乔芬和马军军打工积蓄近3万元,养的黄牛增值3000元,包谷、土豆比上年增收1千多公斤……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直机关同步小康威宁三队队长罗凌说,很多贫困户需要多方面和长期的扶持才能稳定脱贫,所以,扶贫一定要长短结合,增收和能力培养结合,输血和造血结合。

    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迤那镇正加紧推进“六个到村到户”。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被列为重点,已举办中药材种植、脱毒马铃薯栽培、烤烟栽培、食用菌栽培、焊工、厨师等培训171期,共培训16000人(次),目标是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小康春风轻拂高原烟海千层浪,迤那精神激荡乌蒙攻坚万人心。”这是迤那人最喜欢的一副对联。在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精神引领下,迤那干部群众精准发力,同心奋斗,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16.14%下降到2014年的1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036元增加到2014年的7035元。(责任编辑/朱 江 摄影/李枫)

    相关热词搜索: 新貌 精准 扶贫 吸引人 效果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