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友谊的裂变和友谊的回归

    时间:2020-11-21 07:59: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胡风和冯雪峰,两位在解放前的黑暗岁月里并肩作战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然而。人们却不太知道建国后他们的关系的另一方面。……

    1950~1952:友谊走到尽头

    1950年初,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和阿垅的两篇文章,先后遭到严酷的讨伐。这一切,预示着“主流派”有组织的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胡风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战友冯雪峰却给他带来意外的不快。

    文代会后,上海成立了上海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是冯雪峰。当时,文协在《文汇报》办了一个周刊《文学界》,每周六出一版。主编是梅林。他是来自南洋的作家,抗战时期在重庆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秘书,上海解放后任上海文学工作者协会秘书处处长。他主编《文学界》不久,就来了麻烦。关于这,唐弢在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的一篇批判文章里提到,后来在1983年“首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里也有所涉及。两次说法不完全相同。先看1955年的:

    《起点》停刊后,胡风分子通过文字所进行的罪恶活动,开始向《文学界》集中,罗洛、罗飞(即杭行)、冀汸等经常在那里传播反动思想。文协上海分会主席冯雪峰同志注意到这一点,召集常务理事会,决定由我参加审稿,理由是我既是常委之一,又在《文汇报》,便于就近掌握。我接受了这个任务,从17期起,凡是梅林看过的稿子,我再看一遍,又另外组织了一些文章。反革命集团认为这是夺取“地盘”,对他们有意进行打击。在胡风的布置下,梅林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长信,向雪峰提出抗议,一方面叙述自己怎样追随革命,一方面集中力量向我攻击,用他们惯常使用的下流口吻,骂我为“市侩”,故意把含有原则性的问题,拉扯成私人之间的意气。就这样耍手段,撒无赖,啃住不放,最后是要求恢复原有的“权力”。应该说,我们当时的决心不大,缺乏对原则的坚持精神,三期以后,就成立了一个编委会,仍旧让胡风分子梅林去担任执行编辑了。(《我所接触的胡风及其骨干分子的反革命活动》,《文艺月报》1955年7月号)

    再看1983年的发言:

    上海文协还有一个机关刊物《文学界》,附在《文汇报》上,每星期六出版。这个刊物由梅林编辑,发表的文章以同胡风同志接近的人写的为多,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纷纷来信提出责难。雪峰同志怕引起宗派纠纷,特来找我,因为我在报馆工作。他说:文协机关刊作者面太窄,容易引起误会,要我顺便在报馆看一下发排的稿子,注意一下文章的态度,免得授人话柄。有一次,记不起一篇什么文章,我觉得不大妥当,我就跟雪峰通电话,雪峰主张撤下,补上一篇备用稿。我一面照办,一面写信通知梅林。不料梅林不以为然,去告诉胡风。胡风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责备雪峰,也牵涉到我。雪峰气得脸色发青,拿信的手在索索颤抖。我要求给我看看,他给了我,才看了一张,又立刻夺了回去。他说:“不看了吧,无非是这么回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至今还不知道。(《在首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冯雪峰纪念集》,第111—112页)

    两段文章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冯雪峰让唐弢当上主编的原因不同。

    1955年说是由于“胡风分子”在《文学界》不断“传播反动思想”,所以让唐弢当上主编。这显然是毫无根据的。罗飞2006年7月7日给我的信,对此作了有力批驳:“我敢于夸口,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尺度衡量我们的作品是完全合格的,因为罗洛、冀汸和我的诗都是为当时的政策服务的。有报纸在,研究者有必要的话可以审读判定是谁反动。举凡抗美援朝、反对美帝扶日、保卫和平、歌颂解放等等,我们都有作品反映。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我的诗,也是从《文学界》上选去的。”1983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已经推倒,唐弢对冯雪峰设立他为太上主编的原因作了修改,说成是冯雪峰认为“作者面太窄,容易引起误会”,才让唐弢担任太上主编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作者面太窄,容易引起误会”,“怕引起宗派纠纷”,本来完全可以直接告诉梅林,要他注意改正的,但是,冯雪峰对梅林不太放心,感到有任命一个太上主编的必要。冯雪峰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解放前同胡风关系密切,早就有人宣称他是“胡风派”,为了避免在《文学界》的用稿上给人以攻击的口实,他这样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

    第二个大不同是,撤稿一事,1955年写得含糊,1983年说得明确;撤稿的反应,1955年的文章中只有梅林出来抗辩,胡风没有直接出面同冯雪峰对抗;1983年的发言中胡风直接出来给冯雪峰以反击,而且居然使冯雪峰“气得脸色发青,拿信的手在索索发抖”。梅林是否也出来抗辩,没提。不管胡风有没有直接出来抗议,这次事件给他们的友谊蒙上了不祥的阴影,却是可以肯定的。唐弢认为那篇有问题的稿子要撤下来,事先理应同梅林商量。现在却越过梅林,向冯雪峰报告,这种不正派的做法是任何主编都无法忍受的。而冯雪峰只在电话里听了唐弢一面之词,连稿子看也不看,就轻率地认同了唐弢的意见,这就不对了。冯雪峰主观上是企图避免给人以偏袒梅林的感觉,他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偏听偏信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要激怒梅林与胡风。

    自从1932年胡风和冯雪峰交往以来,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争论,那是正常的,发生如此尖锐的冲突却是从来没有过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又围绕《文学界》发生了“诗的案件”。

    上海诗歌联合会的主席劳辛和成员芦芒等,都是一些派性十足而且左得可怕的人物。他们一心要把《文学界》这个阵地占为己有,因此对《文学界》发表的作品吹毛求疵,无端寻衅。他们终于向冀汸的长诗《春天来了》下手。冀汸的这首诗是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性的问题,他们却硬给以歪曲,加上许多匪夷所思的罪名,用了所谓“读者”的名义写信向《文学界》提意见。冯雪峰召集编委开会,专门讨论如何处理冀汸的长诗问题。胡风认为问题的是非很清楚,没有必要讨论,拒不出席。在会上,以诗歌联合会的劳辛等人为一方,以梅林、罗飞、罗洛等人为一方,双方意见相持不下。最后决定由冯雪峰根据“读者”的意见综合成一个材料,并由冯雪峰以文协的名义写一个总结性的意见,以了结这一争端。冯雪峰综合读者意见的文章写出来了,对诗的评价却比“读者”的意见还“左”。而冯雪峰以文协名义写的材料,却予以肯定。梅林把文章拿给胡风看,胡风不看犹可,一看不由得大怒,觉得冯雪峰是诗人,他应该能够对冀汸的诗作出正确评价,没想到竟然比“读者”还“左”。梅林在编委会上坚决不同意冯雪峰的文章。开了几次会都不欢而散。最后冯雪峰只好收回文章,不了了之。

    胡风于1950年7月16日给冀汸的

    相关热词搜索: 友谊 裂变 回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