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义、价值、实践路径

    时间:2021-01-30 08:03: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五重视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视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产力视域;“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民生视域;“整体谋划国家生态安全”的安全视域;“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的制度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具体的实施路径,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执政为民的基本内容,加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让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完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要义透视;价值厘思

    中图分类号:A8;D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60019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这些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理论性归纳和总结,同时也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观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

    [1] 。

    一、要义透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五重视域

    (一)文明视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在多个不同场合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他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基点,高瞻远瞩地揭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目标方向。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依靠科技力量对大自然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迫使人类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处于文明转型的重要拐点,开始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他还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全面总结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环境变迁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作用,回答了生态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方位,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映出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审视,彰显了我们党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高度的生态自觉和文明自觉,是新时期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二)生产视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

    习近平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2](P209)他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思考,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力属性,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1],这一论断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由此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P234)的生态生产力观。这一科学判断,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观揭示了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生态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源、能源等自然因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环境系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习近平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2](P209)。他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获得双赢,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生产力的目的。

    (三)民生视域——“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民生问题不仅是人民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和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而且是一个与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要求密切相关的问题[3]。为此,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该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既是对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属性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向往和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近几年来,由于过分追求GDP增长而缺乏对生态失衡问题的预防,迫使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转,导致全国各地重大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屡见不鲜,直接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该观点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将生态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来抓,凸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生态民生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指明了实践方向。

    (四)安全视域——“整体谋划国家生态安全”的生态安全观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生态的安全状况是开拓未来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贯穿于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之中,甚至已经上升到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要从整体谋划国土空间的视角,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2013 年4 月25 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向我国进行污染转移、垃圾倾倒等环境殖民行为压缩了我国的生态空间,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安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为此,习近平把生态安全放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格局中,放到国家整体安全体系中去认识与定位,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相关热词搜索: 要义 路径 生态 实践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