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元代押印

    时间:2021-02-06 07:57: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中国印章史上,对元朝大量的民间用印,后人将之统称为“元押”。“元押”以花押、楷书、八思巴文和图案等多种形式入印,成为印史上的特殊现象,呈现出极具时代的印学特色。它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表现出元代社会种种特定的文化色彩,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代言。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在国内划分的四个民族等级中,地位最高的是一等蒙古人和二等色目人,他们大多不识汉字,所以在交往中“多不能执笔花押”,更不认识天书一般的篆书。于是,唐宋以来初露端倪的、简易明了的押印顺流腾波而起,迅速由官方到民间普遍流行起来。

    元代的民间押印十分丰富,可分为花押印、楷书押印、图像印和八思巴文押印以及几种形式混合在一起的印章。

    元代的花押印(图1)基本上承袭了宋朝的花押印式,但从花押印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初期制作时只是简单地把花书押字刻成花押印,以后逐步给花押加上边栏,先是上下,继而以方框框起来,或以圆或其他几何图形框起来,使花押印更适合于印章的规范。到了元代,花押不一定还是“草书其名”的花书,而渐变成一种特定的符号,这不仅是因为蒙古人不认识汉字,更不能识汉草字,同时是因为民间入印文字以汉字为主,其中的一楷一花押印,下面的花也逐步趋于笔画简单,花形简洁,而不再使用“凤尾”和“五朵云”那样较复杂的花书,从而使花押印的应用更加广泛了。不仅官方用,民间也用;不仅在公文契约中用,民间吉语也用。花押不仅单独成印,且同汉楷书、八思巴文、图像糅合成印,大大丰富了元代花押印的内涵。

    显而易见,元代花押印章中采纳的约定俗成的楷书文字体式(图2),其入印文字多采用无拘无束的民间楷书体,天真歪倒,俯仰自得,随心所欲,顾盼有情,率真自然,极富印章意趣。更多的是上部为楷书姓氏,下部为花押的姓押印。这类印多为竖长方形,类似秦汉时期的“半通印”,为元押艺术的主流和代表。对于元代印工们在创作过程中,既要融入先秦、两汉优良传统和追求北魏书法那种返璞归真、自然无华的艺术风格,还要兼顾到相同的楷书体式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同的楷书姓氏而不同的名字花押;或者不同的楷书姓氏而相同的名字花押等情况,使整方印的上下脉络流动舒畅、起伏承应。这确实带来了不易刊刻的阻碍性困难。然而,元代花押印章,却以一种体现出时代气息与创造精神的崭新艺术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它那开一代新河、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又远不同于先秦、两汉印章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审美意趣。

    元代汉楷押印,无论其形制的变化、花押的形态如何,其楷书体式都带有拙朴天趣、野逸宏大的艺术倾向和布势疏放、遒健流韵的艺术特点。这正是其最卓越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之所在。明清以来的许多篆刻家,都很自觉地去追求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从而产生独到的艺术效果,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从某种程度而言,正统篆书体式固然有它的造型美,而楷书体式的造型美,同样具有丰富的变化特征。楷书入印与正统篆书入印,共同构成了中国篆刻艺术的整体面貌。其意义是重大的,深远的。

    元世祖忽必烈于1260年尊八思巴为国师,命其创制蒙古文字。八思巴借用藏文字母,改变其文字的形体,创制了拼音文字——蒙古文,俗称八思巴文。在元押印中有一部分八思巴文以汉字对音字的面目出现(图3),八思巴文进入民间押印的时间要比其他押印更晚。八思巴文并不是中国印史中唯一入印的少数民族文字,在它之前其他少数民族如夏、辽、金等文字都曾刻制印章,尽管它们的拼读方法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将文字篆化的倾向,即模仿汉字中的摹印篆,以求得文字与印章形式美的统一。

    当然,元代花押印章艺术之所以另辟蹊径而别开生面,除了其形制的标新和印文的立异,事实上还有一种以图案内容美化装饰组成名字花押来代替署押的图像印(图4)。它也是元代整个花押印章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元代图像印不但承继了秦汉图像印、石刻画像的旨趣以及汉代瓦当艺术中强调物象的艺术特点,最根本还在于,它化合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写意画风和书法艺术中的笔墨技巧。从它的艺术意义角度来看,比秦汉图像印更臻于成熟,更加完美,更富有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它是蕴含了书法、绘画、雕刻、装饰、文学等诸多门类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艺术。由于元代社会情形的特殊性,元代图像印产生的原因和用途,截然不同于战国、两汉时期的图像印。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来说,认识图形花押,确实要比认识陌生的篆书和汉文花押要容易得多,而且会感到亲切得多。因此以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并且根据不同的姓和名来组成图形花押作为署押的图像花押印章,自然是深中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南人的意愿了。

    从战国有图形印玺以来,图像的表现形式虽有迹可踪,但所见多为阴刻白文,一经“封泥”模印则变成了栩栩如生、神采奕奕的朱文“物象”。元代先祖印工似乎洞察到了这种美的楷模,将图像花押印章,在其特殊形式的要求下,表现出了犹如模印“封泥”那种神形兼备、虚实有变的特殊艺术效果,同时又不失印章法度,真可谓“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成一家”。

    元代押印章标新立异,殊途同归,成为古代印章中的奇葩,璀璨华美,光彩夺目。中国的篆刻艺术一直沿用篆书作为用字的主要成分,只有元代的花押印首次在用字上脱离了“篆”的范畴,成就出历史上这种别样的范式。这与传统概念上的篆刻的确会有着很大的距离,而且在文人对艺术品评鉴的“雅俗”观中,它无疑沾上了太多世俗的色彩,让后世的爱好者难免生出一丝遗憾。但也许历史正是这种矫枉过正的“别样范式”,成为后世文人流派印兴起的刺激点,唤起了文人对篆刻艺术文化的觉醒,让中国的篆刻艺术走出工匠制作的模式,用一种新的人文发展姿态,重新回到中国篆刻艺术的传统道路上,继续走向艺术的高处。

    相关热词搜索: 元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