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浅谈结构与用笔

    时间:2021-02-06 08:00: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寒山帚谈》为明代赵宧光所撰写的一部全面论述书法的重要书法文献,具有中药的书法史学价值和书法理论价值。本文首先对赵宧光的生平进行了简略的说明,其次对《寒山帚谈-格调》中的结构和用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赵宧光  《寒山帚谈》  结构与用笔

    赵宧光(1559-1625),字水臣,号广平,别号凡夫。赵宧光之子赵均在《先考凡夫府君行实》中云其父别号“凡夫”:先君名颐光,考之字书,以颐字有合于声,未合于义,遂更颐为宧。字水臣,号广平,别号凡夫。”太仓人。明著名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所著书凡数十种,尤专精字学,《说文长笺》,其所独能。”

    赵宧光是晚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赵宧光将书写草书的方法应用到篆书上,创造了“草篆”。草篆的发明展示了晚明书法发展的两条重要脉络。一方面,把草书的方法施于篆书这种日常书写中较少使用的字体,反应了人们对书写古代字逐渐增长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标新立异的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将草书激发运用于篆书的史无前例之举,亦反映了晚明书法家打破了字体的界限,不循常规来追求艺术上的革新。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系统论述书法的理论著作,所述大体为他自己关于书法的见解,所谓补“古人之未发”。由于作者的古文字学功底和擅长篆书,所以对于书法的观照,亦有其明顯的特征。《寒山帚谈》全书共两卷,上卷有《权舆》论十五种书体,《格调》论笔法结构,《学力》论字功书法,《临仿》言学力粗积,实即前篇之余绪,下卷有《用材》论笔墨纸砚,《评鉴》论辨识之深浅,《法书》论古法帖,《了义》论书家秘谛。书后有《拾遗》一卷和《金石林甲乙表及绪论》一卷。

    “格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论诗的一种品评方式,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到明代前后七子,把格调作为一个决定性环节来构成他们的诗歌理论。《寒山帚谈》中有专节谈论“格调”:

    夫物有格调:文章以体制为格,音响为调;文字以体法为格,锋势为调.格不古,则时俗;调不韵,则犷野。故籀鼓斯碑,鼎彝铭识,若锺之隶、索之章、张之草、王之行、虞欧之真楷,皆上格也。若葳锋运肘,波折顾盼,画之平,竖之正,点之活,钩之和,撇拂之相生,挑剔之相顾,皆逸调也。

    作字三法: 一用笔,二结构,三知趋向。用笔欲其有起止,无圭角,结构欲其有节奏,无斧凿,趋向欲其有规矩,无固执 。

    其中赵宧光云:“作字三法:一用笔,二结构,三知趋向。”赵氏把三者并列提出,说明其三者的地位是等同的。赵宧光论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结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为其见解的重要根基,支撑其书法理论框架。

    赵氏认为用笔和结构是相互关联的:

    凡用笔如聚材,结构如堂构;用笔如树,结构如林;用笔为体,结构为用:用笔如貌,结构如容;用笔为情,结构为性;用笔如皮肤,结构如筋骨;用笔如四肢百骸,结构如全体形貌;用笔如三十二相,结构如八十随好;用笔如饮食,结构如衣裳;用笔如善书,结构如能父。

    赵宧光认为用笔是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赵氏认为用笔和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但我们可以从赵氏的另一种观点中来发现,相较于用笔,赵氏更加关注结构:

    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用笔取虞,结构取欧,虞先欧后。结构易更,用笔难革,此笔一误,费劲心力。

    赵宧光重视结构的观点不仅是因为其在构成书法中的作用比用笔更为重要,也是因为赵宧光其自身精通文字学的内在因素,并对时代独重用笔以取妍美的反思。赵宧光能以其敏锐的觉察,以超越的眼光指出其中存在的弊端:

    古今临摹取舍, 绝然两途。古人不畏无笔势而畏无结构,今人惟笔势自务,而不知结构为何物。毋论唐摹晋帖有结构无笔势为佐证,按淳化、太清二帖,即不过同朝百年间物耳,取舍顿异,何有于今日乎!竟不知笔势人人可以自取,结构非力学则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

    近代时俗书,独事运笔取妍媚,不知结构为何物。总猎时名,识者不取。正如画像者但描颜面,身相容态则他人也;画花者但描须瓣,枝干疏则异木也,尚可称能画乎!

    赵宦光认为重用笔、轻结构之风始于宋初。今人竟“不知结构为何物”体现了今人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不识字。

    赵氏重视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且还把“结”和“构”进行分开说明,赋予其各自书法要素的特征:

    结构名义,不可不分。负抱联络者,结也;疏谧纵横者,构也。学书从用笔来,先得结法;从措意来,先得构法。构为筋骨,结为节奏,有结无构,字则不立,有构无结,字则不圆,结构兼至,近之矣,尚无腴也,济以运笔,运笔晋人为最,晋必王,王必羲,义别详之。

    赵宧光还对用笔与结构的关系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运笔者,一画中之结构也,低昂巨细,是其构,起伏显谧,是其结。书家不学而熟之者,亦能结。学而未熟者,但能构,构为意念,结为情性,有结无构则习俗,有构无结则粗疏,粗俗都捐,近之矣,然无韵也,会须师古,师古晋人为最。羲之故善,又须去其似是而非者,黄、米诸家辨之详矣。

    在赵宧光的眼中结构与用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书法中是平等的关系。赵宧光也明确指出了用笔与结构的不同之处。如:“游心于外能结构,游心于内能运笔。”赵宧光深恶痛绝那些不是结构的要素且妨害了古意的书法习俗用笔。

    用笔和结构在书法中是同等重要的,不能轻视其中的任何一个。赵宧光由于其对时代独重笔法以取妍美的反思以及自身精通文字的内在因素,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了反思,重视结构的存在,并没有仅仅局限于重视用笔的框架之内。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由此可见用笔在书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只关注用笔而不关注结构,就会造成“不知结构为何物”从而可能会造成对于字体结构的不认识,也就是不识字。用笔我们可以多做练习从而进行学习掌握,但一旦结构所不被我们熟知,那么我们就将无法进行下去。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于结构进行大量的解读,其次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每个书体之间的用笔特点。

    参考文献

    赵宦光:《赵凡夫自叙》,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

    赵宦光:《寒山帚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施若霖:《璜泾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三联书店。

    相关热词搜索: 用笔 浅谈 结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