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管理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时间:2021-02-10 07:52: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的管理活动应该吸取历史上同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不断审时度势,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电化教育机构的发展沿革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活动和管理机制四个层面,深入分析中国电化教育机构管理发展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反思得失,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 机构; 管理发展; 反思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可视化、网络教育和教育技术史研究。Email:zhc412328@163.com。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项事业。作为事业而言,电化教育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营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教事业。我们的电教机构的建设、电教专业的建设、空中学校系统的建设等等,就规模来说,都是举世无双的。这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伟大壮举。”[1]

    而对于电化教育事业的效果,也有需要完善之处。南国农先生曾经反思说:“我国的电教事业,论规模,排在世界前列,但论效益,比一些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努力赶上。只有全面改革,才能全面发展、全面繁荣,我们首先要多想想改革的问题。我们需要改革什么? 需要朝哪个方向发展? 哪些是有利于我国电教发展的因素? 哪些是不利因素?”[2]

    从哲学角度看,所有的人类实践都是在历史上已有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并为了解决历史实践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的。可以说,电化教育今日实践是对昨日实践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明日实践又是对今日实践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因此,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管理应该分析历史上同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充分汲取其经验教训,不断审时度势,推陈出新。

    一、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

    组织机构发展沿革的特点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组织机构建设不仅反映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新理念、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其性质,电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主要可以划分为行政性机构、教学性机构、科研性机构和学术性机构四类。[3]改革开放以来,它们的发展沿革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行政性机构发展沿革的特点:与业务机构合并的基本格局未变

    电化教育的行政性机构指承担电化教育业务工作组织管理的职能机构,例如地方的各级电化教育馆和各级各类电化教育中心(高校电化教育中心、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企事业单位电化教育中心和军队电化教育中心等)。为了精简机构、节省资源,我国现行的多数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多采取行政性机构和业务性机构两者合一而职能并存的形式。

    1978年8月,国务院同意成立最高级别的电化教育事业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名称,申明隶属关系,教育部专门行文对电化教育馆及其职能作出规定。电化教育馆是教育事业单位,又兼具行政职能;是为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的教育行政单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直接领导。通常省电化教育馆既是省教育厅的行政职能部门,又是业务管理机构。

    由于中央和各地的重视以及实践的需要,中央、省、市和县的电化教育馆网络很快形成,让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迈上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征程。可以说,以“中央电化教育馆”为龙头的电教馆机构体系通过行政力量和宏观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对电化教育事业的统领和指挥作用。

    (二)教学性机构发展沿革的特点:包含统招学历和继续教育两大部分

    电化教育的教学性机构指承担教学任务、培养专业人才的电化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系、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机构以及各样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它们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兼有电化教育研究任务。从本质上看,电化教育的教学性机构包含统招学历和继续教育两大部分。

    1.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统招学历的教育机构

    为培养专业人才,1978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内设置了电化教育方向。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成人电化教育专科。1985年,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军事教育学院(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开办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至1990年,全国共有18所高等学校开设4年制电化教育本科专业,20多所学校开设2年制或3年制的电化教育专科专业。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至此,教育技术学科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性机构,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

    2. 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机构

    经过30年的发展,从黑白电视技术起家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已成为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全天候教学服务的开放大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电大同时开学。

    1999年8月,教育部电教办印发文件《关于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电大在我国远程教育体系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为电大的发展规划出了蓝图。

    2008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用“三个历史性飞跃”,介绍了学校30年的变迁;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央电大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电化教育的教学性机构不仅构建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还重点发展了面向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育。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

    (三)科研性机构发展沿革的特点:面向实践应用,走向多元综合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发展教育是电化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电化教育科研是电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电化教育科研机构在电化教育科研创新中举足轻重。

    电化教育的科研性机构指承担电化教育科学研究任务的专业性电化教育机构。从隶属关系的角度看,电化教育的科研性机构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隶属于国家、省市事业单位的专门从事电化教育研究的机构,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下设的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第二类是隶属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技术研究所,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信息化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第三类是隶属于广播电视大学的电化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所,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省市电大所设远程教育研究室等。第四类是隶属于企事业的电化教育设备、网络技术研发部门等。

    从发展沿革来看,我国科研性机构呈现出以下特征:

    1. 研究的范围从单一分离转向多元综合。从前期的技术性、实用性的单一论述,逐步转向面向教育整体的宏观角度,并吸纳、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2. 研究的层次由技术实践升华到理论构建。在以经验总结、应用为主的实践研究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如1997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申报的“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项目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

    3. 研究的方式从以个体研究为主,逐渐形成协会组织、一校牵头与多校合作。尤其近年来组织申请的国家课题多充分发挥各校优势,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学术性机构发展沿革的特点:从注重媒体资源到关注院校联合

    电化教育的学术性机构指进行学术研讨、咨询服务、交流经验和开展协作,以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的组织机构。电化教育工作者为了互通学术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研究电化教育理论,先后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学术性团体。

    从时间上看,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术性机构的发展历程可划分媒体型的学术机构、学科型的学术机构和院校型的学术机构三个阶段。其中,媒体型的学术机构侧重于研讨与交流媒体应用,学科型的学术机构侧重于探讨如何运用技术促进学科发展,而院校型的学术机构则侧重于以院校联合方式进行交流协作。

    1. 媒体型的学术机构:侧重于媒体应用的研讨与交流

    从19世纪末开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媒体的种类不断丰富,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媒体逐步进入教育活动中。

    教育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承载的教学资源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研究成为极其迫切的任务。于是,侧重于研讨与交流媒体应用的媒体型学术机构不断成立涌现。它主要包括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和实训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等。

    2. 学科型的学术机构:探讨如何运用技术促进学科发展

    由于对电化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长期以来电教者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三子”(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的媒体服务员角色。对于怎样改变电教者的这种形象,南国农先生提出,应该由“三子”的单纯媒体服务员的形象,转变为“三深入”(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的教育革新者的形象。

    于是,探讨如何运用技术促进学科发展的学科型学术机构应运而生。它主要包括机械电子工业专业委员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等。

    3. 院校型的学术机构:以院校联合方式交流协作

    电化教育院校型的学术机构以院校联合方式交流协作。1990年8月至9月,北方地区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的14所高等院校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并建立了北方地区部分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学科协作组,开启了院校型学术机构的先河。

    电化教育院校型的学术机构主要包括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轻工院校专业委员会、纺织院校专业委员会、高校文理科专业委员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等。

    二、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

    机构管理发展的反思

    “反思是一个自我总结的过程, 是一个查行为、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的过程。”[4]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的管理发展需要反思总结,开拓创新。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可以应用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展开分析。

    “在教育管理现象中,人们首先从事的是教育管理活动,而要有序地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就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制定管理规范而形成一定的体制。在一定体制下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就会形成一定的运行方式而形成机制。在以上过程中,要产生并依赖一定的观念。可见,这种教育管理现象就是由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这四个范畴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5]

    电化教育的“中国道路是一条摆脱依附、自主创新之路。它是在不断总结电教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6]在描述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发展沿革的特点后,还需要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活动和管理机制四个层面,深入分析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机构管理发展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反思得失,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一)管理观念:以技术革新教育,引领教育实践

    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存在由它特定的目标决定。“电化教育组织机构是发挥管理功能达成管理目标的工具。现代管理组织的任务是组织各类人员、恰当安排各种关系,以便能有效运用每个成员的智慧,充分发挥组织系统的力量,从而达成组织机构的总目标。”[7]只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电化教育管理才是“自觉的”而非“自发的”,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成熟的”而非“幼稚的”。

    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管理理念是由电化教育的特点和作用所赋予的。“电化教育组织机构是为了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的目标而设置的。电化教育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各个岗位的设置,都必须与这个目标密切联系,由此把各级电化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电化教育工作者组合成一个整体,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8]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看,“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是兼有‘教育’和‘管理’两方面的特征而独立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管理既姓‘教’又姓‘管’”。[9]因此,电化教育机构的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媒体制作的服务,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包括新型教育观念、新型的教育组织形态、新型的教育技术活动结构等”。[10]伴随教育信息化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电化教育管理应该以技术革新教育,引领教育实践。

    (二)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与业务引导相结合

    管理体制是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隶属关系、责权划分和规章制度的总称,是组织机构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化就是使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隶属关系、责权划分和规章制度得到最佳调整,更加合乎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对于电化教育管理,“人们日益意识到电化教育手段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技术的扩散不仅受到技术体系本身的限制,还会受到来自于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多方面非技术性因素的限制”。[11]

    为此,电化教育的管理体制必须联系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国情。“办电教,不从国情出发,很难成功。”[12]“我国的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随着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13]

    从根本上说,我国电化教育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在行政上实行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块块系统管理,在业务上实行由上而下的条条系统指导,形成以“块块为主,条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符合重新起步阶段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引导全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三)管理活动:从直接管理到间接指导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的振兴提出了强烈的呼唤。教育教学在进行教材培训、教师基本功训练、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传播时,必须要运用行政的力量直接管理电化教育,即通过拟订计划、发放文件、开会检查和评估汇报等活动,对电化教育展开自上而下的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电化教育直接管理的统一运作压抑了学校与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化教育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因此,电化教育管理活动需要从直接管理调整为间接指导,把管理机构的职能应定位为研究、指导和服务,通过政策指导和调整资源支持力度等手段施加影响。

    间接指导与直接管理的强制性、单向性不同,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能够使教育技术理念得以更充分地贯彻,最新的教育理论得以更有效地向实践转化。电化教育的指导以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建设标准和法规,来协调电化教育工作。如为了提高所有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

    (四)管理机制:兼顾机构的层次和幅度

    从教育管理学角度看,“实现教育管理战略目标,必须按照现代管理的任务目标、专业分工、有效跨度、责权相称、协调一致和精干高效等组织原则,设计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结构,使教育管理组织不断优化,实现教育管理系统内部诸要素、诸环节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放大作用”。[14]在电化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隶属关系、责权划分等方面进行调整,有利于简化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

    按照机构层次和幅度的关系,电化教育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高型结构和扁平结构。高型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较小。其优点是管理严密、分工精细、上下容易协调;缺点是层次多,增加了管理成本,且层层管得很细,不利于有效发挥上下级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扁平结构的管理层次较少,幅度较大。其优点是管理成本小,上下沟通便捷,有利于下级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缺点是领导者管理范围广,难以严密监督下级人员的工作和进行有效的上下级协调与控制。

    在管理机制上,电化教育机构的管理要兼顾机构的层次和幅度,促进机构的和谐高效。透过满眼纷繁的变化,可以看见电化教育机构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些被撤销的机构,一般都是其功能可以被其他单位替代的、可有可无的机构;那些兴旺发展的机构,都是富有活力、不断进取、不断充实新的功能,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部门。”[15]如沈阳市电化教育馆“为适应为教学服务的需要,将原来电教室、电影室、电视室三个室按工作程序改建为‘教研室’、‘技术室’和‘视听资料室’,这就更符合管理规律”。[15]

    三、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

    机构管理的展望

    教育改革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教育理念要借助于电化教育手段才能更好实现。电化教育组织机构要在管理目标、管理意识、管理方式和管理开拓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管理目标:面向服务的追求

    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教育管理的根本。服务对象既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案,还包括研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

    服务体现在满足他人的期望和需求,包含新信息、新经验和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这就要求电化教育的管理机构要针对性地服务教学需要,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生产。为此,电化教育机构要提供与时俱进的服务手段和方法,不断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电化机构管理要有服务于教育的目标意识,应该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努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帮助师生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管理意识:科学和人文交融

    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就像穿山越岭中“飞鸟的眼睛”,人文与科学是它的一对双翅。正如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所说,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有人性。

    电化教育管理不同于以协调人和物关系为宗旨的企业管理,而是以应用技术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换言之,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电化教育管理必须提倡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方法与手段,对信息技术的差异和多元性持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更好促进师生持续发展。

    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管理理念已初步为教育技术学界所理解和认同。如对于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要把原先的‘教学媒体’机构转变为‘媒体教、学’机构,并进一步演变为全方位的教育技术机构,最终成为全校的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设计、制作中心、现代媒体教与学资源管理中心、教与学过程技术指导中心和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17]

    (三)管理方式:竞争与合作俱存

    在教育管理中,竞争蕴涵着效率,合作意味着发展。只有把竞争与合作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教育的综合实力,发挥整体优势,促成良性循环。

    目前,在电化教育管理中,国家机构作为管理中心对下级层层辐射,一方面可以统一步调快速推进电教工作;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基层电教单位管理职能的发挥,影响管理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在电化教育机构管理中,要倡导不同层次机构竞争与合作的共存,在竞争基础上产生合作的张力,把电化教育变成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管理开拓:传承与创新结合

    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如何适应市场竞争和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制约和挑战。另外,电化教育的多头管理可能使得各个部门不能准确地各司其责,造成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在教育管理中,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只有在继承传统之上充分创新,坚持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只有继承优秀的教育管理文化,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才能顺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因此,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应该吸取历史上同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实现电化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2] 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86~87.

    [3] [7] [8] 张增荣.电化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8.

    [4] [6]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3~6.

    [5] 邹海燕.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和理论逻辑的新探索──评孙绵涛教授的新作《教育管理学》[J].教育研究,2007,(6):95~96.

    [9] 康翠萍.教育管理的归属与定位之我见[J].上海教育科研,2001,(2):26~28.

    [10] [15] 黎加厚.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J].电化教育研究,1999,(6):11~14.

    [11] 沙景荣,马志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创新扩散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26~129.

    [13] 李福鹏.我国电化教育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的沿革[J].西部教育参考,2007,(2).

    [14] 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1995,(5):14~16.

    [16] 金中.走改革之路面貌大改观 沈阳市电化教育馆改革情况简介[J].外语电化教学,1985,(1):8.

    [17] 孙祯祥.刍议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82~8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DCA070186);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CA080149)

    相关热词搜索: 电化教育 中国 教育技术 展望 反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