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张东荪父子与北京大学

    时间:2021-02-19 07:53: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本文根据访谈及相关文献,考察张东荪及其两个儿子张宗炳、张宗燧,女儿张宗烨在北大的活动,梳理张氏父子四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从事学习研究的经历,希冀窥探父子三人五十年代的历程,从这个北大朗润园里近代罕有的文化世家家庭遭遇中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的某种状态。

    关键词 张东荪 张宗炳 张宗燧 张宗烨 北京大学

    张东荪(1886-1973),原名万田,字东荪,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秘书长。曾任燕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燕京大学取消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东荪育有三子一女(图1):长子张宗炳(1914-1988),康奈尔大学博士,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次子张宗燧(1915-1969),剑桥大学博士,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北平清华大学毕业,1936年清华研究院硕士毕业,1948-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三子张宗颍(1920-1966),1940年毕业于昆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1947年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毕业;长女张宗烨(1933-),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张宗炳去世后,北京大学生物系为他开追思会上,一位老燕京大学的教授曾说:“张氏父子无弱兵”,这或许是对张氏父子两代人——包括张东荪、张尔田及张宗炳、张宗燧、张宗烨等人恰当的评价。

    张东荪是20世纪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颇有影响的人物,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我国历次重大的文化论争和政治运动,无论是研究现代中国政治运动史,还是研究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他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有关张东荪的历史曾“刻意”地被长久地遗忘,近年来被人们重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是张东荪的哲学思想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张汝伦曾在《读书》上介绍了张东荪的哲学思想;吴孝武以张东荪的哲学思想为硕士论文,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文化》上;此外,张耀南编辑了一本张东荪的文选。其二,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代表被人们所研究,社科院的左玉河再版了《张东荪传》,并编写了《张东荪年谱》;张东荪参与的科玄论战被重新提及,范岱年先生就曾呼吁北京大学应该为张东荪塑像纪念;杨奎松出版《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其三是很多人感叹于张东荪一家的坎坷命运,戴睛著作《张东荪和他的时代——在如来佛掌中》,王友琴撰文《张东荪一家的恐怖遭遇》,这些作品使关于张东荪的历史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本文的出发点属于第三个原因,不在为张氏立传,也无意研究他们思想,只是把张家放在1952年整个中国大环境以及周遭小环境背景中,陈述或许还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其意自明。今年是张宗燧诞辰百年,一个在国际上取得成就、声名宣传却与之很不相称的物理学家,也具有纪念意义。

    张东荪父子、女与北京大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老燕京人的眼中,张氏“兄妹绝顶聪明”。1952年父子、女四人同在北京大学工作、学习,而这一年也是张东荪父子命运转折的开始。受张东荪政治影响的株连,他的儿孙从五十年代遭受坎坷境遇。本文根据访谈张氏长女张宗烨院士、长孙张饴慈及相关档案,梳理张氏父子四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从事学习研究的经历,希冀窥探这个北大朗润园里近代罕有的文化世家家庭遭遇中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中特定阶段的历史状况。

    一 张东荪与北京大学

    1.早期的张东荪

    张东荪的思想受其父兄影响很大。其父张上龢是一名县官,为官清廉,精通诗文词学,对两个儿子张尔田、张东荪产影响很大。张尔田自幼聪明,承袭家学,一度曾和王国维、孙德谦并称“海上三子”,晚年在燕京大学做国学总导师。张东荪从小在父兄督责下勤修旧学,受到了系统训练,并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染下形成了旧式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气质,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张东荪曾说:“孔孟之道、中庸主义在我身上有深厚的根基,养成一种气质,总是以为清高最好,自命不凡,爱好名誉,有时自以为倔强就是有气节……”也曾说自己是“文人型的小资产阶级,浪漫、随便、空想”,有人说张东荪“清高耿介,有见识而无耐性”,有人说他是“书生气十足,甚至多少有点迂腐、执拗、缺少政治经验却自信满满的知识分子”,后来他成为身兼学者、报人、政论家等角色与其早期的经历紧密相关。

    1904年,18岁的张东荪获选清廷浙江省公派留日生,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很早成名。1907年,张东荪结识了张君劢、梁启超,接受了立宪派的改良思想。这时的张东荪与蓝公武等人创办了一份《教育》杂志;《教育》杂志虽然仅出版两号,但它对于当时介绍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堪称后来以“政论家”著称的张东荪指点江山的啼声初试。

    1911年回上海,适逢《东方杂志》改版,张东荪结识了杜亚泉,以“圣心”为笔名,发表了他“议政生涯”中的第一篇文章《论现今国民道德堕落之原因及其救治法》,此文也是张东荪撰写实证性文章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张东荪已开始办报和办学。他曾参与创办《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1917),主办了《解放与改造》(1919)、<大共和日报》、《中华杂志》、《新中华》、《甲寅》等多种时政刊物。其中《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发表论说、时评、对西方学术文化的译介,孕育出大批优秀文人,被誉为五四时期三大报纸副刊之一,也成为了张东荪早期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后来,张东荪又和张君劢等人主办了《解放与改造》,该杂志1920年由梁启超改为《改造》,《改造》的主办方共学社邀请了包括英国罗素、印度泰戈尔、德国哲学家杜里舒在内的多名国际大师来华讲学,编译新书,1922年出版了40多种,100多册,引入了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书籍,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吉尔特主义等不同思潮。这期间也发生了“科玄论战”。

    2.在燕京大学期间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 北京大学 父子 张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