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国民与国家:新中国主权确立的社会意义

    时间:2021-02-19 08:04: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十年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诸多战事,身处“冷战”时期的热战前线。中国共产党试图打破旧的国际秩序,在领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对现代国际法中有利于己的观念加以利用,尤其是其中的主权原则,与新中国建国后大大小小几十种运动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外部敌人,一方面领导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战争中去,塑造出相同或相似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改造人们的思想,创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统治。这建国十年史,是新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十年,新中国一步步努力与现代国际社会秩序相协调,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政权乃至主权相联系的十年,普通民众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国家中的位置,国民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国人”因“新中国”的强大而感到无比骄傲。

    〔关键词〕主权;国民意识;新中国;运动;政治宣传

    〔中图分类号〕K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131-08

    ①特此感谢韩国仁川大学朴章培(Park, Jang-Bae)教授在2008年清州国立忠北大学举办的中国史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对论文初稿的意见。

    ②See John C. Clews, Communist Propaganda Techniques,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64; Paul G. Cassell, “Establishing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Yellow Rain’and the Treaties Regulat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rfare,” in Stanford Law Review, Vol. 35, No. 2 (Jan., 1983), pp. 259-295.

    〔作者简介〕吕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

    1949-195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十年。这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面新中国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步入国际社会,加入到东西方“冷战”之中,不但参与了朝鲜战争,还经受了两次“台海危机”,不可谓不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国内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统一了国民政府所不曾实际控制的广袤领土,加强了四至六亿多人口的国民意识,巩固了政权,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中央政府藉助国际法的主权概念,利用民众长期饱受外国侵略掠夺之苦的心理和日益升温的国际“冷战”形势,塑造了美英(尤其是美国)帝国主义外部敌人,从而整合了新的认同共同体,重塑了国家认同和社会结构,使得一个个“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历史学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研究,不可谓之少。②但是都缺乏从国民意识的角度加以分析,对普通民众的研究更加乏善可陈。本文拟从国际法观念和现代化的角度,通过对新中国“主权”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的分析,论述普通民众确立国民意识的过程。

    一、主权概念

    国际法上的主权(Sovereignty)概念是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1577年布丹(Jean Bodin)首次引入该词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Treaties of Westphalia)签订以来,逐步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础。一般来说,主权概念指一个国家独立于其他国家之外,且于法律上不受其他国家影响,对其领土和人民有着至高和排他的管辖权。但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推进,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法的发展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兴起,关于国家主权可分性的讨论也日趋激烈。以往从国内法观点表现出来的主权,无论从法理还是实际上,都某种程度地与作为更高法律秩序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相冲突。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国际法的进步、国际和平的维持,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民族国家的维持,从长远来看,是以各国交出一部分主权为条件的”。(1)

    中国最早出现的主权概念,体现在1898年由强国会提出的“国权”一词。“主权”也一直存在于反对殖民主义的话语中,二战后中国共产党在机关报纸上使用“主权”一词即是如此。1947年元旦发行的《人民日报》报道了荷兰占领当局“承认”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主权”问题。(2)这是从外国承认政权合法性和“领土”范围的角度来使用“主权”概念的。但同一报纸五天后再次出现“主权”一词时,却是从国内法之最高性的角度来阐释的:李维汉发表的《人民无权独夫卖国——蒋记伪宪的真面目》一文,以“主权在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人民为国家之主人”和“出卖国家主权”来诘问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行宪”的合法性。(3) “主权在民”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解释宪法合法性的来源,而“出卖主权”则在肯定主权可分性的前提下,攻击蒋政权的非法性,这在一年后的一篇时政评论中表达得更加清楚。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中共批评国民党与美国签订的《美国在华教育基金协议》中允许“美国在中国可以建立专门教育机关”的条款,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教育及文化主权送给了美国”。(4)建国后的1950年12月16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首次发言质问美国代表时,也使用了相同的表述:“你们忘记了中国现在是人民当权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主权不是你们的几文臭钱所能收买的,你们能够收买的只可能是像蒋介石当权的旧中国的主权。”(5)

    综上可见,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于“主权”概念还缺乏统一的表述口径,往往倾向于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通过反殖反帝的语境来建构主权不可侮辱的革命话语。

    “主权”宣传和“新中国”认同的建立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典型的话语结构为:旧中国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蒋介石反动卖国集团)的统治下备受奴役和压迫,主权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推翻了反动统治,当家作了主人,不再允许帝国主义对我们(中国)神圣主权的践踏和干涉,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通过对“新”、“旧”两方面形象进行生动的对比,用 “官僚”、“压迫”、“水深火热”来刺激民众的苦难回忆,用“帝国主义”、“奴役”、“践踏”来塑造人们的仇恨意识,用“伟大”、“站起来”、“当家做主”来唤醒作为中国国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领土问题

    1949年冬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发出第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呼喊后不久,北京新华书店的柜面上摆上了《新华月报》的第一期,火红的封面厚厚的一大本,仅售20-25元人民币当时的人民币(旧币)600元相当于1美元,1950年3月汇率更调至42 000∶1,后文中捐献一条即适用此汇率。。作为华北第一机关刊物的《新华月报》,影响力很大。翻开一看,其中多是新华社的时评和社论,颇具鼓动性,而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下面一段文字:

    现在事实显示,美帝正在加紧进行吞并我中国领土的台湾省的阴谋活动,妄图使台湾公开地变成美帝的殖民地,变成美帝的“远东的夏威夷”,作为继续侵略我中国大陆的战争基地!……[美国]借口所谓“在对日和约签订前台湾仍是日本领土”以侵占台湾……开罗宣言公布“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波茨坦协议公告“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岛、北海道、九州岛、四国及吾人所决定的其它小岛之内”。这些就都是国际公认的“法”,是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合法理由”。现在我们必须正告美帝国主义: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有绝对的权利去解放在反对派残余匪帮罪恶统治下被压榨、被迫害的台湾同胞……《打到台湾去,解放台湾同胞!》,《人民日报》,1949年9月4日。另见《新华月报》第1卷第1期,新华书店,1949年, 44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主权 新中国 确立 国民 意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