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小学语文有效引读教法初探

    时间:2021-02-23 07:52: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而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则离不开有效地引“读”。引读教法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感受体味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实现学习的个体化。与其说让学生高效地“读”,不如说教师高效地“引”。笔者认为,高效率的课堂,恰到好处地引读,也别样出彩。

    关键词:提示式引读 提问式引读 插叙式引读 变化式引读

    “引读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插话、提示、设问等铺垫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以读代答,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引读法”, 能帮助学生找到进入文本的方向,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增加学生自己读书的机会,感受体味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实现学习的个体化。教师如能精心选择引读的内容,把握引读的时机,巧妙设计引言,就能使引读在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一、提示式引读——理清层次

    提示式引读是指教师读课文时,用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开个头,引导学生诵读后面的部分。这类引读起着提示的作用。一般来说,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写的段落以及天气变化、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句子用这种引读法比较适宜。

    案例1:《日月潭》教学片段

    师(引读):清晨——

    生(接读):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师(引读):中午——

    生(接读):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师(引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

    生(接读):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这一引读设计的特点就是紧扣文本,线条简洁。教师抓住“早晨、中午、要是下起了蒙蒙细雨”这几个词语或短句,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细腻、更清晰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提问式引读——唤醒思维

    所谓提问式引读就是指在进行语文朗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利用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一边提问,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问式引读法”适用于低年级阅读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

    案例2:《逆风的蝶》教学片段

    师:啊,蝴蝶,是谁给了你力量,让你如此的坚强?

    生(齐读):那儿有一棵蔷薇,我们去年相约,今天是我和她相会的日子。

    师:我们到那边的亭子里歇一会儿,等风停了再赶路,好吗?

    生(齐读):我可不能等,真的不能等,我不能让她失望。

    师:为什么,这约会那么重要吗?

    生(齐读):今年她只为我开放,如果我今天不能和她见面,她就会凋谢。

    师:那是怎样高贵的一朵花啊?

    生(齐读):在别人看来,她也许是一朵普普通通的花,但对我来说,她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在教学《逆风的蝶》时的一个引读片段。我巧妙设计了“啊,蝴蝶,是谁给了你力量,让你如此的坚强? ”“这约会那么重要吗”等问题,把学生深深引入到文本中,把教学引入到感悟文本的广阔空间,唤醒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他们的思索。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这一唱一和、一问一答的诵读,犹如灵魂深处的深深扣问,将学生的身心和情感完全带到了故事情节之中。

    三、插叙式引读——渲染气氛

    教师在学生诵读中插叙一些课文的空白,如诗句中情与景的空白,叙事中周围环境或历史背景的空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古诗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若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点化诗意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意境。

    案例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段

    师(引):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西湖仿佛半睡半醒。好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生(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引):雨慢慢地大了,山更加朦胧,那绿绿的雨丝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

    生(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引):雨越下越大,天地间水光山色,俱是一片迷蒙,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

    生(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引):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他面对着眼前的雨景,不禁脱口吟咏——

    生(又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人云:“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这一引读设计表现出了高度的美感,教师围绕“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诗句,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诗句,着力于抒情、移情、激情,创设了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沉入诗句,反复诵读,尽情渲染。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一唱三叹”的引读回诵,有如绕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四、变化式引读——加深理解

    1.添词式

    朗读课文时,教师根据具体语境在原文中巧妙地略加点染,于适当处添上一些词句,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添上的词语可以是一些关联词,使句子间的关系清楚显示,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也可以是表示人物神态、心理的。

    案例4:《月光曲》教学片段

    师(添词读):皮鞋匠看见……,站起来,(惊讶地)问:

    生(接读):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

    师(添词读):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

    生: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师(添词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惊喜、赞美)地说:

    生:弹得多么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添词读):贝多芬……,他(激动地)问盲姑娘:

    生: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位教师结合朗读指导,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一添词式的引读,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使学生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心境,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我觉得让学生来“添枝加叶”效果会更好,因为通过这样的“添词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潜台词阅读法”。学生要给课文添加合适的“枝叶”,不仅要读懂课文,而且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这样,学生在不自觉中已经进入到了深层理解的层面。

    2.变句式

    案例5:《丑小鸭》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把描写丑小鸭的句子划出来,并认真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他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样子真难看,大家叫他“丑小鸭”。

    师:让我们用“啊,这是一只()的小鸭子”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引):啊,这是一只怪模怪样的小鸭子!你看——

    生(接读):他的嘴大大的,

    腿细细的,

    身子瘦瘦的。

    师:(引):啊,这是一只多么丑陋的小鸭子!你看——

    生(接读):他的嘴大大的,

    腿细细的,

    身子瘦瘦的。

    (对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那段文字,老师也作了相同的引读设计。)

    师(引):啊,这是一只多么漂亮的白天鹅呀!你看——

    生(接读):他有雪白油亮的羽毛,

    又长又软的脖子,

    还有丰满有力的翅膀。

    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朗读,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课文的内容,这种方法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了。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文本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还牵动着学生深层次地进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着用诗歌的形式多元化地表现自己的理解。

    正如熊芳芳老师所说:“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应答。语言的应答,心灵的应答,思维的应答,情感的应答。”让我们精心设计有效的引读,借助引读带领学生科学地走进文本,真正展开“应答”,感受其中的美妙,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5

    [2] 周益民,《步入诗意的丛林》,长春出版社,2005.08

    [3] 曾令格,《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相关热词搜索: 教法 初探 小学语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