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荷塘月色》的修辞效果

    时间:2021-02-23 07:52: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每每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笔者都会被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陶醉,也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所倾倒,更被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所折服。那准确生动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仿佛是甘甜、醇香的美酒,越品味越觉得芳香四溢。《荷塘月色》是篇情文并茂的美文。朱先生十分注重语言的修辞效果,因而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词都精推细敲,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字轻重把握得很适度,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而那通往荷塘的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正好可以排解难以平静的激荡之情。一个人“踱”着,悠闲、踌躇,似乎是忘情于景,使自己完全超脱出来——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任凭思想感情的潮水随波流淌。“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两对反义词组成的对偶句,恰巧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而又逃避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被屈辱的形象。古人常借酒浇愁,而作者却想远离尘嚣,抖落一身的烦恼,也扯下白天的假面具,偷得片刻逍遥和宁静,故而流露出一种少有的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过渡句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引导人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荷塘月色了。

    作者真的忘情于景了,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荷塘图”,力描其形,实富有神韵。画卷由远而近慢慢展开,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放眼望去,一张硕大无比的“地毯”翠盖满塘。高出水面的荷叶,亭亭玉立,似“舞女的裙”,飘逸、舒展。为数不多的荷花错落有致,“零星地点缀着”,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白”的感觉。开着的,婀娜多姿;含苞待放的,也楚楚动人。拟人描写细腻逼真,又一连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在夜色中光彩照人,与月色增辉,更有绝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和歌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了香味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感觉,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古人多有写月的佳句,却很少有描画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的月光的名言。而朱先生却以物写光,重在绘影。首先把月光喻为“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而不用“照”,是因为“泻”能写尽月光似锦似缎、光滑细腻的柔美,又能表现月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全部的光倾洒下来的气势和动感,这悄无声息的月光变成可以用来细细触摸的流水,让人慢慢把玩。紧接着作者妙笔生花,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图”。在融融的月光下,“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轻而不散,弥漫飘动,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有了雾,叶子和花在月光下自然不会太清晰,“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洁白、新鲜、柔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神秘、飘逸。“浮、泻、笼”一连串动词的使用,把人引到一个忘我的境界,完全融化于画中了。这哪里是在写雾、写花和叶,这分明仍然是在写光。朱先生是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交织,赋予这一景一物以生命,用雾的朦胧,花叶的润泽,如梦的幻觉反衬月光的柔和、恬淡、朦胧。这景充满诗情画意,这手法妙不可言,怎能不令人陶醉,不使人折服呢?

    融融的月光,淡淡的云,恰恰与作者淡淡的哀愁相默契。所以,自以为“恰到了好处”,就连丛生的灌木在月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婆娑的杨柳也看作“画在荷叶上”的“倩影”。以影凸物,以物显影,使月下景物顿生立体感。这光和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是那样的优美、和谐,简直是凝固的音乐,可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旋律相媲美。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再次使用通感,将人们带到了一个遥远的、缥缈的世界,去聆听那来自远方的歌。这里,耳朵听见了色彩,眼睛看到了声音,树影奏出了乐曲,真是奇语神话。

    画卷上出现了荷塘月色的背景。背景却用疏笔写意,写作者对景物群体的印象、感受。“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重叠的形容词渲染了树木的郁郁葱葱。作者的确忘情于景,暂时丢掉了一切烦恼,但是挥之不去、化解不开的仍然是郁情。“重重围住”荷塘的树,如同禁锢作者的现实世界,让人窒息、让人感到压抑。那从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是作者消沉、灰色心境的写照。比喻、拟人、短句、叠音词错落有致,使文章在内容上、结构布局上更加优美。一切死寂的如沉睡一般,“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带来了几分喧嚣,但又不愿与之苟合。“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丝心灰意冷、看破尘世的悲凉透了出来。这其中有朱先生这样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迷惘、悒郁的苦闷,更多的是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我明白了,这正是朱先生钟情于荷花,徘徊于荷塘的最好注解。

    游历已毕,文章似乎应该就此罢笔了。但蝉鸣蛙叫,搅扰了缥缈的梦幻,由眼前的荷塘自然联想到昔日江南采莲之事。采莲人的欢快,莲花的窈窕,莲子的丰硕,“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段看似多余之笔,却是作者始终郁郁寡欢“心里颇不宁静”的真正缘故。到此,文章前后语意衔接。最后又进一步使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人人耳熟能详的佳作,语言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言的提炼炉火纯青,对语言的驾驭得心应手。读后,我们可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语言的陶冶。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郑艳

    相关热词搜索: 修辞 荷塘 月色 效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