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纯诗与真情的蝶变

    时间:2021-02-23 07:53: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王学芯的诗歌特点鲜明,他是江南诗人,但诗的内容已不囿于江南的莺飞草长,小桥流水,而多了些西部那片神奇土地上的雄浑与壮丽。他采用写实和写意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鲜活的生命,将自然景色表现得灵动活泛,喷涌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诗歌创作追求纯洁和永恒,剔除了非诗成分,朝“纯诗”的方向尝试。他用真心、真情写诗,力图使每一首诗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关键词:王学芯;纯诗;真情;生命力

    在江苏诗歌的百花园中,王学芯的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王学芯是江苏无锡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双唇》、《这里那里》、《男朋友》等,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星星》、《萌芽》、《雨花》等报刊上发表《冷茶》等诗作400余首。《江苏青年诗人七家》(合作)获1992年《萌芽》杂志文学奖。他虽是江南诗人,但热爱西部,常常游吟其间,深得其山水风情神韵。“5·12”汶川大地震后,王学芯奔赴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天池乡,担任江苏省无锡市对口援建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特殊的经历使他胸襟大开,好像是换了一副笔墨,诗的内容已不囿于江南的莺飞草长,小桥流水,而多了些西部那片神奇土地上的雄浑与壮丽。他采用写实和写意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鲜活的生命,将自然景色表现得灵动活泛,喷涌着蓬勃的生命力。

    诗歌是传递人类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最真切地表达自己意愿的手段,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与语言的结晶。王学芯的诗歌创作追求纯洁和永恒,他的创作与功利、媚俗格格不入。他认为:“任何一首诗的创作,应该剔除非诗成分,朝‘纯诗’的方向尝试,让内心的诗作,既能够放在当代阅读,又能放在未来之中,跨越年代和世纪,经得起时间的推敲。”①

    纯诗,又叫“绝对的诗”,其概念是一种现代意识的产物,它的始作俑者,是法国20世纪初的大诗人瓦雷里。瓦雷里在给朋友诗集的序中,信笔或妙手偶得地提出了这个概念。在他看来,语言是一种日常的实用的工具,因此也是粗糙的,不同的人使用它,按照自己的个性,改变或者损坏着语言的形状。诗人的工作,就是还原或者提纯语言,努力用粗俗的材料创造一个虚构的理想境界。如果这个矛盾可以被解决,那么诗歌才能真正成其为诗,即诗人可以创造出非散文性的艺术品。

    受瓦雷里的影响,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意境、兴味等观点,穆木天、梁宗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纯诗理论。纯诗理论实际上主张诗歌最终应该是一种远离尘嚣的声音。瓦雷里在《纯诗》的结尾写道:“纯诗的概念是一种达不到的类型,是诗人的愿望、努力和力量的一个理想的边界。”②王学芯相信,“一句很美的诗句是诗的很纯的成分”③,一个诗人毕生的付出,就是为了写出理想中的好诗。王学芯的诗歌创作,就是朝着写出理想中的好诗的神山攀爬的:“蜿蜒的峡谷/杜鹃花在山岩的泥土里/把自己比作飞跃的鸟/展开的花瓣/占据蜿蜒的空间//这些硕大的花群/覆盖着悬崖峭壁/拽起的峡谷/腾飞而出/壮观的巨鸟形体/斑斓而绚丽/而起伏着抖落的羽毛/随同激发的溪水/涌向雅砻江流//衍生衍变的飞跃/生动得独一无二/舞蹈的峡谷/透亮中的朦胧鲜艳/盘旋而盘旋/没有终止和开始”(《杜鹃花群》)。相对于大量浮躁、概念化、类型化,语言芜杂而平淡的诗歌作品而言,这首《杜鹃花群》是非常优美的了。诗句将杜鹃花、峭壁、巨鸟这些简单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变得丰富起来,隐喻着很多东西。“雪从两鬓漫延/染透发尖直至陡峭的山顶/雪山的形成/开始就注入灵魂/那个垭口/有雪的风吹动经幡//山峦空旷寂静/融化的雪声/从近在咫尺的太阳光中/放射开去/震动原始森林/那个瞬间 雪沫飞溅/灵魂随之超然//一切等待出现的呼吸/贡嘎灿烂地突显金顶/垭口光芒四溢/一切都为金色所迷/垭口这个天窗/天地交合 所有的举动/只能匍伏路边/聆听太渊穴中/跳动的祈福”(《夏罗多杰垭口》)。写入诗的事物屈指可数:雪山、经幡、垭口、太阳光、森林,非常简单的意象集中而突出,所赋予的联系使那些本来的属性或功能成为散发强烈暗示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而强烈的暗示使诗的意义繁复叠现。而且这种联系不是线性的、平面的,而是多侧面的、立体的。诗的包容量大,既可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意味,又给读者规定了解读的方向。王学芯说:“真正的或严肃的诗人创作真正的诗,则更为艰苦,自身要求更苛刻。他们必须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刻板的教条,必须以超强度的心理状态,通过怪诡的想象和变形的词语组合,赋予词语新的张力,从而让诗生动地包容现实,又让现实包容意识的诗,再现一种境界,净化一种境界,以求得诗的永恒。”④

    在追求诗歌理想的探索中,王学芯非常注意诗歌的音乐性,因为纯诗都是音乐性很强的艺术品。早期的印象主义者魏尔伦和马拉美对纯诗的声音表达,都付出过艰辛的劳动。马拉美对诗歌音乐性的努力偏重于“理念节奏”,这也是古希腊意义上的音乐。到了瓦雷里,音乐既是用来清洗、提升语言,去除日常语言粗糙的一面,同时也是组织词语的基本要素。这种组织,在瓦雷里手里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以至于他无法容忍好朋友纪德对语言太过“粗放”的经营。

    我们来看王学芯诗歌的音乐性:“沙尘掠过甲根坝之北/车轮上的眼睛/透过雄丽的崇山峻岭/望见甲根坝的生灵/意念与梦境 /沟通着情景/延续至今的甲根坝生态/一个精神的区域/这片区域/若有若无/如同幻想中的巨大圆盘/核心的日库寺院/坐在紫外线很强的山谷/周边风火水土的群山/连着道路与桥梁//沙尘飞扬4000米海拔/那个区域/风声无时不在/经幡飘在天空/染在藏民身上/山帝的空旷寂静/雪山如同冰块溶化/溪流直泻无数山谷//沙尘在甲根坝落定/随风飘动的鸟鸣/粉嫩鲜艳的花瓣/大片大片地/在诵经的时轮里/汇入缭绕的旋律”(《甲根坝印象》)。这首诗的音乐性表现在激发语言在声音和意义的配合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仅在于声音和意义的组织,还需要对日常语言进行“清洗”,激活语言或者还原语言:即回到语言的词源意义,并尽可能广泛地应用语言的特殊词义,甚至各种情感性来丰富诗歌的音乐版图。

    在《甲根坝印象》里,夏罗多杰垭口、神鱼池、日库寺院、酥油灯、峡谷中盛开的野杜鹃……具有丰富的藏族地域色彩,诗人在这里描绘了深藏于西南群山中的世外仙境,一幅纯净、朴素的自然美图画。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寄托了人类生命的感悟。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陌生、疏离走向熟悉、亲近,自然的本真状态向人类敞开,人类以本质力量显现到自然之中,人从自然之中感悟到肯定性的价值,即构成了自然美。自然美不仅符合人的感觉需要和特性,而且能够满足人的生命追求,启发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大自然以其丰富的外在形态,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审美天地。无论是天象、山水,还是动物、植物,都能以其感性形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王学芯的《甲根坝印象》展现的是中国西部空灵、纯净、朴素、自然的质朴美。《甲根坝印象》不是王学芯一次即兴旅行的结果,早在若干年前,他就开始了对心中的圣洁之境的追求。在他的两部诗集中,就有《河西走廊》、《当金山口》、《月牙泉》、《盐桥》、《唐蕃古道》、《塔尔寺》、《日月山》、《祁连山》、《跪拜贡嘎雪峰》、《云端的理塘》等描写西部风情的诗作,这些诗歌中都有与甲根坝相近的一些元素,无论是大西北的辽远、空旷,还是川西藏区的自然、纯净,都可以看到王学芯追求原生性题材的诗歌创作欲望。在这些诗歌里,野杜鹃怒放中的静谧、空旷,构成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生态;日库寺院、酥油灯等藏民族日常生存的安恬与怡然,展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宗教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形成了一种物我一体,和谐怡然的生态环境。“这些硕大的花群/覆盖着悬崖峭壁/拽起的峡谷/腾飞而出……”面对罕见的绚烂和静寂,诗人的心在急促地跳动,在盘旋中自由飞翔。“那一夜佛僧旁若无人/一切如同蜡烛消蚀自己……/一朵莲花/在酥油灯里盛开”(《夜宿日库寺院》),“无边无形的光环/光环溢出山谷……一点一点照亮/山外之外的森林和平原”(《酥油灯的光》)。这是一个个遥远的童话世界,这是宗教与俗世的大自然相互映照的倩影。怒放的野杜鹃花海正是来自小小酥油灯上普爱万物的佛光的烛照,是佛光在色相世界护佑出的澄澈而实在的花朵,这是人与自然的窃窃私语。

    诗歌创作其实就是梳理自己的内心情感,并用合适的语言文字书写出来的过程。诗歌寄托了作者的志趣、节操、喜恶,是表现人在社会中生活的情感内质的一种载体。诗歌要抒真情,言己志,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基本方向,新诗形式的自由化促进了个人情感表达的真实化、直白化。王学芯说:“大凡作家或者诗人的创作,都想通过作品赋予生活一种背景,赋予我们命运一种意义,赋予我们行为一种认可,并从一个纯粹的角度,将独特的心情演绎为最耀眼、最鲜明的具体形象,将绝对的抽象转变为充满激情的叙述,达到理想的美。”⑤王学芯的诗就是自己内心的直接展现:“四川/是挂在群山万林间的吊床/它轻轻晃悠四季/静静地滋润绿叶/泛着温和的光泽/……四川/从没想过大规模的死亡/更难面临大规模的断肢残腿/然而无辜在无辜间发生/无辜被无情吞噬……//很快草绿色溢满山野/橘红色如灯亮透白昼/白色在生命与生命之间川流不息/生死相随…… //很快街面恐慌的人群撤离/帐篷饮尽委屈/或撕心裂肺的眼泪/把屹立的旗帜插进崖边砸碎的石缝/竖在麦子熟了的田边/系上永恒的阳台/很快生活的表面消失的再次重现/100万套板房搭建的山川平坝/打开的堰塞湖水绕山而下/扑腾的水花叙述重建的细枝末节”(《四川裂痕》)。这是用心、用自己的所有真挚的情感和良知为抗震救灾创作的诗歌,它表达的不是一般的“公众情绪”。它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充满了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诗人内心的良善和才智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诗中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情感美德,一种大爱。

    黑格尔认为:“抒情诗的内容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⑥而诗人主体的心灵、精神是诗人感知客观事物的产物。诗人只有关注客观世界,关注时代与社会,才能有敏感与灵感,才能有丰富的诗情。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就诗歌而言,真挚的情感是血液,是生命。一首诗感人的力量和程度,取决于诗的情感因素及表达方式。“你的眼睛在这个时刻/读我的诗歌/我和你在一生的时光里/怀抱着世界的汉旺/汉旺山逶迤树突破岩石/新镇在碎梦边伸展/每间新房每条新路/关怀就是亲人/亲人分量无限/你和你们/相距我和我们千山万水/而水相连心相融/百年不忘见证/援建者的单纯”(《汉旺》)。在汉旺新城的“诗碑”里,雕刻了王学芯的这首诗, 这是他对援建地饱含深情的真切流露。

    王学芯广泛地关注现实,敏于感受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提炼诗情,他诗歌中的情感真实、真诚、真挚。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人的笔下,自然在遭受破坏,神鱼池的变化是那么地令人揪心:“……薄薄的一层池水/鱼的存活不再重要/公路上飞扬的尘土/正在演变成物质/池水与鱼/剥离记忆和感觉/所有的局促不安/吞噬已无从改变。”(《神鱼池》)而自然的保护者,在诗人的眼中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嘎达的名字像树木一样站立/山谷的光泽/在他与盗伐者的搏击瞬间/变得一片鲜红/如同傍晚的太阳/播散壮烈的气息……”(《嘎达的名字》)。西路边茶的背夫,是诗人意识中一段沉重而坚强的历史:“边茶沉重/压在无数弯曲的背/是无数弯曲的脊背/汗出岁月的山道和险径/一砣一砣/堆向西路的尽头…… ”(《西路边茶》)。川西的彝寨,是一幅令诗人激动不已的民族风情画:“悬崖的嘴/衔住一粒种子经过山坡/山寨演化而成//无限的空间/伸展的树/衍生无数山的曲线//呼吸的棉花草/映照着天空/寂静地吹动自己的白雪//超越于我之外/山的皱折全部/刻上彝民的脸”(《彝寨》)。王学芯说:“内心总想恬静一点却是真实想法。人处在恬静状态中,感官就会有种特殊的氛围,就会产生特殊状态和期待。这种期待融合一种心境,引起情感,就产生了感觉,有的诗就是在一种恬静状态中完成的语言思维,接近心灵的表达。”⑦这是他的诗歌创作源于心灵,源于真情的很好诠释。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反映和升华,作为重要文学形式的诗歌也不例外。诗歌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优秀的诗歌作品也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它们深切表现了时代中的“我”和我所处的“时代”。杰出诗人总是站在时代前沿,将个人的自我抒发与时代高度结合,看到时代精神和时代精神达到的高度,并将其高度浓缩在自己的诗作中。王学芯的诗,比较注意高扬时代主旋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焦点与社会热点,而在美学价值上,他的诗文化内涵丰富,表现方式多样。他的诗抒情、明朗、短小,有一定的韵律感,也显示出诗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人应该有一颗事业的心灵,但光有一颗事业的心灵还不够,人还应该是一个正真善良的人,还应该具备恬静的状态。只有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⑧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对生存与毁灭,死亡与救助,王学芯立即用诗作出反应。这时的他,“小我”已不复存在,大爱充满人间。他用灵魂牵手,用爱心感应,与受灾群众血脉相连,使诗歌成为抗震救灾的精神支援:“那一日岩体急剧碰撞/那一刻岩石逆冲破裂/巨大的轰隆震响/地面毁灭性的摇晃/就像山的重量猛力砸向辽阔的湖面/顷刻间的波峰波谷连绵不绝/山河顿失秀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桥断房垮堰塞湖人亡横扫一切景象/撕开四川裂痕”(《四川裂痕》)。王学芯说,他这一生最优秀的作品是指挥援建汉旺的恢复重建,援建期间他的确也写过一些好诗:“笑从阳光里来/海市蜃楼/在钢筋和混凝土中/梦幻般地生长/这种奇迹/犹如一首脱口而出的民歌……风在川西平原上轻轻地飘/布满汗渍的衣服/挂上工程的时间节点/一砖一墙之间/疲惫或默默无语/汗湿的衣在轻轻飘的风中/如同日常的呼吸”(《援建工人印象》)。诗句把诗人对援建工人的热爱、敬仰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好的诗人要学会处理好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把个人体验与时代思潮相结合,艺术地表现时代。王学芯的这些写地震和援建的诗,贴近和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和抚慰人的灵魂,很好地解决了诗人自我抒发与时代的关系,解决了诗歌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重新彰显了诗歌的力量。“ 汗滴晕开整个过程/风雨的洗礼/笑容定格在历史厚厚的页码里/会像日后一个温暖的词/联动一段叙事……质朴如同一把标尺/垂直竖起/它让我们的成熟和经验/快速地递减/让我们举起的头/低下沉思”(《援建工人印象》)。

    王学芯写抗震救灾的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倾诉,而且具有一种清醒的超越感,超越个人悲痛的阶段,而进入对人与社会、自然反思的层面,这种超越提升了诗的思想性,从而获得了经典的价值。他说:“诗是最珍贵的才智。诗的形式为我提供了表现内心奥秘的独一无二的机会,所有这些,都会通过我的感情经验进入诗,通过感觉具体的事物,触及生命的内在本质,达到诗的境界。”⑨“诗能延续人的生命,我相信我的诗已经超越了我的生命。”⑩

    好诗总是经过历史的淘洗而留存的,只有时间和民众能验证其不朽。这些年来,王学芯在诗歌创作上执著追求,努力超越,他的思想境界,文化品位,情感素质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是他的诗能够在继承中变创,在变创中出新,使诗在内容与形式上比较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释:

    ①④⑤⑦⑧⑨⑩王学芯:《纯诗与偶然的美丽》,《星星》2005年第9期。

    ②③[法]瓦雷里:《纯诗一次演讲的札记》,丰华瞻译,见《文艺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第69页。

    ⑥[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9页。

    责任编辑 杨梅

    相关热词搜索: 真情 蝶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