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白描及其美学特征

    时间:2021-02-23 07:57: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轼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说:“淡极始知花更艳。”它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的高度评价,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品性气质的赞美。而我认为,它们都极生动地诠释了白描的美学意蕴。那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白描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表现的?其美学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1

    要弄清白描的来龙去脉,就必须追溯到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源头——儒家的文学思想和道家的文学思想。

    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和之美”。强调文学要“抒情言志”,但是这个情,却不是可以随便抒的,它必须受到一定的节制,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乐记》《毛诗序》和孔子的部分诗论中。《乐记》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这就明确指出,抒情言志乃人之常情。但是,情不可滥抒,必须有一定的节制,因为不加以节制,任意放纵情感,则势必会产生破坏性的因素。因此,《乐记》又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这种“以道制欲”,最明确地说出了节制情感的中和之内涵。《毛诗序》也指出:“发乎情,止乎礼义。”人们的情感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框框之中,抒情决不能超过一定的规范,这个规范,就是“中和”。孔子也主张艺术言情,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强烈,也不可太过分,既要有节制,又要有适度。太强烈,就流于“邪”了;太过分,就陷于“淫”了,这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只有“温柔居中”“奏中声以为节”,才是“中庸之道”的恰切表现。孔子称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贬损《武》乐“未尽善”,攻击“郑声淫”,无一不是其“中庸之道”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这种节制情感的中和说,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追求含蓄美,正是这种节制情感的美学思想的必然产物。而含蓄又是白描的重要美学特征。

    道家的文学思想提倡“虚空”,是后代文学艺术虚实理论、空灵境界的滥觞。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庄子有“虚室生白”、“唯道集虚”之说,都指出艺术除创造可感可触的生动形象之外,还要重视没有“实体”的“空白形象”——象外之旨、无形之相的创造。这种空灵动荡的境界,使诗的意象和情思开径自行,蹈光揖影,抟虚成实,放射出一种美的光辉。艺术品之所以称为艺术品,就是因为它能为人们开拓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调动人的想象去补充,这样的艺术品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因此,对空灵的直接理解就是在作品中留有“艺术空白”。庄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重神轻形”,《庄子·德充符》一文中,集中讲了许多形残而神全的故事。断足残疾人申徒嘉一席话“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说得郑国执政者子产自感惭愧,改容相谢,这正是申述了庄子形残而神全的思想。一个脖子长着大瘤的人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畸形的人并不丑,全人反为不美,正是重内美,轻外形。庄子的畸人德美的思想,对后世文艺理论影响甚大。形为辅,神为主,以形写神,强调艺术作品要传神,要有神韵,而不是徒有其表,这又与虚空理论有了某种微妙的关联。

    儒家的中和节制,道家的虚空形神,看起来互不相干,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一个共同的指归,即都认识到了文学艺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少胜多、俭约传神的艺术特性。而白描正具备这一特质。可以说,正是儒家道家的双重土壤,共同培育了白描这一艺术手法的奇葩。

    2

    白描本是我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是一种纯粹以单纯的线条表现物体的绘画形式,即用朴实简洁的线条勾勒画面,画幅中除线条本身的墨色外,滴彩不饰。因此“白描”就特别注重线条自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据传它起源于唐代画圣吴道子。后人将这一技法运用于文章的描写上,强调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加渲染和铺叙,用极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人物、事物的个性特征。其特点是:文字省俭,淡而有味,平易简朴。用得好,能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进行新的创造,进一步丰富作品中的形象。

    我国许多优秀大家运用白描,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品。且让我们简要地把玩一番:

    写景,以古诗、散文为例。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特有氛围,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古诗中的白描诗,不事雕琢,胜似雕琢,无意渲染,胜似渲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人用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景象蕴含深挚的情意,用直白的描写直通曲幽的意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先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轻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叙事写人更是简洁素净,扫雪、搬食、支筛、拉线、捕鸟层次繁多的过程,仅用百来字就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遇艳、识妖、惊恐、脱获,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也仅用两百来字便说得清清楚楚。真是既简约又丰富,既形象又传神。

    写人,以古诗和小说为例。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两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两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勾画了一家五口特别是翁媪二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词中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三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构思方面,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再看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南北朝时期的小说特别是志人小说,虽然篇幅简短,片言只语,但由于有着自觉地表现人物内在精神的意识,因而很多段落的白描手法运用得相当精彩。如:“桓宣武(即桓温)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即桓妻南康长公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这段文字,对李势妹的外形只写了委地的长发和像白玉一样闪耀着光泽的肤色,对她在生死关头的神态描写只有“不为动容”四字,写她说话时的语态只一个“徐”字,完全是抓住特征以粗线条进行的白描。但却能以少总多,耐人想象,不仅画出了李势之妹的天生丽质,而且写出了痛苦得麻木而又从容的高贵气质。可谓用白描写人物的典范。

    我们再来欣赏《红楼梦·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一回中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黛玉从傻大姐那里获悉宝玉即将同宝钗完婚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内心的悲伤和痛苦已到了极点。但作家在这个人物情感的高潮位置上并没有用一大段心理描写来倾诉她的悲痛和怨恨,而只粗笔勾勒了人物这样的外在动作:“ 说着,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过来。走了半天,还没有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儿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这是一段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心理的典范。作家没有写黛玉痛苦至极的内心感觉,只是细细地写她有千斤般的“身”重的细节和踩着棉花般的“脚”软的细节。作家没有直写黛玉神情迷乱的内心状态,却只细细写了她身心离异、神情错乱的动态过程(说要回潇湘馆,却偏走沁芳桥,既走沁芳桥,却又顺堤折回)。透过这些动态性和动作化的细节描写,我们仿佛听到了黛玉胸中的狂涛,触感到了她五脏俱焚的烈焰。高明的作家就是这样,从人物有形的外观细节中开掘人物的灵魂,从人物动态的连贯细节中透析人物的深层情感。

    3

    白描堪称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手法,深受我国艺术大家的喜爱。有人称它为“审美的描写”,因为它“最能表现事物的生命和内在性格的动态特征”,“来引发和规定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感受和把握事物内部的性格和神韵,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那么,白描有着怎样的美学特征呢?鲁迅先生曾对此有过精要的评价:“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就我的理解,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白描的美学特征:

    1、思想——犀利传神

    王国维讲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也就是说,凡是感人心的作品,必须达到“见真”、“知深”的境地。“见真”,就是真正地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知深”,就是深悉事物的本质,抓住它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对被描写的事物见真知深,就是要求作品的深度犀利传神。

    我们来看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一句白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就朴朴实实的一句,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它把孔乙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一针见血的展现了出来。站着喝酒,是短衣帮的人,他们的生活贫困,而生活穷愁潦倒的孔乙己只得和他们为伍,已经挤不进长衫客的房间了。然而,他又不肯脱掉长衫,仍要维持那读书人的架子,以显示他在精神上还是比短衣帮略高一筹,足见他的迂腐和虚荣心。孔乙己这种拮据的经济状况和迂腐的精神生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使他成了咸亨酒店唯一的上不接天、下不着地的特殊人物。一处简单的白描手法,就这样洞穿人物骨髓,由外貌触及本质、灵魂,可谓深刻之至。

    2、内容——词约意丰

    孔子善用“春秋笔法”,强调“微言大义”;庄子重视“得意忘言”,认为“大美而不言”。可见儒道两家均崇尚简约淡泊的审美理念,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词约意丰”的传统风格。白描这种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作用的手法正具备“词约意丰”的功能。它以劲简的笔触,单刀直入,虽是寥寥数语,却能形意翩翩,引人遐思,产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唐人宋之问有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后两句简笔勾勒归家路上的心情和神态。怯什么呢?长时间与家乡隔绝,又久不通音讯,亲人还好吗?会不会因自己而受牵连?一方面深深牵挂亲人,一方面又时刻担心他们的命运,这种牵挂和担心越接近家乡就越强烈,进而形成既急切想见到亲人,又怕见到亲人的矛盾心理。正是因为害怕亲人有什么不测,所以就“不敢问来人”,生怕自己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因“问”而得到证实。“情怯”的心理和“不敢问”的神态不仅仅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担心,还写出了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样的语言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含义极为丰富。

    3、情感——节制含蓄

    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的主要特点。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文中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将复杂丰富的感情蕴藏在平淡的写景写人里,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词浅意深,寓丰富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可谓深得白描抒情节制含蓄之致。这里既有读书其中、偃仰啸歌、自我陶醉的喜,也有深感家道衰落、分崩离析、难以自抑的悲;既有对疼爱子女、问饥问寒的先母的深情的追思,也有对关爱孙子、勉其上进的先祖母的愧疚;既有自己功业未就、志未得伸的无奈,也有爱妻早逝、情无所寄的伤痛。全文氤氲着一种浓厚的悲哀,读来令人动容。

    首先是融情于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寓情于景是一切文学艺术常用的手法,而《项脊轩志》的写景抒情却有独到之处。第一段描绘万籁有声、小鸟相亲、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是那样清幽恬静;写自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然自得。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包含着作者对项脊轩的无比深挚的眷恋之情。结尾的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真是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诚挚动人。似乎枇杷树长得愈繁茂,作者的伤痛就愈沉重。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人的。文章写母亲、祖母和亡妻三人,笔墨不多,但能通过日常琐事的细微之处传神写照,表达情感。写母亲的往事,通过老妪的回忆,抓住扣门扉、问饥寒两个细节,就把慈母疼爱儿女之情写得那么深切感人。对祖母,着重描述了她的三句话和有关动作,就生动地再现了她对孙儿关切、期待又有勉励的复杂心理。写亡妻,也是信手拈来几个生活片段,轻描淡写,便表现了夫妻之间亲密、和谐的脉脉温情,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4、风格——自然平淡

    徐增说:“诗贵自然。”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古人把自然平淡看作是诗歌创作的很高的境界,并以此作为评论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标准。

    司空图这样描写“自然”的特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真与不夺,强得易贫”。说明自然的特点是随手拈来,不费力气,不加雕琢。亦即诗歌虽对客观物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却不见加工的痕迹,仍然保持了形象的自然形态的美的本色。

    平淡的审美要求,首先是情感表现的平淡。诗人本来要表达浓烈的喜怒哀乐之情,但不用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语言来袒露,而是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平淡的语言中。平淡的审美要求,除了情感的收敛和深藏之外,还指形象的色彩感的平淡。

    最能表现自然平淡风格的是陶渊明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其自然平淡的代表。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想努力表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为突出这一点,“背影”两字还做了文章的标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父亲的背影对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这次他记的却不是平常常见的,而是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那个背影,那个终生难忘的背影。为此他选择了白描手法,用写实的笔触,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着力描写了买橘子时过铁路的情形: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段文字乍读很平淡,色彩素朴,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就表现了深深的父爱,也写出了作者的感动。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正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4

    白描是神秘的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白描是动人的《韶乐》,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白描是陈年的老酒,味道醇厚,耐人品味;白描是黑白照片,在单调的黑白二色里深藏着多少人间至情;白描是庄子的“道”,于有限中孕育着无限……好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白描!

    李锡林,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相关热词搜索: 白描 美学 特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