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语文学习,当以读书为要

    时间:2021-02-25 07:52: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继续保留了对小学生、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要求。然而,新课程实施近20年来,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堪忧,学生还未能真正地、有效地阅读起来,更谈不上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18个任务群,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开阔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告诉广大教师,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少做题,多读书,多读整本书。因此,大量、广泛的阅读,才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最为重要的事。有研究表明:6—12岁,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一个人记忆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没有什么事情,会比海量的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更为重要了。

    一、追溯读書发展史引发的思考

    古人的学习,特别简单,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也没有现在这样有许多门课程,他们的学习主要就是读书。

    古人的学习从蒙学开始,就是以自己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去讲解什么的。学生会从《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书一路自己读下来。他们的阅读,几乎没有人帮助,全凭自己似懂非懂地读下来。一遍不行再读一遍,就这样由读得不熟,逐步到读熟,由不懂到逐步读懂。慢慢地由读懂文字,再去揣摩怎么写,然后自己也学着写文章。现在把这种学习称之为“浸润式”学习。古人就是这样,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我的阅读之中,通过自读自悟来进行学习的。

    因此,传统的语文学习和现代的语文学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读书。传统的语文学习没有明确的知识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教材,更没有课堂上教师的精讲及大量的作业练习,人们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大量、反复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而现在的语文学习,主要靠一本一本语文书、一篇一篇课文的学习,其方法无一例外地是听教师的讲解、分析,然后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唯独很少有时间、有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读书,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要学的东西比古人多了,除了语文,还有数理化、外语等,再像古人那样靠大量读书的浸润式方法去学习已经不现实。所以,从新式学堂开始,就改为“概论式”的学习,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的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以概论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国文的学习不再是一本书一本书地读,而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读;再到了50—60年代,我国的教育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开始突出知识性传授,注重语法、修辞及文学常识的教学,语文的教学就变成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精读精讲,逐步就变成了现在普遍流行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重视整本书阅读了,加之为了应试,学生的时间都用在了“刷题”上了,也没有兴趣,更没有时间去阅读了。

    追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读书是一种传统的,但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为了纠偏,吸收了传统语文学习中好的经验,专门提出了中小学生读书的要求,并尽可能做到多读书、多积累,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为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按照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扎实地抓好中小学生的读书问题。

    二、重在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不是他人能够给予的,而是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慢慢地培养。

    小学生的阅读,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不在于数量的多少,重要的是读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一般来说,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会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期”,这个时段,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进入一个极度的兴趣期,教师要尤为激发和保护。

    现在的统编新教材,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格外重视。一方面,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进入教材。这就告诉一线的语文教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认真地进行教学、引导。另一方,编者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一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会安排一个“快乐的读书吧”,这个板块重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读书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指导小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内容。另外,教材在一年级每一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二年级每一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我爱阅读”栏目,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来激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此,语文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统编新教材,借助教材指导、引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兴趣的培养。当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希望学生能多读一些书,可是一到教学层面,就有意无意地把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这一教学目标给忘了或者放在了一边。教师们在备课时,想到的、列出来的都是些急功近利的知识目标,或者说是应试目标,唯独没有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要求。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我个人以为: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不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激发、保护、培养好学生读书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目标就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在学生阅读时附带一些额外的任务,让学生还未开始阅读,就有了负担、没了阅读的兴趣。小学生的阅读,应当是轻松的、愉快的、自由的,只要让学生自主地捧起书,美美地去阅读就好。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鼓励学生“连滚带爬”地阅读,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将会逐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而阅读习惯一旦养成,这可是给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能为学生的阅读做些什么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全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文,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最成功的语文教育莫过于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上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还是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我一直坚持我的看法:因为学生还小,辨别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的得法引领和科学指导。十多年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告诉我,这样的思考和做法是有成效的。

    (一)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

    著名作家、阅读推广人曹文轩教授曾说:“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小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和有见地的家长指导甚至监督之下的阅读。”现在市面上的书很多,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也是良莠不齐。对没有什么识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将有限的时间,用到多读经典著作上去。

    学生为什么要去读经典呢?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因此,教师要依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展水平,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趣味入手,对小学生的阅读篇目做个有梯度的大致安排。

    小学生阅读的推荐书目,我认为应当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必须要读的“必读篇目”;二是推荐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选读篇目”;三是让学生根據喜好自行确定的“自选篇目”。教师在给学生遴选推荐篇目时,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低年级,主要阅读短小、浅显的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儿童诗及浅近的古诗,兼顾科学小故事、小知识等,一般为绘本、拼音读物;中年级,主要阅读长篇的童话、寓言、儿童小说、科幻作品、民间故事、短小科普读物及浅显的历史读物;高年级,主要阅读现代、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长篇科普读物、经典名著及天文、历史、地理、军事书籍等。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规划,要成序列,要尽量多涉猎一些领域,切忌只读美文、几位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既要读童话、寓言、诗歌、散文、随笔、故事、小说类作品,更要读科普、人物传记、天文地理、史记类作品,只有这样读了,学生的视野才开阔,知识面才广,知识结构也才能逐步完整。

    (二)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的都是语文知识及课文的内容,很功利,教学目标就是对准考试、对准分数。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教阅读方法的,即使教,也就是一种:精读法。学生就会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老套的阅读分析方法去套。其实,一个人的阅读是有许多方法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类别的阅读书籍,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默读、浏览、快速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等。这些阅读的方法,各有各的技巧,需要教师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实践中教给他们。

    比如,当学生拿到一本书,首先要教学生看封面,了解书名、作者、出版社及观察封面的配图,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写什么;然后去看扉页、内容提要,前言或序等;再翻一翻目录,或者先挑选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重点看看,还可以跳着读,读几段,或者几页;最后去看看书的结尾,或者看看后记,这样很快就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能判断出这本书写得怎样,决定是否值得再细读精读。这就是“检视阅读”,或者叫“检索阅读”,是迅速读一本书的办法。

    再如,不同类别的书籍,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小说、诗歌、散文类书籍的阅读,就不能以分析性方法去阅读,而应当采用想象、体验、感受的方式去阅读,要设身处地,要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像经典小说类书籍的阅读,主要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及环境描写等;像人物传记类书籍的阅读,主要通过典型的事件、突出的成就等,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丰功伟绩;像科普类书籍的阅读,主要了解科普知识。另外,重点阅读的书和一般阅读的书,其阅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当学生学会了这些阅读的方法,也就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就能够自主、高效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了。

    (三)给予坚持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做任何事情都缺乏专注力,对于阅读,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也会对读书不感兴趣,不能坚持下去。作为学校、语文教师就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学生持久地阅读。

    学校尽可能设立校园读书节,定期设计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以此不断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学校、年级、班级可以组织读书心得征文、阅读知识竞赛、读书故事会、美文诵读、新书推介会、作家进校园、师生共读、亲子阅读、书香家庭评比、阅读考级等活动。

    在这些常规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教师还可以搞一些学生能接受、喜欢的创意活动,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进而兴趣盎然地坚持阅读。如:根据小学生好表现心理,可以在校园、班级显著位置设立“阅读明星榜”,定期用彩照加文字说明的方法公布阅读量大的学生。为了激励所有学生去坚持阅读,各班级可以印制“阅读存折”“绿叶银行”等学生阅读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可以设计一些奖励性的阅读活动,像学生阅读一本书或多少文字,就可以换取一定数值的“阅读币”,一定数量的“阅读币”就可以到校园商店换取文具,或者到学校图书室换取一本书等。

    总之,学校、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一些孩子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阅读动力。

    (四)用激励性评价引领阅读

    小学生大量阅读,光停留在一般的提倡上还不行,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来引领。激励性评价,对推动小学生持久阅读,作用很大,效果也很好。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应当以表扬、鼓励为主。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切忌简单化、功利化。有些教师检查学生是否阅读,就是过一段时间弄张试卷考一下,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做到少批评、多激励,让学生有坚持读下去的动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还要少作结论性、终结性的评价,应当多作形成性评价。许多学校为学生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记录袋里可以收集、保存学生阅读的读书记录卡、心得体会文章、参加相关读书活动的照片、获奖证书等,让学生有成就感,并一如既往地去阅读。

    检查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而不是阅读的数量。检查的手段应当多样化,多采用学生所喜欢的交流展示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小组、班级的阅读心得交流会,制作阅读小报,讲故事,课本剧展演,等等。

    我一直提倡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是无任何负担的、轻松愉快的。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捧起书,读起来。

    四、教师也要率先垂范

    小学生的阅读,看似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其实跟教师的阅读关联性很大。温儒敏教授曾就教师的阅读,专门撰文呼吁: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种子”。

    事实上,现在还能坚持阅读的教师真的不多。我做过调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教师,现在普遍都不读书,调查显示有94%以上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有72%的小学语文教师平时不去读教育理论、文艺书籍,有90%的小学语文教师没读过学生需要阅读的儿童类书籍。教师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和学生就课外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也根本不能科学、得法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的自身阅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于是,我在全市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率先成立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班,推动教师的阅读。教师积极主动地阅读,很好地带动、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当以 语文学习 读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