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浅谈李白诗歌对民歌的借鉴

    时间:2021-02-25 07:57: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他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为李白诗歌向民歌的借鉴作出很好的铺垫。在李白的诗歌体裁中,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是李白学习民歌的典型代表。李白在学习民歌长处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形成其诗歌“清真”、“自然”的特色。

    [关键词]李白;诗歌;民歌

    [中图分类号]1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4-0075-04

    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李太白全集》诗歌约一千首,而“乐府”即有一百四十九首,占其作品的六分之一有余。“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专管音乐的机构。这一机构专门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民歌),进行加工,然后配上音乐,供人们(主要是朝廷)演唱。因此,民歌以及带有民歌风味,并且可以歌唱的作品在当时大为流行,后世把这种作品叫做“乐府”。由此可见,乐府诗中大部分是民歌。而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写作的乐府诗最多(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李白的乐府诗约占初唐乐府诗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民歌的借鉴之多便可想而知了。同时,李白也有大量具有民歌风味的歌行体诗。歌行体,是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的一些民歌民谣。如果说李白的乐府诗,主要是得力于汉魏乐府,那么李白的绝句,则主要得力于六朝乐府,即前人所谓的“小乐府”。所以从李白的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李白是一位认真向民歌学习的伟大诗人。

    一、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

    李白在诗史上泰山北斗的地位是和他学习民歌分不开的。那么李白与民歌之间的渊源如此之深的原因究竟何在呢?这首先是与李白成长的特殊家庭环境有关。李白出身于流徙性的商人家庭,长期的迁徙生活无疑使李白与平民接触广泛,从而从民间学习到很多知识,为其诗歌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

    李白诗歌对民歌的借鉴能如此游刃有余,并不是说李白就是天才,而是与他的勤奋努力息息相关。李白5岁时,随父亲迁徙到蜀地(今四川),并开始在父亲(李客,颇有文学素养)的严管下正式接受文化教育。李白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从一位把铁杵(舂米的工具)磨作针的老妪身上领悟到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下苦功夫,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今天民间才流传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由此可知,李白从小学习就很勤奋努力。同时,由这则小故事也可得知,李白曾经从民间学习到很多知识,这诚然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使其诗歌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对李白有稍许了解的人们都会知道,李白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在二十岁以后的几年中,李白游遍了蜀地的名胜古迹和各地山水。二十六岁时,李白开始游览祖国各地。出三峡之后,江陵(今湖北江陵)和金陵(今江苏南京)是李白首先漫游的地方。而江陵和金陵,是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和吴声歌曲的发源地。李白在漫游时,认真向产生于当地的乐府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六朝乐府民歌影响的诗歌,如《江夏行》和《长干行》就是产生于当时的最著名的作品。李白在被玄宗征召人长安之前,在漫游中共度过了二十六个年头,足迹遍历现在的江淮、江浙等地区。在长安呆了三年之后,由于“力士脱靴”事件,政治上遭谗言诽谤,李白被玄宗逐出长安,从此又开始了十年的南北漫游。李白一生的漫游几乎没有间断过,他从各地民间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广泛接触劳动人民,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诗歌蕴含着浓厚的民歌色彩。

    此外,李白之所以多向民歌学习也与他自幼深受道教影响有一定的关联。李白一生与一些隐士、道教徒有过密切交往,他曾拜隐士赵蕤为师,访问过道士紫阳真人,经常寻仙访道。“清真”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说,是从他的道家思想一贯下来的。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清”即不浊、潇洒;“真”即不虚饰、不矫揉,朴实无华。反映到诗歌上来,李白的诗歌就有一种自然、朴实无华的特点。而民歌又恰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这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李白诗歌对民歌的借鉴。另外,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说,李白“清真”的文学说是与道家的美学观点一脉相承的。《老子》八十一章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也曾在《庄子·天道》中指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庄认为未加雕饰的朴素语言才是美的,即朴素美,也就是自然美。李白反对雕琢,提倡“清真”即受道家美学观的影响,提倡道家的自然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中也指出李白的诗歌是“以自然为宗”。李白力求自己的诗歌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为此他努力向民歌学习。如《长干行》、《古朗月行》、《静夜思》等,都深得民歌之风神。同时,这也是李白对谢朓的诗歌推崇备至的缘由。

    综合上面诸种原因,李白与民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自然而然的事。

    二、李白诗歌对民歌的借鉴

    正如前面所述,李白诗歌中对民歌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他的乐府诗、歌行体诗和绝句中,这里就结合作品对李白的这三种诗歌体裁分别作具体的分析,看看李白是怎样向民歌学习的。

    (一)李白的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不仅数量多,更重要的是有发展、有创造。自建安以来,学习乐府的诗人比比皆是,但大多是刻意模仿前人,缺乏自己的创新。李白的乐府诗则不同,既有鲜明的乐府特色,又有自己的独特创新,从而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1.李白对汉魏乐府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对汉魏乐府的学习,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李白的《子夜吴歌四首》是旧题乐府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四题。此四首诗分别以四时的情景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幅美人图。其中第一首春景: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

    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李白的这首诗取汉乐府《陌上桑》诗意。《陌上桑》采用民歌中常用的铺叙手法,写罗敷女春日出外采桑,拒绝太守调戏之事,对罗敷的人品大加赞扬。文中没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貌,而从“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的表现这一角度去写罗敷美的效果;罗敷拒绝太守的一段话写的慷慨激昂,不给太守留一丝颜面。这些在《陌上桑》中都按照叙述的顺序有详细的描写。而李白的这首《子夜吴歌四首》其一《春歌》没有详细的叙述,只用短短四句就隐隐概括了汉乐府《陌上桑》的诗意。首二句叙罗敷在水边采桑;次二句描绘罗敷之美;末二句概写罗敷拒绝使君的一段话,只用了十个字就表达出来了。“蚕饥妾欲去”,说明罗敷是劳动女子;“五马莫留连”,是赶使君立即离去之意。就此收尾,其他的一切都留在言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虽然简短,但言外之意在读者想象、补充之后就可以体会到。含蓄而有余味,达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由此可见

    这首诗对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

    2.李白对六朝乐府民歌的学习

    前面说过,江陵和金陵是李白首先漫游的地方,而江陵和金陵又是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和吴声歌曲的发源地。李白在那一带漫游时写下了许多深受六朝乐府民歌影响的诗歌,《江夏行》、《长干行》、《杨叛儿》等。如《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

    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

    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杨叛儿》是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是南朝齐隆周年间江南一带的民歌。《杨叛儿》的“叛”字其实是“婆”字的讹音。它来自一首童谣。说的是齐隆年间,有一个女巫的儿子杨曼,小时候随母亲到宫中去表演,因为长得漂亮,长大后受到何太后的宠爱。杨叛儿,后遂成民歌中女子对如意郎的代称。西曲歌古辞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依作博山炉。”写男女的幽会,比喻奇特,表达含蓄。《杨叛儿》是南朝民歌中的绝妙好辞。李白此诗即是根据此乐府民歌改写而成的。原诗侧重从男女性爱承欢角度来写,而李白在作品中则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此诗不仅继承民歌对爱情热烈大胆的追求,李白还将隐喻的爱情燃烧到更炽烈的程度,丰富了原有的意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白对民歌的熟悉与了解,而且借鉴得很好。关于这一点,在李白其他诗歌中也不难发现,如《卢江主人妇》就是把两个民歌——《孔雀东南飞》和《翩翩堂前燕》的《艳歌行》——合写而成的;“缲丝忆君头绪多”(《荆州歌》),就是采取民歌的表现方式——谐音,用“丝”来代“思”的。

    由上面作品的分析可以得知,李白的乐府诗向民间学习的痕迹是明显的。李白不仅学习了汉魏乐府民歌,也借鉴了六朝乐府民歌,同时又进行了自己的创造与发展,使其具有李白个人特色,而且成就是显著的。

    (二)李白的歌行体诗

    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中成就最大,同时最具独创性的作品是他的歌行体诗。杜甫的诗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歌行确实可以当之无愧。如《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

    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

    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

    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

    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

    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

    瞳孤坟竞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

    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是乐府旧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乐府与《诗经》、《楚辞》是一脉相承的。《诗经》基本上是中国北方的民歌,是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编造而成的;在稍晚的一些时期,中国的南方民歌也发展起来,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屈原进行创作而产生了包括《离骚》、《九歌》、《九章》等光辉作品的《楚辞》。这里的《远别离》乐府旧题即是从《楚辞》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发展而来的。后人对之进行学习,梁朝诗人江淹有《远别离》,梁简文帝有《生别离》,都是学习民歌的作品,表达离情别绪。李白的这首《远别离》,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天宝后期,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李白忧之,故借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生死离别之苦,用以暗讽唐玄宗的下场。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奔,果然在马嵬和杨贵妃演出了一场“远离别”的悲剧。在形式上,诗的开头和汉乐府《有所思》的开头“有所思,乃在大海南……”相似;诗的结尾和汉乐府《上邪》的结尾“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相近;而诗的中间部分则有浓厚的《楚辞》风味。三者结合巧妙、自然,成为李白自己的创作,足见李白文学功底之深。

    李白的歌行体诗,大抵是沿用乐府旧题抒发情怀,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主题。尽管歌行体在初唐时也有杰出的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李白登上盛唐文坛之后才使歌行大放光彩,逐渐从初唐的浮华风气中解放出来,并使其逐渐向前发展。

    (三)李白的绝句

    李白的绝句也很有名,有的批洋家认为在这方面,杜甫都要让步。然而绝句的根源还是乐府,亦即主要来源还是民歌。李白的一些绝句也是在学习当地民歌和前代乐府的基础上写成的。如《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

    里,郎行几岁归?

    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离蜀东下,途经三峡时拟巴地民歌而作。《巴女词》的写作继承了民间歌谣中的常用手法,即以女子的口吻写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表达离别之苦,而这与咏商妇怀夫的六朝民歌非常相似,也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由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民歌十分喜爱,他吸收了民歌的长处,也使自己的诗歌风格具有清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

    再如最为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自创的乐府新题,是家喻户晓的李白的五绝名篇。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简单,但感情深厚,可以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这首诗再现了典型情景氛围中的典型情绪——游子月夜思乡,这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白善于选择和提炼民歌语言,使语出自然而又意味隽永,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因此,这首诗即景言情,脱口而出,不加雕饰,自然真率,深得六朝乐府民歌之真髓,道出了古今游子的思乡之情,真挚感人。

    由此可见,李白的绝句学习了古代民歌,并结合当地民歌,同时加上李白自己的创造,才使其既有民歌的痕迹,又有李白自己的个人特色。李白的绝句主要是得力于六朝乐府,不仅形似,而且得其神韵,在表达感情上的“慷慨吐清音”,在音韵节奏上的“名转出天然”,以及形象上的白描,语言上的开门见山,脱口而出,言近意远等特点,都与对六朝民歌的学习和汲取其营养有很大关系。

    三、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特色

    在魏晋六朝的诗人中,李白最佩服的诗人是谢朓。这在李白的诗作中有所体现。如“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胱北楼》);“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等都是李白对谢朓的怀想之作。甚至就连李白的墓地也是葬在谢朓所常去的青山之旁。那么,李白对谢朓为什么会如此推崇呢?究其原因,除了谢胱的遭遇与李白相似,李白为谢朓不幸的收场抱不平之外,最主要是因为谢朓的诗歌让李白很是推崇。李白的一些清新、明丽的小诗颇受谢朓的影响。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就是受谢朓“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的启迪,不过较之后者更含蓄隽永,令人玩味无穷。

    前面提到,“清真”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说,是李白提出的一种文学标准,而李白认为谢朓的诗歌符合这一标准,所以李白推崇谢朓。“清”即不浊、潇洒;“真”是不虚饰、不矫揉、朴实无华。因为时代的原因,在谢朓的诗里,“清”则有之,“真”却还没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李白的诗发展得就非常显然了,极其真。“真”表现在技巧上便是“自然”,“自然”也是民歌的一个特色,由此又可以从中认识到李白对民歌的学习借鉴,而这种学习与借鉴是超过谢朓的。如《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

    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

    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

    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

    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

    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是杂曲歌辞,南朝末期的鲍照有《朗月行》,此篇为李白拟作。此诗以明月喻唐玄宗,以蟾蜍喻朝中奸佞小人,以蟾蜍蚀月比喻小人干政、拨乱朝政,这是李白联系当时政局而进行的个人创新。诗中借用神话传说如白兔捣药、蟾蜍蚀月、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并且运用比兴手法,隐含对大唐前途的深切忧虑和担心。这种写法让读者便于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其中前两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运用儿童的心理,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的记忆,没有一点儿人工斧凿的痕迹,自然到可惊的地步,然而却是诗歌中的至味。

    从《古朗月行》这首诗,可以发现李白诗歌中“清真”、“自然”的特色。自然而不浅俗,言近而旨远,这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清真”、“自然”是李白学习乐府民歌的结果,蕴含丰富的意蕴又是李白的个人特色。

    综上所述,李白在诗歌创作上能取得那样高的成就,向民歌学习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吸取了民歌的长处,在摹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他在未出蜀前,曾把很多精力放在摹拟上;出蜀之后,眼界大开,增加了阅历,逐渐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加之李白天分过人,文化背景浓厚,他的独创性也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李白在摹拟与创新之间取得了协调发展,完美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李白为我们留下的这些带有民歌色彩的诗歌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加以研究与继承。

    相关热词搜索: 李白 民歌 浅谈 借鉴 诗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