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

    时间:2021-02-27 07:58: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不同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汪曾祺小说的独特性则在于其对语言的重视,尤其是在小说中注重对视觉、听觉和味觉等感觉化语言的运用。本文就旨在探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在语言的审美层面来感受其语言的感觉化中所蕴含的民风民俗、人情人性之美,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语言;感觉化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觉化表意特征,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和味觉三方面,在视觉上主要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来展现绘画之美,在听觉上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之美,在味觉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气味和舌尖上的触觉展现的生活之美。

    一、视觉——多彩隽永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笔下的艺术世界是多彩的、隽永的,是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产生无限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他的很多小说都注重使用背景来烘托人物和情节,充满风俗画的效果。他认为“小说就应该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1]所以,呈现在他笔下的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人物活动的场景,都是简单而无过分的装饰,小说给人宁静的、亲切的感受,所营造的大多是多彩、隽永、温婉的意境。

    汪曾祺很多的小说中运用了色彩的渲染和烘托,这也是形成汪曾祺小说风俗画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红花、绿叶、墨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幅画。”[2]仅仅“黑”、“亮”、“白”三个字就描画出王玉英美好的倩影,在浓绿的叶子和殷红的花之间,这个倩影显得素静、典雅。这段描写就像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风俗画,多彩生动,闹中有静,美中又浸透着一种淡淡的凄凉。

    又如“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莲枝藕,风摆柳似的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3],通过对几种带颜色的植物的描写,一幅民间妇女劳作的风俗画跃然纸上,既渲染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氛围,也侧面突出了“巧云们”即使生活中遭遇了许多磨砺和苦难,对未来生活依然充满希望、坚定地面对人生苦难的信念,女性的那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之美也深深地打动、激励了读者的心灵。

    除了色彩的渲染外,有些则是凭着他那奇妙精炼的线条勾勒,对线条的勾勒更显示出汪曾祺作为语言大师在小说语言上的艺术。如“她挎着一篮荸荠回去,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4]通过对英子留在田埂上的趾头、脚掌、脚跟、脚弓的线条性勾勒,以有形之物现无形之心,明海此时的内心活动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一串脚印是少年纯真爱意的萌芽,是少年初恋心思的表露,在这幅美丽的田间风景画里不仅有人物和自然风景,人物可爱的、纯净的思想也都流露在每一条线条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圆融之美也让人觉得分外舒适、亲切。

    二、听觉——回环和谐的音乐美特征

    汪曾棋的小说语言句式灵活,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韵和谐,具有一种优美的情调和内在的旋律,这情调和旋律又与文章的整体气韵相融合,充分展示了小说语言的音乐美。

    汪曾棋小说语言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回环性和节奏感上。例如“两副鸭掌白白净净,妥妥停停,排成一排。四只鸭翅也白白净净,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爱。”[5]这段文字几个短句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词、重复的手法,四字词的重复罗列,增强了这段文字的节奏感,表现出了一个孩子在看见父亲洗刮鸭掌时新鲜、欢快的心情,充满了童真、童趣和童味,也溢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生活趣味。

    汪曾棋小说的语言的节奏感还表现在他善用的四字词组上,他使用的四字词组包括成语和非成语,四字词组既使语言简单明晰,又能包含丰富的语义和充沛的情感,汪曾祺对这些四字词组使用得恰当而又娴熟,常常能达到“字半意倍”的效果。如“说话高雅,声音甜润”,“她人如其名,态度文静,见人握手,落落大方,脸上薄施脂粉,身材苗条”。[6]这些“四字词组”的排列比较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很有气势,音韵和谐,极富音乐美感,也将人物的仪态美呈现其间。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7]汪曾祺小说中的语言不仅在听觉上给我们带来音乐之美,同时交织着自然状态下世界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美,而这也是他对精神领域的高层面追求的体现。

    三、味觉——趣而不俗的生活美特征

    读汪曾祺的小说,会感觉他的语言中随处渗透着扑面而来的趣而不俗的“味道”。在汪曾祺的家乡苏南高邮一代,饮食文化非常丰富,他笔下的人与事,总是会和吃联系在一起。除了能让我们体会到嗅到的气味和舌尖上的触觉这种味觉上的美感,更让我们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大概是对于故乡的留恋与着迷,是对于生活的尊重与热爱。

    汪曾祺关于饮食的描写大致都是家常菜,尤其是家乡扬州,高邮的特产菜和小吃。对于汪曾祺来说,故乡是他重要的创作源泉,也最能触动他的创作热情。饮食乃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也许食物是无论在哪个时期都能给人最实在的慰藉的一种存在,也是感情的流露与表达以及人生态度的体现,如同《黄油烙饼》,小说中弥漫着许多种食物的气味,这气味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带动着人物的情感,萧胜唯独没闻过也没吃过黄油烙餅,回到家里吃着红高粱饼子问着爸爸黄油烙饼的问题,触动了萧胜的妈妈起身去坐黄油烙饼,“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一样。……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吃黄油烙饼的过程,正是人物的情感向高潮发展的过程,表面上主题好像是烙饼,而实质却在表现祖孙之间的伦理亲情,以及在食物缺乏的年代人们之间的互相慰藉。

    还有对蒲包肉“香”的描写,“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记的葫芦。切成片,很香。”这个香,既是闻起来的香浓,更是吃在嘴里贴服于舌尖上的香醇,食物的丰富和滋味上的美好带给人们物质上的享受也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充实美好。

    汪曾祺的小说中有以吃为主而专门成篇的,大煮干丝或者蟹黄汤包等但更多的写吃是散落在各篇小说里,使我们跟随他精妙的语言一起品味他所体验过的美味,如《黄油烙饼》里的黄油烙饼,《七里茶坊》里的大酱,《晚饭后的故事》里的西瓜、炒疙瘩等等。江南是物产富饶之地,人们享受着自然的恩赐,通过吃展示出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上获得了双重满足。

    对于汪曾祺来说,吃是一种乐趣,更是人生的态度,品味吃中之味,更是品味生活之味,吃是他对于生活馈赠的捕捉与满足,他或许更希望用他这种积极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去影响、感染更多的人们。

    结语

    汪曾祺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了具有感觉化的语言,我们在他视、听、味具有高度审美性的感觉化语言描写中,体会了他小说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生活美,跟随他一起体验了他所了解的风俗人情,他所经历的人生事态,他所怀有的生活态度,同时也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和淡淡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汪曾棋:《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学,1988年第4期.

    [2]汪曾祺著.受戒汪曾祺经典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03页.

    [3]汪曾祺著.受戒汪曾祺经典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79页.

    [4]汪曾祺著.受戒汪曾祺经典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4-35页.

    [5]汪曾祺著.受戒汪曾祺经典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3页.

    [6]汪曾祺著.汪曾祺小说自选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382页.

    [7]汪曾祺、林斤澜:《社会性·小说技巧》,《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

    相关热词搜索: 表意 浅析 特征 语言 感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