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时间:2021-03-02 08:03: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当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0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104-03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基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带来严重的产业危机,从而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高层次人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而本文所指高层次人才,主要是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极强的问题意识、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整体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的集合反映。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能力。简言之,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积极进取、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基本品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1 创新型人才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保证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担负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就需要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培养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知识资本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把知识、技能转化成实践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2 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现代生产力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人类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活动。也对生产活动的活的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工业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是有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能熟练地操作机器,那么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则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造力。脑力劳动者正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如果说初懂读、写、算的熟练劳动力还可以通过传、帮、带等传统方式来培养,那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须臾离不开高等学校的培养和职业培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增强,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

    3 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科技的创造和扩散

    18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生产——技术——科学,而21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成为:科学——技术——生产。20世纪初创立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合成化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个人电脑和全球化通信及多媒体网络,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地球科学板块理论的提出,生命科学中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密码分子结构的发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核磁共振CT的问世,大型高能物理实验装置的建立和大型天体装置的建造等等,使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生命现象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推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教育居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教育既关系到科技的创造,又关系到科技的推广或扩散。传播知识、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技术,无论是本国创造的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通过扩散这一环节。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或一张美丽的图画。但技术扩散又不是—个简单的技术复制过程,它包含着消化、吸收和提高。因此,技术扩散过程就与扩散主体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例如,日本在“二战”后,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和吸收国处先进技术,迅速对引进技术加以扩散和改进,同时特别注重自主创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18世纪未,美国几乎是欧洲技术的纯输入国,但到了19世纪后,美国通过吸收和消化引进技术,并加以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技术,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霸主。以上两个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创造和扩散,主要是通过受过教育的创新型人才来实现的。

    4 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兴职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产业岗位的不断调整。同时,新的行业也会相应建立,新的职业岗位也会相应增加。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各产业岗位的需要。这既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又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了良性循环。人类进人2l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已经从传统的产业转移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航空与航天、环保、文化产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劳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创造性的经营管理、创造性的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文化艺术创作等劳动岗位已出现,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瞬息万变,金融动荡捉摸不定,社会需求纷繁复杂。显然,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世界强国之林的高度来看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潮流,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要创新教育观念,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个性发展,落实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和倡导创新思维与创造发明。要拓宽学生面向社会和世界的视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

    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 要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增加实践性能力教学

    毫无疑问,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高等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如何改变以知识传播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新的培养模式,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集成化和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根据不同专业,结合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设置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需求导向,特别是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产业要求的变化,适时增补实践性教学内容。二是博学和专学相结合。博学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安排上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了解人文社会、经济政治、艺术审美以及现代高科技的科普知识。不仅要训练开发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质疑和探究思维的兴趣。专学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创新的“钥匙”。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和通晓了专业技能,才能进行创新和创造。因此,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学懂用活专业知识,并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三是素质与能力并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课程。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真挚的感情和广博的爱心,要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宣传表达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分专业分阶段侧重培养:一、二年级侧重基本技能培养,三、四年级侧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3 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单调乏味,又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和理性质疑,更重要的是,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教学课程上,设置研究方法课程群,实施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开展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形成以“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科研创新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二是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要创新。高校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要建设一支既有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又掌握某一专业实际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选派教师到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基层单位调研或实习,把实践知识再带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从实际工作部门和单位选调既有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人员充实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这样培养的学生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快上岗适应工作。四是要创新考试评价方法,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权重。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在完成必要的基础课程后,允许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模式,选择学习进程。只要完成了所需学分,都可以准许毕业。把学生从过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4 要扩大“教室”的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扩大“教室”空间,让学生广泛深入车间、田野,既是教学手段的丰富,也是教学观念的革命。科学、丰富的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第一,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文字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快捷、适时的教学载体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科技。第二,根据不同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室建设要与各行业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聘请“双师型”教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校外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客座老师,使学生能够在实战环境里接受更多的实践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建立学生“创业园”,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选择与各高校各学科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作为高校的合作单位,采用产学研融合的方式,由科研成果主持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带领本学科的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的创业。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升华。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5-17

    [2]刘智4运,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非改不可[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22-24

    [3]孔建益,陈奎生,创新产学合作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32-34

    [4]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实践能力 创新 大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