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讨论会

    时间:2021-03-07 08:01: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全国首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讨论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等单位于1988年12月3日—8日在成都召开。

    1.观点和方法。“西马”是一个复杂的思潮,由于它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研究时,应着眼于探讨和开掘,目的在于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合理的成分。目前极待探讨如何确立批判吸收的理论机制问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要作具体分析,对于那些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一定要给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汲取一切可以启发我们思路的东西;研究“西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为参照系,不要混淆“西马”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界线,更不要把“西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形态;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特殊性,这种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以马克思原著为参照系。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允许从各种角度,以各种动机,各种方法切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可以从借鉴的角度,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中,应坚定地执行“百花齐放”的方针,不必强求统一;有的同志认为,目前对“西马”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还不能说赢得了对“西马”的足够的批判权。也有人认为:对“西马”无须回避“批判”,我们应该恢复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关于“批判”的涵义,即分析、研究、否定—扬弃。

    2.概念、范畴:多数同志认为,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有其确定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起源看,带有政治涵义。它是相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而言的,最初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原是共产国际内部的一种“左”的激进主义倾向,是一种曲解马克思主义,贬斥恩格斯和列宁思想,使之黑格尔主义化的思潮。有的同志说,“西马”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是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有的同志则认为,“西马”既有政治涵义,而又有文化涵义。西方文化讲求民主、自由、开放,具有更多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西马”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了政治涵义,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关于新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有的同志指出,如果用这一概念,就难以将早期卢卡契经法兰克福学派到詹姆逊、伊格尔顿这些人,同波兰的沙夫、柯拉科夫斯基、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区别开来。因此,早期卢卡契等人还是叫西方马克思主义,波兰的沙夫等人叫新马克思主义为好。还有的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东方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它指西欧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各种不同的流派,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新马克思主义指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与三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相对而言的。后马克思主义指西方后工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大同小异。有的同志综述了对“西马”这个概念的两种解释,一种把西方凡是研究马克思学的人都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另一种只把那些批评苏联、东欧以及马恩列斯原著的人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还有一种观点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说来,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应该给予更明确的界定,或者加上引号,或者称为“马克思主义学”。

    3.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二十至四十年代,以卢卡契等为代表,基本特征表现为“古典的”与“现代的”交叉,在哲学上以古典的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以反对唯物一元论的反映论为起点,在美学上推崇批判现实主义,其间卢卡契—布莱希特—布洛赫之争,反映出“古典的”与“现代的”在艺术形式上的交叉,以及政治上阶级论与人本论的纠葛。第二个阶段大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给古典人道主义注入了非理性的因素,在主体性上突出个体,在美学上推崇现代派艺术,具有新人本主义的特征。第三个阶段大致是七十年代以后,可称之为“解西马”的阶段。与西方现代派进入后现代主义相对应,在新解释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西马”又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有人称为“新马”解构主义与解释学围绕文本主义之争。“西马”也面临着一场解构。有的同志指出,“西马”文论和美学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他们所倡导的总体性的方法。它的背景是为了批判文艺上庸俗社会学,即反对艺术上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反对文艺研究上的教条主义。

    有的同志着重论述了“西马”文论和美学把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现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相综合的特征:“西马”严重的缺陷是把冷酷、严峻、重大的社会问题转移并消融于精神领域,使他们设想的出路变成了逃避之路,便他们勾画的理想蓝图变成了乌托邦。在探讨“西马”文论和美学思潮以及代表人物的理论构成的特征时,有的同志指出,卢卡契和布莱希特在文艺问题上的分歧,来自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内容是人与人的解放,认为“美学是直接表现个人以及他们的命运”,布莱希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内容是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有的同志认为,对“西马”各种理论的理解,应特别注意结合它产生的社会现实和它所面对的艺术品。例如对戈德曼的“同构”理论,国内外都有一些误解。戈德曼认为的“同构”,即作品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同一性,不是内容上的同一,而是作品所暗含的结构、功能与社会结构功能上的同一,他十分注意集团意识的类似“透镜”的中介转换作用(即如何把社会经济结构转化为文本结构形式)。而他后期在《小说社会学》中却提出了作为中介透镜的集团意识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已开始瓦解,成为经济生活的简单反映,作品与社会生活在结构上直接同一。这种理论同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人完全受制于物的社会现实有关,也同他所直接面对的法国新小说有关。

    有的同志还就詹姆逊的重要著作《语言的牢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生产理论等,作了专题介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