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来自地区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

    时间:2021-03-18 08:15: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关键词: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面板分位数回归

    作者简介:王林辉,女,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领域研究;赵景,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领域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等收入阶段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和生产率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4BJL0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要素结构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CET-12-081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优碳税政策设计”,项目编号:13YJA790012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4-0051-10

    前 言

    劳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又是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若在自由市场环境中,劳动力往往按照其边际生产率获取劳动报酬,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整体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例。一国国民经济收入可以分成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劳动报酬四大部分,其中生产税净额虽归于政府却也是资本和劳动创造的结果,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应将其多大比例归并入资本或劳动,却颇具争议。因而文献往往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测算劳动收入,但结果均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逐年下降。

    为什么劳动收入份额会出现持续下降现象?国内文献研究的思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是从结构和因素视角的考察,具体又可细分为运用结构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等不同的分解方法,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直观地分解成为部门产出比重变化,以及部门产值或增加值中劳动贡献等因素变化驱动的结果,这类研究可称为结构效应,诸如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罗长远和张军(2009a, 2009b)、范从来和张中锦(2012)等。或是运用劳动收入占比回归模型,考察国际贸易(肖文和周明海,2010;唐东波和王洁华,2011)、劳动者谈判力(唐东波,2011)、政治经济制度(魏下海等,2013)、技术水平(邢春斌和李春顶,2013;黄先海和徐圣,2009)等因素作用的贡献,这类研究可称为因素效应[1-10]。另一类研究是从技术进步层面考察。这类文献的主要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通过两种渠道实现的,一是同比例提高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二是改变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改变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投入比例,从而影响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前者可以判定为中性技术进步的作用,后者则可以归结于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由于劳动收入分配份额并没有与资本报酬变化同向,表明这并非是中性技术进步所引发,而是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资本和劳动非对称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技术进步使资本生产效率提高更快,引致资本报酬更高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王林辉和袁礼,2012;王林辉和董直庆,2013;黄先海和徐圣,2009;董直庆和王林辉,2011;张莉等,2012;董直庆等,2013a, b, c, d;王永进等,2010)[11-19]。诸如董直庆等(2013a)结合我国省际和行业时序数据检验结果发现,1979—2010年我国省际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年均2.6%—13.3%的速度偏向于资本,在样本期内累计降低劳动收入占比约27个百分点,剔除资本供给对降低资本报酬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使劳动收入占比从1978年的近60%降至2010年的42%。

    事实上,若从特定国家尤其是我国转轨经济体而言,结构转型和技术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解释是可行的。但问题是,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非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发生,这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国内文献所判定的结构转型问题,实证检验发现样本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劳动者谈判力,在最近几十年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如果判定劳动收入占比根源于这些因素驱动的结果,那么劳动收入占比不应出现持续下降,这类研究与现实相悖也为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解释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Hicks(1932)对技术进步分类的基础上[20],David和Klundert(1961)从数理模型和实证层面研究技术进步方向,认为传统Cobb-Douglas函数无法刻画技术进步有偏性,通过将资本和劳动技术效率引入CES生产函数中考察技术进步方向,模型结果显示在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且资本与劳动比例固定不变时,资本与劳动边际产出之比增加时技术进步表现出劳动节约型特征,反之则为资本节约型。通过考察美国1899—1960年技术进步方向发现,美国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21]。Acemoglu(2002, 2007)在将资本密集度引入CES生产函数,通过系统内生化模型进一步扩展了技术进步方向内涵,将技术进步方向定义在任意两要素层面,而且指出技术进步方向取决于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当市场均衡时价格效应会使得技术偏向于稀缺要素,市场规模效应则推动技术进步偏向于丰裕要素,但最终结果受制于两要素间替代弹性[22-23]。Klump(2007, 2008)发现,直接引用CES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并不稳健,而将生产函数标准化却可以使原独立参数蕴含更多数据信息而使结果更精确,进而采用CES生产函数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分别度量了美国1953—1998年和欧元区1970—2005年的技术进步方向,结果均显示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显著小于1且技术进步表现出资本偏向性特征[24-26]。戴天仕和徐现祥(2010)借鉴Klump(2007)采用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05年的整体技术进步方向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显著小于1,技术进步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偏向于资本[27]。董直庆等(2013d)将标准化系统方法扩展到CES、VES、CEED型总量生产函数,验证了我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于资本的事实[18]。

    相关热词搜索: 偏向 位数 技术进步 收入分配 性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