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七夕:美丽的故事能流传多久?

    时间:2021-03-26 08:10: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 (2008)07-0040-02

    七夕,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

    七夕节的设立,源于美丽而凄婉的牛郎织女故事。牵牛、织女本为天上的两个星宿名,在先人丰富的想象力作用下逐渐成为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其雏形如《诗·小雅·大东》所言:“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比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神秘天空中的两颗星辰插上了翩翩双翼,二人为爱情抗争的结果是每年七月初七晚相聚一次,由此诞生了绮丽动人的鹊桥相会故事。于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为他们浪漫抒情,鹊桥会的演变痕迹日渐明朗。由于织女是天上飞舞金梭、擅织云锦的巧手仙女,乞巧的习俗应运而生。

    历代往往陈瓜果于庭中,或穿针乞巧,或以网卜巧,或投针验巧,乞巧的具体方式和情形有诸多细节表现。唐·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代民间乞巧的风气已很广泛浓厚,并与宫廷活动遥相呼应。后周·王仁裕则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叙述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以网的稀密测试乞巧多少的情形。两宋时包括七夕在内的各种节日极盛,据南宋· 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京城里还设有专门买卖乞巧物品的场所,乞巧市几日不散,对七夕的重视程度丝毫不逊于春节。七夕乞巧的活动在《梦梁录》、《武林旧事》等大量宋人笔记中多有述及,以《东京梦华录》为例:“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注:一种泥偶)。儿童特地新妆,竞夸新妆。至初六日七日,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儿童或裁诗,女儿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或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糜相尚。”显然,乞巧活动几乎是全民参与,而且在一种祥和热闹的氛围中寄托内心的祈幅情愫,表达着古人渴望智慧和工巧的美好愿望。

    七夕,又因牛郎织女的爱情色彩被寄寓了情人相思的情感内涵,这往往和乞巧一起出现于文人笔下,为七夕节的浪漫奇异平添许多神采。有趣的是,文人笔下的李、杨故事也与七夕节的爱情主题息息相关。白居易《长恨歌》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借助天上神话,强化了赋予李、杨盟誓七夕之际的传奇色彩,交相辉映中构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恒主题。沿着文学长河顺流而下,宋词的时代是情感勇敢释放的时期,其间有许多咏叹,围绕七夕的爱情经典莫过于秦观的《鹊桥仙》。世间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秦观词则唱出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浪漫的歌唱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中式“情人节”的暗地形成呢?

    而今,七夕在国人的生活中已然消失,只有年长之人还残存着幼时乞巧的淡淡印痕。七夕节的寂寞与情人节的狂热也形成巨大反差,在舆论攻势与生活方式影响下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七夕节。有些人或许认为过什么节都是一样的,只是几人真正明了——世间“情”是何物?每个民族的节日,即使是“情人节”也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即如相思,一颗小小的“红豆”寄托着人世间的几多挚情,于是“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才会被人传唱。想想当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某些历史情形的重演令我们颇感忧虑,《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而偏离了文化根基的观念极其危险。作为传统文化的喜爱者、追随者,我们无意建构文化堡垒来封闭自我,亦不想一味拿来而丧失自我。探寻当代与古代的契合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自我,这或许是较好的解决办法。看到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大过七夕节时,我和朋友们感慨不已,既深深伤感于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失落,也为振兴华夏文明的势在必行。七夕之景,古今无价。如同杜牧《秋夕》诗曾这样描绘:“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每次诵读,美妙的诗情画意会唤起我们内心多少绮丽的幻想,会给我们提供多少朦胧动人的图景!

    是的,传统的乞巧习俗已不合时宜,今天照搬实属不能。我们所要的是思考如何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如何在西方和本土的文化论争浪潮中擦亮双眼,驾舟而行。眼见传统节日所寄寓的美好情愫渐行渐远,我们不免思考如何才能在当代文化视野之内有所留存和发展。身居高楼的我们虽不能在瓜果架下谛听牛郎织女的脉脉情话,但能在七夕时体味古今同慨的淡淡感伤,还能在清凉如水的夜晚仰望星河一任心灵飞翔。我们也可通过对包括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适时宣传,让大众重新审视具有历史变迁、文化内涵的节日,借助一些适当的媒介如玫瑰花等恢复节日往昔的光彩和活力,尽量使它成为古韵新声。如同七夕节在两宋成熟一样,宋人无论男女都有簪花为饰的爱好,如欧阳修“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这是否可中西嫁接,七夕送花以续东方情人节之俗?是否可安排假期、设立节日以追寻传统文化?

    节日,见证了历史文化的起伏变迁,可视为解读历史的通俗窗口,而它更是保留昔日民俗文化的坚固载体。我们现在还保留着一些传统节日,还有一定气氛,但与过去相比,流失了很多,包括许多优秀有趣的东西。面对诸多传统节日发生变异的局面,或如七夕走入沉默的境地,我们岂能漠视它们渐渐步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地?IT时代的人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如此,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就不仅仅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遥远声响了。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七夕节列入我国“六大传统节日”;2008年的七夕节正是北京奥运会前夕,更多动人的愿望、可喜的变迁正在悄然兴起……

    (作者单位:高莹石家庄学院廖梦云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流传 多久 美丽 故事 七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