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浅谈数字生活中的舆论

    时间:2021-03-27 07:52: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舆论监督,是强调舆论正向功能的监督。关于舆论监督,新闻学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类,强调舆论监督是借助新闻媒体的事实监督,比如顾理平认为“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第二类,强调舆论监督可以是非新闻媒介的意见监督,比如田大宪认为“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舆论的意见形态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它既包括非新闻媒介的监督,也包括新闻媒介的监督。”第三类,将舆论监督与新闻监督、媒体监督等概念当作内涵相同的同一概念使用。毫无置疑的是在现阶段,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主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点。舆论监督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披露事实真相、直接表达批评意见和提出建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报刊的传播特点时说:“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纸币能够流通,因为它实质上代表着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报刊能够流通,得到大众的认可,因为它是社会舆论的等价物、代表者。能否传递社会舆论,表达民众的意见,是报刊生存的根本。马克思在《莱茵报》时就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当权者的“揭露者”、“无处不在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报刊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列宁“愿意让政府时时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通过报刊来揭露各个劳动公社经济生活中的缺点,无情地抨击这些缺点。”“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后在党的各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这个观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2008年可以说是网络舆论监督年,这一年从年初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 曝光,网络舆论监督维护公权,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成效。中国官员上网听民意逐渐成为常态,上论坛、写博客、网络邮箱等等方式被纷纷使用。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这两亿多人发出的声音终将被记入舆论监督的史册,也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

    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学术定义,但可以将其划分两个监督的主体。一个主体是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另一个主体则是网民集发的舆论监督,主要通过论坛、社区、新闻跟帖、网络民意调查等方式表达。本文理解的网络舆论监督是以网民为主体,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倾向一致的意见,进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即网络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以意见监督为主体,即通过网民的集体意见对现实中的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影响。网络舆论监督与新闻媒介为主体的舆论监督相比,呈现出新的优越性。有学者将其特性归因于开放的信息环境。一方面,与报纸有版面的限制,广播电视有时间的限制相比,网络可以承载的信息是无限制的。网民的意见,只要是不违法的,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发表。意见能否得到多数网民的认可,则取决于意见的合理性、重要性。无论如何,网络为个人意见的发表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在这样一层被遮盖的面纱保护下,网民能够更自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相关民调显示,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为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68%公众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提出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57.3%公众认为这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亲民的和谐政府。由于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一些与主流意见不同的声音也在网络中出现,虽然有些声音未必是正确的,但是能够发出声音本身就是代表着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此外,由于网民数量巨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也更大,更具广泛性。

    技术决定传播力,凭借网络技术优势,网民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地发挥监督作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络不仅成为组织救灾、捐款的平台,还发挥了监督救灾物资流向的重要作用。成都当地网友自发组织了一个名为“抓鬼团”的活动,监督救灾帐篷被挪为他用。后来此案被警方证实,相关当事人被判刑。如果不是在网络时代,挪用灾区帐篷的“鬼”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露出真面目的。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民之间的互动也增多,舆论监督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充分,从而提高舆论监督的效率。

    民主是宪法制度的核心要素,民主不仅仅体现在代表制和选举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公众的舆论监督上。舆论监督权是保障,公民将权力委托给政府以后,能够拥有批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没有舆论监督,选举只是徒具形式,没有实质意义。没有舆论监督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网络舆论监督,更是将监督的主体权回归给公众。以往常常把媒介监督等同于舆论监督,是因为长期以来公众意见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渠道传播开来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媒介监督的范围、力度是有限制的。网络舆论监督的低门槛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得网民能够自下而上自发、平等、自由地监督,真正实现了舆论监督回归公众权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舆论 数字 生活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