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晚清思想史》评介

    时间:2021-04-17 08:16: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 K312•4[文献标识码] D[文章编号] 02572826(2006)08009502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感觉与以往学界推出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论著颇有不同,这部包括正论6章,加之绪论和结语在内共8个部分52万多字的《晚清思想史》专著,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视角重新“还原”和“解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比较好地回答了“思想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称作是一部学科视域中的晚清思想史研究的力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立足于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特征的深刻认识,明确地概述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一是“使中华民族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亦即后来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这既包括从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也包括从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转变,即所谓“近代化进程”,并鲜明地概括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主题,即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由此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是由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清思想史是以晚清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两大任务而提出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主张及其争论或斗争为主要研究内容。郑大华教授从理论上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科研究对象,即以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两个社会历史变迁主题而提出的各种整体性理论观点和主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学科的视角来看,《晚清思想史》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这一理论概括,对推进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产生重要作用。

    其次,在《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和写作中,郑大华教授立足于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实的深刻理解和详实把握,凭借其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思维品质,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主题作了精辟分析和独创提炼,明确地从学科角度界定了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晚清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两大任务而提出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主张及其争论或斗争”,并紧紧围绕这个研究对象展开晚清思想史的论述,“而像其他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通常所写入的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等内容,除与本书研究主题有关者外,一般不包括在本书的范围之内”。其目的就是要弄清楚晚清“各个不同时期的人们围绕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究竟提出了哪些思想、观念和主张,这些思想、观念和主张提出后对社会产生过哪些影响,以及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全书内容的论述展开上,郑大华教授始终贯彻了上述基本研究原则和思路,例如,全书正论从第一章到第六章,始终紧扣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个主题来阐述晚清不同时期的人们关于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各种思想、观念与主张以及相互间的论辩及斗争。在第一章关于嘉道时期的思想史论述中,郑大华教授从分析其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清王朝深刻的社会危机入手,剖析龚自珍、魏源、包世臣等当时思想家对当时社会危机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点,得出了传统经世思想在当时历史变迁的激活下复兴,成为具有愤世忧民的时代特点的经世思潮的结论。接着,分析鸦片战争失败使中国开始丧失民族独立,暴露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落后。郑大华教授又进一步分析认为,民族危亡、社会衰败的残酷现实,又推动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为代表具有济世利民情怀的经世思想家和官员抨击旧制,倡导“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复兴的经世思潮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全章的论述,始终扣住各种关于挽救民族危机和改革社会旧制所关乎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及其关系来展开,逻辑线条清晰,内容集中,观点鲜明,没有按观念形态的体系结构的演进去概述这一时期哲学、文化、学术以及各专门史角度的思想、观念等变化情况,信守了“思想史”的学术“边界”,写出了学科意义上的“思想史”。从第二章到第六章的论述,都贯穿了这样的逻辑思路,主要内容就是阐述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一时代主题的思考及回答。由此可见,《晚清思想史》在研究内容上体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的研究特点,划清了晚清思想史与其他晚清分支学科及其专门思想史的学科“边界”,这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或晚清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再次,《晚清思想史》通过对影响晚清思想史形成和演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综合分析,指出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动力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外因决定论和内因决定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存在的片面性,并在具体分析晚清思想史形成的特点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合力论。具体地讲,就是西方挑战提供了晚清(近代)思想生成和演变的契机,而中国社会本身孕育的新因素使晚清(近代)思想在特定契机下的生成和演变具有了现实的特点,晚清(近代)思想史的“应然”和“是然”实现了统一。

    基于上述理论认识的深化,《晚清思想史》打破了在单一的外因论或内因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直以近代政治史的开端1840年作为近代思想史开端的传统观点,把晚清(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放在整个嘉道年间,“因为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思潮使中国传统思想具备了向近代转型的可能性,而发生于此时的鸦片战争,又给经世思潮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使这种可能性成为了现实性。正是在嘉道年间,中国传统思想开始迈出了向近代转型的第一步,并对晚清思想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虽然以前也有个别学者在著述中国晚清或近代思想史时,也是从经世思潮写起的,但它并不包括鸦片战争后魏源、徐继畲等人倡导的“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更没有明确提出以整个嘉道年间为晚清或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则明确提出以整个嘉道年间为晚清或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认识的创新。对此,龚书铎先生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给予了充分肯定。

    着眼于对“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个中国近代社会的时代主题的思考及其思想、观念和主张,依据合力论指导下的“挑战——应对”的晚清(近代)时期人们思想衍生和演变的认识模式,郑大华教授深入地分析了晚清不同时期的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残酷现实对中国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形成的严峻挑战,以及深受济世利民的经世思想传统影响的先进的中国人应对这种挑战,急切地寻找早日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所进行的各种思考和探索而生成的波澜壮阔的晚清思想史图景。一方面,民族灾难日剧,社会危机愈重,另一方面,国人应对这种挑战的努力日益紧迫,各种救国救民的思想和主张接踵而至,“新陈代谢”速率加快,“一种新的思想或救国救民的方案还未来得及认真地构建或实行,就已成了历史的落伍者,而被另一种新的思想或救国救民的方案所取代”,这“造成晚清乃至整个近代中国虽然涌现出了不少的思想家,但却没有产生像西方的培根、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那样的思想大师”,从而注定晚清(近代)的思想具有多产、快产,但是不成熟的特征,始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中,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这一点是《晚清思想史》提醒我们研究晚清(近代)思想史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最后,《晚清思想史》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专著,其本身的探索性决定了在取得一些创新和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内容上,一方面,对晚清各个时期的思想演进中的“历史挑战”(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具体分析用力不均衡,多少削弱了全书逻辑思路的连贯性和缜密性,影响了作者本人对各个时期思想特色的把握和提炼,如第一、四、五章与第二、三、六章的论述用力上有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有的章节论述上似嫌重复、繁琐,如第四章的第三节和第五章的第二节;而有的内容不该漏下,如义和团的思想。在方法上,各章节思想特色概括的思维起点有不一致的地方,如第一章“应对危机的经世思考”与第三章“从洋务运动到早期维新”就不在同一思维起点上,前者是特征概括,后者是历程概括;而对于“晚清留下的思想遗产”的总结虽然发前人所未发,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论述有待进一步深入,除了从时代意义上概括出“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的内容外,晚清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对“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是如何进行思考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活动有什么特点?留下些什么经验与教训?有什么“思想方法”层面的启示?等等,对于这些“遗产”问题,更应该予以认真研究和具体总结。我们期待郑大华教授在以后的修订中,能对以上这些问题加以修正和补充,从而使《晚清思想史》更趋完善。

    [责任编辑李文苓]

    相关热词搜索: 评介 晚清 思想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