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理想与现实中的“美国自由”

    时间:2021-04-17 08:25: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自由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在美国人的自我感知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思想比自由更为重要”。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自由”的语言遍及美国的历史文献和日常用语。对中国读者来说,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句话莫过于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但同时,人们也对美国人使用“自由”话语时的矛盾和悖论感到困惑。譬如,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一方面宣称“自由、生命和追求幸福”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另一方面他自己却是一个大奴隶主。1787年的联邦宪法在宣称要确保美国人享有“自由的恩赐”时,却也含蓄地认可了奴隶制的合法存在。在美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内战中,南部和北部都宣称是“为了自由而战”。进步时代改革期间,进步改革者也以提高民主质量和确保白人的自由为名,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冷战期间,美国一方面以“自由世界”的首领自居,另一方面却践踏黑人权利、镇压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动。

    美国历史上的此类现象不胜枚举,经常令中国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并造成思想上的困惑。有人盛赞美国自由的甜蜜,有人则看到了美国自由的虚伪。之所以有这种认识,可能是因为美国历史上“自由”的含义过于复杂而我们又缺乏对这种复杂性的了解所致。人们可能不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美国人所使用的“自由”的具体所指,也不了解不同历史语境下美国“自由”的本质。诚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对美国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非此即彼的任意褒贬的程度。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专业美国史研究者对美国的研究和认知愈益达致“价值中立”,但专业学者之外的普通大众对美国的认知仍然过度地意识形态化或充满情绪偏见。尽管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早已发展到互相依存的程度,但在人文和思想领域却始终存在深深的误解和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专业学者需要加深对两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认知,普通大众也有必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历史。

    要全面了解美国历史,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特别需要一部内容详实、脉络清晰、持论中肯的通史性著作。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的《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就为有志于了解美国历史和美国“自由”含义的演变与本质的读者提供了理想的入门读物。中国读者对方纳并不陌生,他曾分别于2000年夏和2017年春两度访华并到全国多所高校巡回讲学,他的多部著作也相继被译为中文,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自由的故事》。该书自2002年出版中译本以来,在中国学界大受欢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不过,如果读者不具备美国史专业知识,这样一部只有500页左右的思想史著作,并不易于把握和理解,不少大学生都曾说这本书比较难读。

    与《美国自由的故事》不同的是,《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则是一部通史性著作,但它仍以“自由”为主线,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思想、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内容都纳入其中,并将读者对象设定为“那些对美国史知识不甚了解或对其历史细节知之不多的大学生”,目的是希望鼓励和帮助读者有勇气来应对“美国自由”这个主题的复杂性,但又不至于因为细节过多而生发畏惧。该书虽然采用了《美国自由的故事》一书的主题思想和组织框架,但并不是后者的简单扩充,诚如该书译者王希教授所言,它其实是一部“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连贯的美国历史故事”,而不像《美国自由的故事》那样是一部单纯的思想史著作。

    事实上,《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是《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一书的最新修订版,即根据诺顿书屋2014年版的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第四版翻译和修订的。因各种原因,最新译本更名为《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但基本保留了《给我自由》一书的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并新增了近20万字的内容,这些新增内容主要包括2004至2012年间的美国史、美国宗教与美国自由的关系、美国自由在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这种将最新研究成果和美国历史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通史性教材的做法是美国学界的常态,这一方面旨在不断丰富美国通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意在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

    在这本书中,方纳反对从理论上对美国“自由”进行抽象研究,在他看来,自由并不是一种永恒的、具有单一定义的概念,它并非只有一种亘古不变的表现形式。方纳指出,在美国历史上,不同的群体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自由”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唯有通过历史的实证研究,才能揭示美国自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美国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其实就是美国人围绕自由而展开辩论、表示异议和进行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重新界定。为此,方纳特别提醒读者,在阅读这部著作时,要关注与美国历史具有关键联系的自由的三个维度,即自由的内容,使自由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以及享有自由的范围(即决定谁能或谁不能享有自由的界限),由此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美国自由的故事是一部不同的美国自由观相互竞争的历史。早在评论《美国自由的故事》一书时,不少学者就已指出,方纳对“美国自由的这种变动不居、错综复杂的历史特性”的深刻解释,正是该书在学术上的最大创获。译者王希教授也认为,“揭示美国自由的复杂性、多面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是本书最具有原创意义的贡献。”

    方纳是美国著名学者,他的《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充分吸收和深刻反映了“新美国史学”的研究成果,并保持了与传统史学之间的平衡。方纳“在给予不同群体的美国经历以足够重视的同时,毫不忽略对所有美国人共同经历过的事件与进程的讨论”。该书“将主要历史事件和著名的领袖人物与构成美国社会的普通美国人群体融为一体”,全书叙述繁而不乱,史实多而不杂,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治史能力与技巧。方纳还将美国史各分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该书的叙述之中,因此,读者既能享受到阅读该书的乐趣,又能了解美国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此外,在最新修訂版中,方纳的叙事和观点也更显中立,持论也更严谨和中肯。在此基础上,方纳指出,在美国的历史中,“美国自由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神秘的理想”。对一部分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自由则是一种残酷的嘲弄。方纳对美国“自由”的多重面相所做的这种深刻分析,既指出了美国“自由”的意义与价值,也揭露了它的弊端、局限与缺失,从而避免了各种理想化、美化或妖魔化美国“自由”的倾向,也警示人们不要盲目崇拜各种所谓的“正统”或“主流”的美国“自由”价值观,这深刻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历史洞见和社会批判意识。

    方纳对美国自由的阐释,对中国读者也极有启发意义。与美国人对美国“自由”的认识充满争议一样,中国人对美国和美国“自由”的认识也是充满分裂和对立。《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则为中国人如实认识美国提供了一面镜子,并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中的“自由”问题提供了一种借鉴。如果说美国的历史不是一部“辉煌而胜利地向自由和平等两大原则进军的历史”,其实中国历史上对“自由”的认识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对“自由”的认识偏于负面,近代以来,中国人开始从积极意义上对“自由”进行阐释,当代中国更是将“自由”作为一种正面价值,如今“自由”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自由”绝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美国自由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则为中国提供了参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如何保障更大多数国民的自由,并为人类对自由的探索提供一种积极有效的模式?

    中美关系史研究专家、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曾谈到,早在40多年前,他的导师、哈佛大学入江昭教授就在其《跨越太平洋:美国-东亚关系秘史》一书中揭示,中国人与美国人是两个“最有历史意识的民族”。入江昭特别强调中美之间的健康关系必须建立在双方真正的学术对话层面,通过学术对话来减少彼此的误解并增进理解。其实,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更加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就要对对方的历史有真诚而准确的认识。对中国读者来说,《美国历史:理想与现实》无疑提供了最佳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于留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译著有《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反思》等。)

    相关热词搜索: 美国 理想 自由 现实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