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七成消费者准备花钱享受

    时间:2021-04-18 07:58: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突然有一天,张蓓的微信通讯录上“蹦”出来一个熟悉的头像,那人还加了她为好友,她有些惊讶地点开一看,果然是“老妈”的头像。此时,电话也响了起来,张蓓刚一接听,话筒里就传来了母亲的声音,“闺女啊,今天你堂兄来咱家给我送手机了,苹果的,我让你哥从网上买的,他还帮我弄了微信号,我和你爸正一起学着呢。”张蓓还没缓过神来,母亲就又“指示”了,“快通过好友验证啊,电话我就挂了,一会儿视频联系。”

    自从那天开始,与父母并不在同一座城市里生活的张蓓,开始越来越多地看到父母的变化,“以前,他们甚至都不能理解我们年轻人为何要在网上购物、为何要用智能手机,现在,他们竟开始对传统的大音量、大按键、大字体的老年手机‘不买账’了;他们也接受了网上购物,虽然自己不会操作,但会请亲朋好友帮忙买,还时不时地在朋友圈里‘晒’他们从网上‘淘’来的货;以前,把机票送到他们跟前,让他们出去玩,他们还不愿意,现在,他们会和以前的老同事相约着一起去旅行社报团,虽然他们都是‘50后’、‘40后’,但心态一点儿都不比我们老……”

    从有些节俭到适度消费,从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到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不仅仅是“40后”、“50后”们,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消费观都在发生着转变。“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16年,70.1%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66.3%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文化教育消费,60.2%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而在往年的同题调查中,受访者们的首选都是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其次才是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则排在第三位。

    民众消费观念指数升幅最大

    “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是2016年1月,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

    “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从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小康满意度、消费环境状况、消费政策和消费结构等五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消费小康”进行调查,至今,“中国消费小康指数”的调查已连续进行了12年。

    2005年,当“中国消费小康指数”首次进行调查时,只有69.0分,尚不足70分;转年调查的“200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突破了“七十大关”,为71.0分;此后的“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依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土豪金”、“小时代”、“致青春”等成为年度热词的2013年,“中国消费小康指数”更是一跃跨入了“八十大关”,为80.9分;这一次,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为83.0分,比上年度的82.5分增加了0.5分。

    “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中国消费小康指数”的五个重要组成方面,也均比上年度有所提升。其中民众消费观念指数为75.8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7分;民众对消费小康满意度为82.1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5分;消费环境指数为77.5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6分;消费政策指数为91.6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1分;消费结构指数为83.4分,比上年度提高了0.6分。

    这一年中,民众消费观念指数升幅最大。在中外经济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三种消费观,即节俭消费观、奢靡消费观和适度消费观。其中节俭消费观和奢靡消费观既具有合理因素和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而适度消费观既汲取了前两种消费观的合理营养,又摒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是人们所倡导应该坚持奉行的消费观。

    但“适度消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约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是一种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的消费观。对于中国人所言,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美德,近两年的“中国消费小康指数”关于受访者最为认同的消费观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尽量节俭”是中国人最为认同的消费观,因为这样既有助于减少能源、物资消耗,又能多攒钱。

    另外一道调查题目,则从年度消费计划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人最为认同的节俭消费观。“2016年,您将如何安排您的收入?”面对这个问题,选择“更多地储蓄”的受访者最多,占比36.5%。在进行“2014中国消费小康指数”和“2015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的时候,《小康》同样问过受访者将如何安排当年的收入,结果都是选择“更多地储蓄”的受访者最多,2014年占比47%,2015年占比41%。

    不过,从近几年公众对于不同选项的选择结果上来看,不难发现,国人的消费观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今年,虽仍然是认同“尽量节俭”的受访者占比最多,但占比却比去年下降了20.7个百分点,去年多达六成(68.1%)人认同节俭消费观,而今年选择“尽量节俭”这一选项的受访者只有四成(47.4%);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选择“尽量消费”和“适度消费”的受访者人数均比去年有所增多。

    而在年度消费计划的调查题目中,今年,除了有36.5%的人选择“更多地储蓄”,30.1%的人选择“更多地投资”外,其余33.4%的人选择了“更多地消费”,这也是近三年来,表示要“更多地消费”的受访者人数首次超过表示要“更多地投资”的受访者。2015年,37.6%的人选择“更多地投资”,21.4%的人选择“更多地消费”;2014年,33%的人选择“更多地投资”,20%的人选择“更多地消费”。

    这些数据均显示出,近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消费观已开始由“节俭”转向“适度消费”。

    花钱的“底气”从何而来?

    在节俭消费观的“指引”下,大部分人会仅仅满足于生存型消费,就像张蓓父母从前的选择那样,有个能打电话、能发短信的老年手机,退休后待在家里过过柴米油盐的生活就可以了,他们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而基本上会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绝缘”。

    实际上,除了生存型消费以外,在人类的消费活动中,还有两种类型的消费,一种是享受型消费,另外一种则是发展型消费。

    享受型消费就是人们为了满足享受需要而产生的消费,比如,人们消费高级食品、娱乐用品、某些精神文化用品及服务。“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这一年,70.1%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这也是“享受型消费”第一次排在人们新年消费计划的首要位置。

    不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江更愿意把这类的消费称之为“改善型消费”,因为相较于过去而言,中国人对于继续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消费比重的增加,实际上是对于生活品质的更为看重,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而“享受型消费”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是对于消费的过度追求。

    林江分析认为,改善型消费在未来的趋势还应该是继续上升的,而从目前看来,改善型消费产品的供给,大家普遍以为供给过剩,但在服务这方面,其实恰恰是供给不足的,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商品供给方面相对来说也不足,因为有些东西人们还常常买不到。“从消费构成上看,文化教育消费会上升,主要体现于绝对数量的增长。”

    从“节俭”到“适度消费”,最为需要的是“底气”。花钱的“底气”从何而来?“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国家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增加、平抑房价、平抑物价等诸多有可能增加消费的因素中,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最为关键的是“收入增加”。并且,在历年的同题调查中,也都是选择“收入增加”的受访者最多。

    在对受访者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也是“收入”,接下来才依次是社会保障、工作、家庭和个人兴趣爱好。

    林江也认为,推动消费,关键是政策配套,要看总体收入水平,不能凭空刺激。

    那么,在“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们的收入状况究竟如何呢?在“2015年全年,您的年收入约有多少?”这道题中,29.8%的受访者的回答是4万~8万,23.8%的受访者回答是4万以内,15.3%的受访者回答是8万~12万,10.1%的受访者回答是12万~16万,13.3%的受访者回答是20万以上,7.7%的受访者回答是16万~20万。

    相比于2015年年初,45.6%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月收入略有增加,19.7%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月收入有了大幅增加,28%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变化,4.7%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月收入略有减少,2%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月收入少了很多。

    “这几年,我的工资虽然一直在涨,但总感觉上涨得太不给力了。”在北京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的李振说,他每年的工资涨幅大约在5%左右,但因为物价也一直在涨,所以每年攒下的钱其实并不多。而谈及自己的消费观,他说,“我一直都是‘适度消费’的主张者,并不会过分节俭,虽然也不会追求奢侈,但我认为至少生活品质是需要保证的。”

    李振告诉记者,在他身边的“85后”同龄人中,和他持相似消费观的人有很多,不过他们也常常在想买东西的时候感到“没底气”,“如果收入提高得多一些,物价涨得慢一些,不光是我们年轻人,相信中老年人在消费时也会更有底气。”

    在参与“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时,六成(62.7%)人坦言,物价上涨对自己的消费计划有着比较大甚至是很大的影响。

    “2016年,您认为您的收入会有增加吗?”面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会”,不过并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收入将会“大幅增加”。

    在“看总体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如何推动消费?林江建议,应该从顶层设计上要有一套完备的政策,例如把社会保障做足,在消费政策、金融政策上也可以做一些文章,“真正应该刺激的是有可支付能力的现实的潜在消费力。”

    四成人日常消费以网购为主

    “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延续往年惯例,对公众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人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打折、促销信息非常关注;大多数人在购买单价价格为1000元以上的商品时,就会提前做准备或者是和家里人商量;49.3%的受访者日常消费以网购为主,27.8%的受访者日常消费以实体店购物为主,另外22.9%的人在日常消费中则几乎是“一半实体店、一半网购”。

    对于习惯网购者已超过实体店购物者的现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这是因为在2013、2014、2015这三年中,网购超越实体店的优势比较明显,不只是阿里巴巴,还有京东等各大电商都参与到了网络促销之中,除了“双十一”,还有“年中大促618”等等,这些大规模的促销活动都会吸引消费者。

    “在一定程度上,网购是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莫岱青认为,之前一段时间实体经济比较萎靡,网购发展起来之后,有些电商采用了与实体经济合作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购可以起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作用。

    那么,网购会替代实体店吗?对于这个问题,莫岱青给出了非常确定的回答,“不会”,因为实体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便从趋势上看,似乎网购的发展已超越了实体店,但在有些方面,网购却是无法替代实体店的,例如供货渠道等,这些是与实体无法分开的。此外,不能否认,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是喜欢在实体店购物的,因为在实体店可以买到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具体到消费者的网购习惯,“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只有1.3%的受访者没有网购经历,其余多达98.7%的受访者都有过网购体验。在有网购经历的这部分受访者中,其中88.3%的人是自己操作完成的,另外10.4%的人则与张蓓的父母一样,是找熟人帮忙购买的。

    “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还专门对那些有网购体验的受访者进行了深入访问,他们最经常网购的是服装、内衣、配件类商品,其次是鞋、箱包类商品,再次是手机数码类商品,排在第四至十位的商品种类依次是化妆品,食品,家用电器,运动户外,家纺、居家,珠宝饰品、手表眼镜,母婴玩具;10.4%的人会将每月网购金额控制在300元以内,25.3%的人每月网购金额约为300到599元,23.2%的人每月网购金额约为600到899元,17%的人每月网购金额约为900到1199元,8.8%的人每月网购金额约为1200到1499元,15.3%的人每月网购金额达到了1500元以上;在几家著名的网络消费平台中,64.1%的人对京东的印象最好,54.1%的人对淘宝的印象最好,51.4%的人对天猫的印象最好,34.1%的人对苏宁易购的印象最好,20.1%的人对当当的印象最好;大部分受访者选择网购的原因是“送货上门,方便”,其次是“商品种类繁多,可选择面广”,再次是“价格比实体店低廉”;但也有五成(50.8%)人反映遇到过“实际货物与效果图或实际描述严重不符”的问题,四成(44.9%)人反映遇到过“物品在快递、物流过程中有损坏”的问题,此外还有较多的人遇到过商品质量没有保证、退换货物时商家态度消极且交涉时间长、送货时间没有保障、卖家无法提供或开具发票、卖家寄错物品等问题。

    其实,无论网购还是实体店购物,都有可能会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是遇到消费不透明、欺诈等问题,遇到这类问题怎么办?在“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的调查中,56.5%的受访者的回答是“积极维权,直到有处理结果”。

    与往年只有四成人会“积极维权”的同题调查结果相比,中国人的维权意识可以说是进了一大步。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七成 花钱 消费者 享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