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

    时间:2021-09-26 16:22: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秭归县归州镇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香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属三峡库区移民大镇,该镇于1997年由原归州镇、香溪镇以及屈原乡的7个村合并而成。作为老秭归县城所在地,其移民搬迁清库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及世人的关注。在三峡移民工作中,该镇顺利完成了一期、二期移民搬迁清库,三期移民工作进展顺利,能够保障三峡水库2006年6月156米蓄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归州古镇,为国家的大移民搬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没拖整个移民工作的后腿,受到了国务院三建委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可留下的问题是,因为移民搬迁,县城东迁茅坪,乡镇合并,目前遗留在归州的贫困居民其生产生活出现了问题。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讨,仅供各级决策参考。
      一、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
      带着对人民群众的一份纯真质朴的原始情感,笔者利用节假日走访座谈了一部分贫困居民,调查访问了相关部门和基层干部,发现移民搬迁后,遗留在归州的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确实令人堪忧,若不及早重视,势必引发局部的社会不稳定。归纳起来,目前归州的贫困居民其生产生活有如下特点:
      1、家庭成员老弱病残的多:归州镇现有一个居委会,即归州居委会,由原归州镇的解放街、建设街、民主路、胜利街、大慈寺居委会和原香溪镇的香溪居委会合并而成,现辖7个居民小组,927户1735人(含一部分户口在归州而人不在归州的居民),其居民总户数和总人口各占全镇的10%、5.9%(2004年全镇共9229户29386人),人和户口同在归州的纯居民 822人,70%的居民属贫困居民,50岁以上的老人单独过生活的占6%,75%的家庭存在老弱病残的现象。家中老人大都在50-90岁之间,老人常年生病吃药,儿女又要读书就业,自己要么人到中年下岗,体弱多病,再就业困难,要么是妻子(丈夫)智力低下,被社会边缘化,亲戚族人经济状况又不景气,无力接济。老香溪4组居民王先秀一家3口人,王本人60多岁,无文化,弱智,连钱就不认识,姑娘30多岁,纯属傻子,一直没人提亲,2004年腊月居委会干部上门慰问给她给钱时,她傻笑着双手直摆,直指其母亲。老归州解放街1组的钟秀强一家2口人,钟本人59岁,右眼瞎,妻子李家清54岁,智力低下,说话高一句低一句,前言不搭后语,做事东一下西一下,找不着北。解放街5组的陈红一家2口人,因夫妻离婚,丈夫回到了四川,母女相依为命,陈本人37岁,小学一年级文化,左眼失明,小女儿张湖12岁,低能儿,现在归州航天希望小学读二年级。类似的家庭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2、无稳定的生活来源:居住归州的贫困居民,没有一家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大部分都是靠每月几十到一百元不等的低保金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2004年全镇共有低保户398户,其中纯居民户264户,占居民总户数的28.5%,享受低保的居民748人,其中纯居民547人,占居民总数的31.53%,全镇每月用于低保的资金为38980元,户平97.94元,低全县平均水平11.53元,人均低保金52.1元,高全县平均水平0.1元。为了寻求生活来源,增加家庭收入,有的家庭在集镇内强占或是与周边农户协商后种点园子,以解决全家人吃菜问题;有个把劳力的家庭,隔三差五地在码头或是市场下点货背点脚,挣点零用钱;有的家庭主妇或是老太太则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到处拣点废铁、废纸之类的渣货,卖点钱,贴补家用;有的家庭子女在外成家立业,逢年过节或是老人过生日,子女回家一趟,顺便提点东西给点钱,一来略表孝心二来对孤寡老人经济来源上也是一笔不小的补充;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有的家庭则干点偷鸡摸狗顺手牵羊之类的事,从农户家菜地路过,顺手扯把菜摘点果子,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一早一晚到农贸市场拣点黄菜叶子,遇到人问说是捡回去喂鸡子喂猪,实际上大多捡回去经过处理之后还是人吃了。2004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718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5756元,调查中发现,归州一个3口人的贫困居民家庭,其月收入仅在160-260元之间,远远低于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3、家庭负担过重:多数贫困居民家庭负担最重的要数子女教育,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负担各不相同,即或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杂费,但每天的生活费开支是少不了的,仅早点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按1元/天的标准计算,一月也要20元,单此一项就要花去一个贫困家庭一月低保费的1/5,若是到了初中高中,开支更大,对于本无来源的贫困居民家庭来说确实难于承受。其次是房租费,40%的贫困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只得靠租房居住,每月要30-120元不等的房租费开支,加上20元/月左右的水电费,仅有的一点低保费远远不能满足家庭开支。最令他们害怕的是家庭成员生病染灾,若是家中一人重病,则完全可以使这个家庭崩溃破裂。初步统计,贫困居民家中有60%的家庭成员都是因无钱医治而死亡。2004年5月,解放街特困居民董长寿因肝浮水无钱医治而死亡,2005年2月,解放街特困居民秦宗俭因摔跟头后脑被划破,住进医院后因无钱拿药,只得观察待治,最终因此而死亡。
      4、多数家庭没有自己的房屋:据调查,现有贫困居民只有25%左右的家庭建了房,并且建了房的家庭100%的负债,大都在3-6万元。从目前情况来看,那些还没建房的家庭以后建房的可能性也很小,只得靠租房或是搭临时简易棚居住。以孤寡老人为主的家庭,大都租住在集镇边沿的农(居)民家中,每月出30-50元的房租费;以中青年人(三、四十岁左右)为主的家庭,由政府无偿划地60平方米,自己再拣点边角废料、断砖片瓦,搭个临时简易棚,省下每月的房租费;也还有一部分贫困居民则居住在老县城175米线上经过政府出钱改造的残值房中。
      贫困居民居住在城镇角落,居住地隐蔽,平时很少露面,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被边缘化了。
      原因分析:造成居民生活贫困的原因很多,情况也很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政策原因。三峡工程牵涉到数百万农村城镇移民,然而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考虑农村移民的多,考虑城镇居民的少,农村居民可以外迁,而城镇居民不能,农村居民搬迁有房屋补偿费、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外迁补助费、过渡期生活补助费、搬迁费等各种补助费用,而城镇居民搬迁则只有房屋补偿和253元/人的搬迁费。相比普通农民、农村移民、大中城市的贫困居民,遗留在归州的贫困居民与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沾边, 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又享受不到,各级的重视程度又不能与大中城市里的贫困居民相比, 城镇居民不是搬了就富了,各项政策对城镇贫困居民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②移民搬迁使城镇居民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来源。就老香溪和老县城而言,蓄水前,老香溪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港口,担负着神农架、兴山、秭归三个县的货物人流吞吐任务,居住在老香溪的居民随便开个小店或是出租房屋,每月就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即或不是这样,就是在码头上背脚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居住在老县城的居民,条件更是优越,因为老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量大,居住在那里的普通居民平时卖点卤鸡蛋、小工艺品等就能维持生活,到了秋天,卖点玉米棒子、红薯、柿子等农副产品,每天就有几十上百元的收入。蓄水后,老香溪的客货码头移至兴山峡口,县城东迁茅坪,整个经济流向发生了根本改变,库区产业"空心化",经济不景气,有房有门面的居民负债没生意做,没房没门面的居民生活更是没出路。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搬迁让居民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来源。③贫困居民底子薄,移民补偿资金少。相对蓄水前来说,居住在归州的这部分贫困居民,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弱者,他们家底薄,没积累,有点房子也是土木房屋,还有一部分家庭本身就无房子,靠租住原县房管局或是其他单位的房子,加之土木结构房屋补偿标准低,128元/平方米,再加移民价差补助,一般一个家庭的所有移民费加起来也只有1-2万元,若是没房产的,就只有253元/人的搬迁费,经过一、二、三期移民搬迁清库,居民是每蓄一次水就搬一次家,实际搬家支出远远超出国家补助的搬迁费,结果是东西越搬越少,家庭越搬越穷。④视野狭窄,开拓意识不强。历史的原因,导致绝大多数贫困居民很少走出去,视野不开阔。移民搬迁后,限于各方面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也很难走出去,结果是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的路越走越狭窄,束缚了手脚。⑤贫困居民自身素质不高。经过几次移民搬迁,有钱的有能力的有门路的或是与县直单位沾边的都搬到茅坪去了,留下来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少文化缺技术无出路的人,缺少发家致富的先决条件,只得依靠周边环境或是他人过生活。蓄水前这部分人都能依赖周围的优越条件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很少从事重活累活,更不用说脏活差活,蓄水后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先前的优越环境不存在了,再也没有多少轻省活可干,于是他们变得无所适从,重活干不了,轻省活又没有干的,高不成低不就。
      二、贫困居民的思想状况
      分析这部分贫困居民的思想状况,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一是面子观点重,传统的城镇居民优越于农村居民的思想在作祟。计划经济时代,红绿户口问题给城乡居民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面城镇居民穿着干净的衣服,踏着柏油马路,做着可靠的生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向往城镇生活,盼望有朝一日能够跳出"农门",有个城镇户口,过上城市人的生活。长期以来,在城镇居民心目中也就形成了城镇人口比农村人口高贵,鄙视农民朋友,认为自己是出"香汗"的,农民兄弟是出"臭汗"的,脏活苦活累活都是他们干的,自己是做轻省事吃轻省饭的,若是干了农民兄弟干的事,那就是丢面子,脸上无光,别人会耻笑,结果导致现在放不下架子,拿不下面子,处于苦活重活累活不愿干,轻活技巧活待遇高的活又干不了的两难境地。二是依赖思想重,对政府期望过高。贫困居民双眼盯着低保,指望政府通过提高低保标准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2004年归州低保的最高标准为每人128元/月,即或都按128元的标准执行,也还是不能从跟本上解决问题;贫困居民视野狭窄,在劳动就业上仅仅局限于本集镇这个小范围,没能跳出小圈子想办法,寻求就业渠道,一心指望基层政府招商引资办企业,以此来解决自己就业,找一个生活依靠,摆脱困境。三是埋怨情绪大,怨天尤人。总认为政府亏待了他们,造成目前状况的根源在地方政府,自己目前的困难应由政府来解决,普遍存在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的情况,无端发牢骚,漫骂政府,一旦听说某某官员贪污,某某官员作风有问题等,他们便借题发挥,一竿子扫一槽人,将政府所有工作人员说得一无是处,个个腐败,没有一个清白,甚至在少数人的心目中连天都是黑的,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浑我独醒之势。四是在年岁大的老年人身上存在昏昏然,过一天算一天,无长远打算的思想。当问及今后有什么打算的时候,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回答是:"还有什么打算吗?过一天算一天罗,等到几时不行了就算哒!"
      三、解决贫困居民生活出路的对策建议
      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这部分贫困居民目前生活困难,若长此下去,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其中潜在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为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多数贫困居民家庭子女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就开始走向社会,有的在小学初中阶段就辍学流向社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在这部分贫困居民家庭的青少年中间,少数家庭子女生活堕落,抽烟酗酒,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偷盗抢劫,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特困居民谢海,其儿子谢军因为家庭问题,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英年早逝,13岁的他只得与爷爷相依为命,没办法读到初一就辍学了,因为钱的问题,小小年纪竟闯到游戏机室用刀逼大他5岁的青年人的钱。二是因为贫困,家庭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小。不少贫困家庭主妇忍耐不住贫寒,不得不抛开朝夕相伴的丈夫和老人小孩离家出走,远走他乡谋求新的生活出路,有良心的三五年回来一次,良心差的干脆一去永不回。近两年来,归州居委会中因为家庭贫困导致家庭主妇离家出走的不下于20多人,无形中给社会增加了一份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贫困限制了子女读书就业,窒息了孩子今后的发展,造成贫困居民家庭生活状况的恶性循环。因为贫困,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贫困,让他们在读书方面举步唯艰,限制了自己的长远发展,长此以往,只会造成此类家庭的恶性循环。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各地要加快建立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镇贫困居民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的不和谐,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从长远来谋划,建立长效机制。如何解决好这部分贫困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坚定居民生活信心。人生最可宝贵的是对生活持积极健康乐观的态度,从精神上战胜困难。英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力把他消灭掉"。对于库区城镇搬迁后留下的贫困居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生活出现了困难,有的对生活信心不足,甚至少部分人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对生活没有一个长远打算,泯灭了志气,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坐以待毙。要帮助这部分贫困居民摆脱贫困,首先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的"多余人",要看到生活的希望,鼓足勇气朝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
      二是强化居民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创业。相比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显得脑子活,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反应快,法律维权意识强,多数人还掌握着1--2项生产经营技能(如开车、经商等)。在打工经济已发展成为农(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要逐一对贫困居民家庭进行解剖分析,分清绝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户,对相对贫困户家庭中的中青年劳动力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特长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排队,建立贫困居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档案,派出专人走出去联系劳动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在此基础上联系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技能提高培训,分期分批的输出务工人员,以解决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外出务工无出路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吸纳城镇贫困居民就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方城镇贫困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归州可利用的矿产、水电等资源几乎为零,兴办大型厂矿企业的可能性很小,但归州区位优势好,地处全县腹地中心,可以利用独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活跃商贸经济。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个体工商户到归州经商,繁荣地方经济,活跃人气,为贫困居民经商就业创造环境。归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可与大三峡旅游融合,大力发展归州旅游,做好旅游经济文章。结合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柑橘已发展成为归州的支柱产业,可紧紧围绕这一产业多想办法做文章,兴办柑橘冷藏、纸箱包装、柑橘打蜡等加工业;围绕肉食产业,兴办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等养殖企业,最大限度地为城镇贫困居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其长远的生活出路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低保制度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倘若是低保到了不足以保障贫困居民生活底线的时候,也就失去了低保的原始意义。归州作为老县城所在地,情况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贫困居民在库区移民搬迁中作出了牺牲,县级人民政府在出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可适当考虑归州的特殊情况,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提高低保金标准,真正保证这部分贫困居民尤其是绝对贫困居民能够吃得上饭,吃得饱饭。与此同时,对于贫困居民就医、住房、子女读书就业等方面也要出台优惠政策,健全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实现这部分贫困居民与社会的和谐共荣 。
      五是加大后期扶持力度,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针对库区移民搬迁后出现的实际困难,国家将在一定时期内对库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采取扶持政策,其中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空心化、经济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都已纳入了议事日程,每年都要以项目的形式注入大量的资金,实行国家出钱地方办事。地方政府在国家扶持的项目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要兼顾到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解决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生活统筹考虑,一同安排。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调查 三农问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