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利用传统为人处世文化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时间:2021-11-17 15:05: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五莲县杜家沟初中 李曰成 葛长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提倡利用我国传统为人处世文化中的精华,例如被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三大必读书”的《菜根谈》(明·洪应明)、《小窗幽记》(明·陈继儒)、《围炉夜话》(清·王永彬)等,加强对学生心理键康的教育和引导。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往往有一种奇怪的“近视现象”,《菜根谈》一书的传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菜根谈》一书是明朝人洪应明写的一部关于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书,该书在中国长期默默无闻,而在日本却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流行了,至今盛传不衰,不管是商界还是政界都把它奉为圭臬;而等到我们重视时,却已是1915年才由浙江人孙锵从日本购回刻印的,到现在已经是大有要形成“菜学”之势了。这种文化的“近视现象”,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既然一部《菜根谈》能够被日本人当作经商、从政、为人处世的教材,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充分挖掘利用我国古代传统为人处世文化中的精华,来加强对学生心理键康的教育和引导呢?
    二、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文化哲学与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本相通的。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与当今学生缺乏传统的“贤文教育”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所谓“贤文教育”,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教育内容,其中就有一些关于为人处世、调适心理等类似于今天的心理键康教育的内容。这些贤文大都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些名言警句,对人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不能正常释放);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而这三方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不善于为人处世。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可以说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了,有关这方面的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潮,前面提到的中国人修身养性三大必读书就是这方面论述的结晶。在这些书中古人们大都贯穿着这样的思想: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如何养成与人为善、内心安适、意志坚强、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当然,这些书肯定有一些所谓封建性的糟粕,但是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造不成危害的,只要教师给以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三、这类书大都是一些人生哲理小品集,一条条精炼的格言警句,无不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这些人生哲理一方面对学生心理或行为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精美的韵律、恬淡的意境,对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很有益处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古文水平,进而提升做人的品位。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菜根谈》、《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书中的一些具体内容,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传统为人处世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古人十分注重加强自我反省和自身修养,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菜根谈》中作者开章明义地写到:“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故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意为严守道德规范的人,可能暂时遭冷落;而趋炎附势之辈,必将永远被唾弃。所以通达事理的人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考虑到后人的评价,宁可忍受暂时的寂寞,也不愿死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了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作者还谆谆告诫要善于加强自我反省:“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身埋在鸩毒中矣。”意为耳朵里常听些逆耳之言,心中常有些不快之事,这才是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品行的“磨刀石”。如果言言悦耳,事事顺心,那就等于把自身浸泡在毒酒之中了。把身边的“逆耳之言”和“拂心之事”当作自己“进德修行的砥石”,这些话对今天的某些独生子女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作者对品德、才能和处世之间的关系到今天也还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而猖狂。”(品德是才干的主人,才干是品德的奴仆。仅有才能而无德无行就像家中没有主人而奴仆当家一样,必然像鬼魅一样搞得乌烟瘴气。)作者视高尚的品德为“才之主”,并进一步肯定凡是来自高尚的品德的才能够“舒余繁衍”,才靠得住,“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余繁衍;自功业中来者,如盆槛(花盆)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利得者,如瓶钵(花瓶)中花,其根不植,其萎(枯萎)可立而待矣。”同时作者还正确指出了立身和处世的辨证关系,立身要高,但处世却要学会退一步想:“立身不高一步,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洗脚),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养触藩,如何安乐。”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离不开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所以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以上均引自《菜根谈》。)我们那些衣食无缺的幸福的一代若是看了这样的格言:“丈夫之高华,只在功名气节;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格言联壁》),不会没有震撼吧。
    二、古人十分注重意志的磨练,把逆境、穷困当作“针砭药石”和锻炼的“炉锤”。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在困境中,就好比全身都扎着针敷着药,在不知不觉中磨练着意志、培养着高尚的品行;而处在优越的环境内,就好比被各种利器所围困,不知不觉中就掏空了身体、消磨掉了锐气。)“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以上均引自《菜根谈》)这对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一副很好的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发奋得起,何事不可做。”(《格言联壁》)才能如《小窗幽记》所言:“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所以说:“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格言联壁》)《围炉夜话》的作者更是推祟这样的人:“粗砺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能够甘愿于粗糙的饭食,以后一定能成为有作为的人;能够不受声色荣华引诱的人,才称得上是杰出的人。)要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古人还告诫人们要学会吃苦,正如《围炉夜话》的作者所言:“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人的脸上就写着一个“苦”字,人不能吃苦怎么能行呢?)所以说“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新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也就是说命运使我福分浅薄,我就加强德行来面对;命运让我筋骨劳苦,我就轻松心情来弥补;命运使我际遇困窘,我就加强修养使之通达。
    三、关于人际关系,古人的一些告戒对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师长之间的关系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菜根谈》的作者提倡交友要有豪放的气概,要肝胆相照,“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在交往中指出别人的过失和劝人为善要注意方式。“攻人之过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意为指出别人的过错时不能太刻薄,要考虑到对方能够承受;教导别人行善时不能期望过高,要考虑到对方能够做到。(以上均引自《菜根谈》。)因为往往“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小窗幽记》)就是说有些事在情急中不能辩白,宽缓一下,事情自然明了,不要因为急躁造成别人的愤怒;有的人可能一时不听劝告,先由着他一下或许他就自我改正了,不要太急切反而使他更顽固。对待别人的过失古人还特别注意对方的自我反省:“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意为良心在夜深人静时便自然萌发,真情在简单的饮食中容易表露。所以与其让我要求别人怎么做,不如让他自我醒悟;与其让我指责他人,不如让他自己袒露过错。(《小窗幽记》)尤其是朋友之间,这样有时候更能加深彼此的友谊。《围炉夜话》中还强调交朋友是学习朋友的长处而不是为了“增体面”:“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在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还要学会谅解和尊敬他人:“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已用功。”“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他人。”《小窗幽记》中还强调:“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与人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就是说在和人交往时要把胸中那些容易伤人害己的棘刺去掉,这样才更有益于和人交往;同时“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自持两得之。”就是说居家不一定没有坏邻居,集会也不一定没有有害的朋友,关键是自己要把握好,益友也罢,损友也罢,要懂得学人之长,不学人之短。这些对学生学会交往无疑都是一些有益的教导。
    四、对于如何面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如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古人也有一些很豁达的理解。
    例如《菜根谈》里就谈到:“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已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意为人的际遇本来就有好有不好,又怎能够唯独自己永远都好运呢?自己有通情理也有不通情理的时候,又怎么能够要求别人永远通情达理呢? 按照这样的道理想一想,不失为一种为人处世的窍门。更何况“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为天长地久,生命短暂,有幸来到世上,就不能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不能不为虚度光阴而担心;并且事情往往“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素位风光,寻常家饭,才是个安乐的窝巢”,所以《小窗幽记》里告诫说:“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也就是说穷苦时要有志气,成功时也不能太得意忘形了。
    五、针对现在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以及一些学生厌烦读书的心理和辍学现象,看看下面这些古人的谆谆劝诫吧。
    《围炉夜话》: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格言连璧》: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则弃诗书矣;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享家业,则忘勤俭矣。/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当然,有些话在今天看来早已不合时宜,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做人是何等的重视!
    六、最后在这些书中古人所倡导的那种恬淡人生,对现代文明社会也不啻是一剂清凉散,对学生的心灵也是很好的净化。
    因为古人认为“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菜根谈》)意为吃粗茶谈饭的人,往往人格高尚;锦衣玉食的人,却往往奴颜婢膝。因为只有淡泊的生活才能培养坚贞的意志,而奢侈安逸的生活则容易使人意志消沉、气节丧尽。所以《菜根谈》里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排除外物干扰,保持本真:“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姬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意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真正的文章,却往往被那些空洞呆板的书本禁锢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美妙的乐曲,往往被浓歌艳舞掩盖了。所以真正做学问的人必须得排除干扰,直接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受益。在《菜根谈》里,作者极为推崇这种淳朴恬淡的人生,并称之为“第一境界”:“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养则不知;语以蕴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境界。”意为乡间农夫,同他们谈起农家的烧鸡黄酒便津津乐道,而谈起山珍海味则不知;谈起布衣棉袄便喜上眉梢,而谈起蟒袍玉带的官服则不知。他们保全了纯朴的天性,因此对荣华富贵看得很淡,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达到这种境界真是太难了,“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见净几疏帘,悠悠然静也,未必不增其眷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意为高官厚禄之人一旦见了那些批着蓑衣、戴着竹笠的人,是那么飘逸洒脱,难免要叹羡不已;经常在盛大宴席上吃喝的人,一旦见了窗明几净的小家庭院,难免也要留恋不已。可是人们为了追名逐利,不惜百般利诱乃至兵戎相见,为何就不想想怎样让自己的性情快适呢!
    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在这类书中,除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外,还有所谓的“禅语”——佛家的消极遁世思想、“道语”——道家的清净无为保守思想,以及所谓的“趣语”——对人生的一些豁达幽默的理解等;当然有些思想和观点对中学生来说不一定适合,但是让他们适当了解一下,增加一些社会文化知识,多接触一些人类思想文化的火花,也还是有利于开拓视野、增进阅历的。正如《乾隆三十三年版〈菜根谈〉序》中不翁老人所言:“设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尤其是在人生“穷通得失之际”、在心理或行为方面遇到困惑和问题时,透过古人的哲言慧语,总是可以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心灵的慰籍,这对缓冲来自学习或工作的压力、形成健康的人格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笔者的观点也未必尽合时宜,草率成文,聊以博同仁之一笑,期方家之一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