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论社会触动机制的逻辑生成及其社会价值

    时间:2020-03-20 08:00: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社会触动是指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触动”。正面社会触动的生成逻辑是“趋同”,即外在的活动(刺激)与触动对象内心的情感(经历或欲求)具有某些相同特征;反面社会触动的生成逻辑是“避同”,即触动对象内心要尽力避免发生与外在的活动(刺激)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正面社会触动要多“求同”,目的是“求同利”;反面社会触动要力“避同”,目的是“避同害”。正反触动机制结合使用效果更佳。社会触动机制可用西方社会说服理论加以观照和解释。社会触动机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如微观上对于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观上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宏观上对于促进和谐中国建设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触动机制;生成逻辑;社会说服理论;社會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7)01-0052-06

    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社会触动机理的事件有很多,如残疾人街头乞讨触动路人,音乐旋律触动听众,教师谈心触动学生,商家广告触动消费者,《感动中国》节目触动观众,统战工作触动盟友等,都是运用社会触动机理的好案例。其实,社会触动机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默默地发挥着作用。虽然社会触动机理的社会作用很大,但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换言之,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是什么?这些均尚不清楚,目前也尚未见有研究触及。故本文对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及其社会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是具有学术拓新价值与重大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 社会触动机制的内涵

    “社会触动”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触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社会科学中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1](P22)。因此,本文界定社会触动机制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不同社会活动过程中,受到某种或某些感官上的适当刺激后,从个体由情感变化、回忆、反思等心理活动引致出的某些相应的“社会性”行为过程中,个体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行为逻辑。

    二 社会触动机制案例分析

    下面,以城市街头乞讨、音乐歌词、广告和车祸警示四类案例为例,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触动机理,为后续社会触动机制的逻辑生成提供经验和证据。

    1.城市街头乞讨案例对路人的触动

    某日,天空中飘落细雨,一名20多岁的男子躺在某市商场广场前。他光着膀子,被绑的左腿仅剩裤管,一脸痛苦状。“叔叔、阿姨,给点钱吧!”2小时不到,1元、5角等零钞,就装满他面前的搪瓷盅子。这个残疾人虽然年轻,但缺胳膊少腿,加上他的痛苦表情及礼貌的乞求声,容易让人心生同情。残疾人与正常人身体上的巨大反差,往往会给路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残疾人身体残缺得越严重,呈现得越是触目惊心,这种视觉和心理冲击就越明显。街头乞讨者乞讨方式虽然不尽相同,故事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呈现出来的凄苦人生境遇是相同或相似的,且他们凄苦的人生遭遇与正常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招人“同情”,触动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共同的情感元素,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在恻隐心、同情心的驱使下,路人才纷纷解囊。

    2.音乐歌词案例对听众的触动

    以歌曲《故乡情》为例,这首歌是这样唱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有我一颗少年的心。几度风雨骤,几度雪飞春,以往的欢笑依然在梦中。他乡人也亲,他乡土也好,难锁我少年一呀寸心。故乡的爱,故乡的情,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故呀乡行。”《故乡情》是思乡的歌,它娓娓唱出了人们心头的故乡情。最甜家乡水,最美是乡音;故乡的山山水水,都曾留下我们幼年的足印;故乡的风土人情,依然镌刻在我们长大的心中;故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他乡永远代替不了的,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余光中的《乡愁》等就是明证。可以说,故乡永远是人们心头难解难分的共同情结。正如穆索尔斯基所言,没有触及内心,就不可能有音乐。无论什么肤色、什么种族,都能在音乐里将不一样的情感找到相同的共鸣,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相似的灵魂。这个相同或相近的情感共鸣,这个相似或相同的灵魂,就是音乐和歌词触动人心的地方。

    3.售房广告词案例对消费者的触动

    前几年,某房地产公司打出的广告词是“年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在当时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热的形势下,这句广告词对于处在观望中的购房者极具煽动性。想一想,如果年头不买房,年尾会发现房价又上升了很多,一套房子平均也升值好几万,其房价升值部分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收入,这就是“年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的内涵。许多潜在购房者看了这则广告后极有可能动心,因为在房价上升通道里,迟买不如早买,观望总要吃亏,要不然,一年的辛苦全白搭。“年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触动了部分潜在购房者的观望等待心理,换言之,广告词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趋同相通。经典广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广告词的社会触动效果良好。广告词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具有某些同频共振特征,换言之,广告词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在心理、情感或欲求上具有某些趋同性,要么心理趋同,要么情感趋同,要么需求趋同。

    4.车祸警示案例对过往司机的触动

    交警部门通过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显眼位置展示在车祸中严重受损的车辆,从而警示过往司机牢记安全驾驶宗旨,触动过往司机小心驾驶、安全第一,尽量避免发生与事故车辆相同的危害。显然,展示的事故车辆越是惨不忍睹,破坏性越大,对过路司机的社会触动作用就越大,引起的情感共鸣就越强,因为没有哪个司机愿意看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事故车辆就是反面教材,警示和触动来往司机安全驾驶、小心为上。

    三 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

    对城市街头乞讨、音乐歌词、售房广告及车祸警示四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社会触动机制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在城市街头乞讨案例中,乞讨者触动路人主要靠博取路人“同情”,而“同情心”正是人们心中共同的朴素的情感元素。“人之初,性本善”,同情别人是一种善心,帮助别人是一种善行,都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之美。音乐歌词触动听众,是因为歌词与听众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情感(经历),或听众具有与歌词主题类似或相同的情感欲求,“情同”引起情感共鸣。广告词触动消费者,是因为广告词抓住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消费者具有与广告内容相似或相同的需求,即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认同,也是“情感趋同”的结果。事故车辆触动司机,是因为交通事故极具破坏性,司机都害怕出现类似的交通事故,都想避免出現同样的交通伤害。

    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和凝练,本文认为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如图1所示。

    对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图解读如下:

    (1)对触动对象而言,如果某项活动(刺激)是“正面”的(即具有积极正面的社会意义,有建设性),引起触动对象的“同情”,或该项活动(刺激)与触动对象的情感(经历或欲求)具有“情同”(情感趋同)特征,则情感“趋同”程度越高,引起触动对象的情感“共鸣”程度越大,(外在的)某项活动(刺激)对触动对象内心的社会触动程度就越大,即情感“趋同”强度决定社会触动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同情”和“情同”本质上都是“情感趋同”。

    这里的情感“趋同”可能引发的行为结果是“趋同利”的,即可能引发的触动对象的行为结果具有积极正面的社会意义。如由于“同情”乞讨者,部分路人会捐钱捐物给他们,其行为结果就具有“扶危济困”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道德规范,也符合“友善”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歌曲《妈妈的吻》与听众具有“情同”特征,所以部分听众在听了《妈妈的吻》之后,会更加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或打电话报平安,其行为结果就符合“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也符合“尊老敬老”这个社会道德规范;由于太平洋保险公司“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则广告词与观众具有“情同”特征,所以部分观众在看了这则广告之后,会选择购买平安保险,而购买保险是一种正当的市场经济行为,对个人对社会均有益无害。

    (2)相反,对触动对象而言,如果某项活动(刺激)是“反面”的(即具有消极负面的社会意义,有破坏性),则某项活动(刺激)对触动对象的社会触动,就是使触动对象在情感(经历)方面尽量避免出现与该项活动(刺激)相同的结果(“避同”),即避免同样“坏”的结果发生(“避同害”)。触动对象情感“避同”程度越高,引起的情感“共鸣”程度越大,(外在的)某项活动(刺激)对触动对象内心的社会触动程度就越大,即情感“避同”强度决定社会触动程度。

    这里的情感“避同”可能引发的行为结果是“避同害”的,即促使触动对象要尽力避免的行为结果具有消极负面的社会意义。如迟志强通过演唱《铁窗泪》,警示和触动听众不要再去走他的老路(“避同害”),而要遵纪守法,好好做人,千万不能失足成千古恨而成为“罪犯”。再比如,通过让党政领导干部观看狱中“高官”的忏悔纪实片,可以警示和触动在职党政领导干部不要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否则其结果就会和纪实片中的人物一样(“避同害”);狱中“高官”忏悔得越真切,前后反差越明显,则纪实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社会触动效应就越强,反腐警示教育效果就越好。

    (3)从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可以看出,社会触动机制有两个维度——正面触动和反面触动(参见图1)。是正面触动?还是反面触动?或是兼而有之?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能达到良好的社会触动效果,这两个维度皆可以使用。

    (4)正面触动就是去“求同”。某单项活动(刺激)与触动对象的情感(经历或欲求)“趋同”程度越大,社会触动效果越好;有趋同特征的活动(刺激)数量越多,社会触动效果越好。因此,正面的社会触动效果与单项活动(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也与活动(刺激)的“数量”成正比。如街头残疾人一边可怜地乞讨,一边播放伤情音乐,就比单纯的乞讨对路人的社会触动效果要好些。

    (5)反面触动就是去“避同”。触动对象在情感上与某项活动(刺激)的“避同”程度越高,社会触动效果越好;有“避同”特征的活动(刺激)数量越多,社会触动效果越好。因此,反面的社会触动效果与单项活动(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也与活动(刺激)的“数量”成正比。如让党政领导干部既观看狱中“高官”的忏悔纪实片,又让他们去体验监狱生活,则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警示和触动效果就比单纯地观看纪实片来到更好些。

    四 社会触动机制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上述社会触动的发生机制可用西方社会说服理论加以解释。

    1.社会说服理论简介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说服与态度改变问题。1959年霍夫兰(Hovland)创立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说服模型”,该模型认为说服信息及说服过程与说服结果紧密相关,说服信息只有被他人注意、理解和接受时,说服才能引起态度改变。由于“以信息为中心的说服模型”忽略了人和情境等重要因素,故该模型还存在不少缺陷。后来,希尔斯(Sears)在霍夫兰模型的基础上,将“以信息为中心的说服模型”发展成“以人为中心的说服模型”。希尔斯的说服模型围绕说服者和被说服者来研究说服效果,几乎囊括了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故该模型名为“以人为中心的说服模型”。

    在“以人为中心的说服模型”里(图2),“外部刺激”由“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说服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可靠性、专业性与受欢迎程度。“说服对象”对说服信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的卷入程度(或承诺)、是否对说服有免疫力及其人格特征。在态度改变的“作用过程”中,被说服者(说服对象)首先要学习说服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把对一个事物的情感转移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之上。当被说服者(说服对象)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基础)一致时,在一致性机制作用下其态度形成并发生一致性改变。当被说服者(说服对象)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基础)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此时,一致性机制开始起作用,一致性理论认为反驳是减轻人的心理紧张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反驳,说服结果有两个:一是态度改变;二是对抗说服,包括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歪曲说服信息及对说服信息加以拒绝、掩盖等[2](P16)[3](P69)。

    2.社会说服理论对社会触动机制的观照

    社会触动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其实就是外在刺激“说服”触动对象发生一致性态度改变的过程。图1社会触动机制逻辑生成图中的“某活动(刺激)(外在的)”,对应的就是图2说服模型中的“外部刺激”,只是社会触动机制逻辑图中不存在具体的、看得见的“说服者”而已,但存在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图1社会触动机制逻辑生成图中的“触动对象(内心)”对应的是图2说服模型中的“说服对象”。图1社会触动机制逻辑生成图中的“趋同或避同”对应的是图2说服模型中的“作用过程”。图1社会触动机制逻辑生成图中的“社会触动程度”对应的是图2说服模型中的“最后结果”。

    如在城市街头乞讨案例中,乞讨者呈现出“光膀子、空裤管、躺在地上、痛苦表情、礼貌祈求声”等外部刺激,有些路人(即说服对象)扫一眼甚至没有注意就走了(即卷入程度低),而有些路人由于充分注意到乞讨者(即卷入程度较深),便会停下脚步打量些许,这个注意和打量的过程就是信息学习、情感转移的过程。人之初、性本善,同情弱者是大部分人心灵深处共同的情愫,在一致性机制的作用下,路人对乞讨者的困境表现出情感认同,情感与乞讨情境发生“趋同”。街头乞讨这个外部刺激会说服部分路人(即触动对象)发生一致性的态度改变,从而促使路人做出捐钱捐物的举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路人对说服的免疫力及其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态度取向。如果路人经常遇到类似乞讨,就可能见怪不怪,或者路人认为乞讨存在社会欺骗,就会产生说服免疫力;或者由于路人在人格特征上缺乏同情心等,都会导致他在心里反驳说服,没有发生一致性的态度改变,最后也就不会出现捐钱捐物的举动。

    又如在车祸警示案例中,外部刺激是“车祸中严重受损的车辆”,这个外部刺激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显眼位置呈现出来,要表达的说服信息一览无余,创设的说服情境与周围环境也高度吻合,过往司机正是其要说服的对象。过往司机对展示车辆的关注度(即说服卷入程度)、对车祸危害的认知程度(即说服免疫力的大小)及其人格特征(冒险性格还是谨慎性格等)均会影响外部刺激对说服对象的说服效果。一般而言,大部分司机会在破损车辆这个说服信息的学习过程中,发生情感转移,会由他人想到自己,并在一致性机制的作用下,在情感上对警示车辆传递出的信息表现出高度认同,从而导致被说服者(即触动对象)发生一致性的态度改变,即过往司机(被说服者)会在驾驶过程中小心安全驾驶,努力避免遭受同样的交通伤害(避同害)。

    可见,社会触动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外在刺激“说服”触动对象发生一致性态度改变的过程。这个说服,不像老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而是通过情景设置等方式来达到说服观众(听众)的效果。社会说服的过程,就是诱使说服对象在情感或认知上对说服信息产生高度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致性的态度改变,最终在举动上做出“趋同”或“避同”的行为选择。

    五 社会触动机制的社会价值

    社会机制是一种解释手段,揭示因果关系[4](P14-20)。社会触动机制作为社会机制之一,同样也具有解释能力,也可用于指导实践。掌握并运用社会触动机制的生成逻辑,对于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和谐中国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价值。下面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析说明。

    1.微观层面价值

    在微观层面,社会触动机理可解释某些人际关系现象,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的人关系最铁,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情感经历,要么是同学关系,要么是战友关系,要么是共犯关系。世上“只有千年的宗家,没有千年的亲家”,原因就在于宗家同姓氏,千年不变,而亲家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当然,社会触动机理的“趋同”思想也可以用来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通过参加老乡会、校友会、同学会、同族会等方式来拓展人际关系网络,“趋同”的地方越多,社会触动效果就越好。总之,通过找“同”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社交过程中,为防止误入不良人际圈子,也要适当避“同”。此外,“趋同”思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如通过建立共同的情感基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目标追求等方式,慢慢触动对方思想观念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

    2.中观层面价值

    在中观层面,社会触动机理的“趋同”思想可用来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不少学者都认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精英缺失、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可发扬乡贤和新市民群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利用乡贤和新市民的社会资源与智力智慧来加速新农村建设[5](P17)[6](P171)[7](P44)[8](P65)。乡贤和新市民“第二故乡在城市、第一故乡在农村”的特殊身份,及其“进城农村精英”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有研究表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乡贤作用发挥得很不够[4](P14-20)。因此,可通过建立各种“乡贤会”和“新市民联合会”,来对接家乡农村“两委”,助力家乡农村发展,因为他们与家乡农村有很多“趋同”性。但他们的作用还是潜在的,不少还处在非自觉状态,还需要去“触动”,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或需要媒体去呼吁。如据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坦诚,他们去贵州乡村长期支教的决定正是在受到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贵州支教先进事迹的影响后才做出的。需要说明的是,朱敏才夫妇支援贵州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贵州是朱敏才的家乡,这里有“情同”的成分。

    3.宏观层面价值

    在宏观层面,社会触动机理可促进和谐中国建设。如可通过“趋同”思想,运用文艺、文化等多种形式触动56个民族团结共进。社会触动机理对统战工作也有启示。如著名学者余源培认为,统一战线的各项工作,一定要促进“求同”[9](P29),这与社会触动机理的“趋同”思想异曲同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体现了共产党人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也包含了深邃的“趋同”思想。由于13亿人“情感趋同、目标趋同”,所以“中国梦”成了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情感和精神纽带。在改善两岸关系方面,社会触动机理的正面“趋同”和反面“避同”思想也大有作为。如可通过“设立两岸交流专项基金,加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策划包装好中华共有文化,瞄准台湾民众推介宣传;扩大两岸经贸交流,积极保护台商合法权益”等方式来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民族认同感。此外,针对“台独”分裂势力,我军需高调展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和杀伤力,适时“亮剑”,震慑“臺独”分裂图谋。当然,我军强大的战斗力也能最大程度地触动台湾民众反“台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吓阻美日妄图插手台海的不轨图谋,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争取和平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鹤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机制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0(2).

    [2]刘洪波.基于说服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李钧鹏.何谓社会机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1).

    [5]赵康,廖祖君.以生计资本为核心构建农村社区建设长效机制——以广东省云浮市“乡贤返乡哺农”为例[J].农村经济,2014(8).

    [6]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設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2).

    [7]卢旭峰,王春艳.印江“村两委+乡贤会”模式助力农村发展[J].当代贵州,2016(15).

    [8]朱振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文凭新市民的社会特性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9]余源培.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思维方法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

    A Study on the Logic of Generating and Multiple Value of Social Touch Mechanism

    ZHU Zhen-ya,WANG Yang-chun

    (School of Busines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

    Abstract:Social touch refers to the emotional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social attributes in social activities.The logic of positive touch is convergence.Namely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external activities (stimulus) and the inner emotion(experience or desire) in somebody.The logic of negative touch is “avoiding the same”.That is to say,what somebody try one’s best to avoid is the same or similar results from the outer activities (stimulus).Positive social touch is to “seeking more common ground”.And the purpose is to “seek common benefit”.Negative social touch is to “trying hard to avoid the same”.And the purpose is to “avoiding the same harm”.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ouching mechanism have better effects if been used combined.The social touching mechanism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theory of social persuasion.The social touching mechanism also has a wide social value.For example,it is helpful to build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micro-level;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meso-level.And it is also helpful to build a harmonious China in macro-level.

    Key words:social touching mechanism;the logic of generation;the theory of social persuasion;wide value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 触动 生成 逻辑 机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