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以缩小校际差异视角论城市择校变革

    时间:2020-03-25 08:04: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择校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择校是指家长由于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就近入学的权利,通过考试,缴纳择校费,购买校区房,托人找关系等方式,为子女选择到教学质量优异、升学率高的学校就读的自发行为。在城市,择校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校际差异大,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择校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危害了教育公平,滋生了教育腐败,加剧了社会分层,影响了社会稳定。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只能由政府提供,因此,缩小校际差异,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补偿计划改造薄弱学校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小升初择校 表现形式 危害 成因分析 建议

    城市中的择校现象较为普遍,针对如何解决择校问题,我国学者观点不一。择校支持者认为,择校可以补充政府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择校还可以促进学校间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择校给义务教育带来了极大危害,现行的考试、购买校区房择校、缴纳择校费等择校规则,无疑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一、择校的表现形式

    (一)通过入学考试以分数择校。

    以分数择校,主要是优势学校通过自行设立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查,由成绩高低决定学生是否可以进入该校读书。这种在我国城市较为普遍,是家长普遍接受的一种择校方式。这一择校方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提高成绩,学生不得不参加课余辅导班并且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机械练习。而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发展阶段性,成绩表现的不稳定性,在小升初阶段以分数择校过早。并且,以分数择校忽视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学生家庭背景已很强烈地影响了教育机会均等,而且教育不公平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1]

    (二)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

    购买校区房进行择校,是家长通过在某一学校招生片区内购买住房,以使学生进入到该学校就读。这种择校方式使得校区划片内入学适龄学生数呈密集趋势发展,导致学校招生范围一再缩小,原片区内学生被划归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造成了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同时给家长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三)通过缴纳一定数额的择校费择校。

    家长通过交纳一定的择校费或赞助费使学生获得进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就读。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大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进入到好小学就能升入好初中,就意味着能进入好高中从而考入好大学,毕业后就会有好工作。因此,家长不惜重金甚至倾其所有为子女选择一所优势学校就读。但是,教育资源,尤其义务教育资源属于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过缴纳择校费择校的行为,剥夺了他人的受教育权利,影响了教育公平。

    (四)通过特权择校。

    特权择校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某些特权或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人脉,使自己的子女进入到优势学校读书,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特权生不仅在入学机会上影响教育公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进一步影响教育过程的公平。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更成了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

    二、择校产生的危害

    (一)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根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择校费平均高达8.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普通家庭无法承受。无论是购买校区房择校,还是缴纳相应数额的择校费进行择校,家长都在子女的教育上额外承担了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很多家长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即购买了校区房后并不居住,而是将其出租,待子女完成择校后,再将其转手以更高的价格售出,导致校区房价一再升高,想要通过购房择校的家长必须付出更为高额的购房费用。

    (二)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

    为了求得进入优势学校学习,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后补习。大多数儿童在幼儿园时期,就在补习班中补习英语,上学后更要参加奥数和作文补习班等。参加课后补习的学生不能按时吃晚饭,补习结束回家后,学生还要面对学校老师布置的繁重且枯燥的机械练习型家庭作业,一些小学生完成作业时超过晚上十点半,为了择校不得不面对补习和家庭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育。

    (三)进一步加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择校使得好的学校和好的学生在市场中相互将对方挑选出来,它使强者越强,弱者更弱。[2]择校使优势资源集中化,造成薄弱学校教育资源闲置,不但没有有效地补充教育经费,而且扩大了校际差异,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优势学校通过设立花样繁多的入学考试,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使优秀生源集中于某一特定学校。充足的生源和择校费保证了优势学校能过获得多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经费,丰厚的教师待遇使优秀教师向优势学校流动。薄弱学校则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很难通过其自身的努力缩小与优势学校之间的差距。

    三、择校的成因分析

    (一)重点校制度萌生了校际差异。

    20世纪90年代,国家明确取消了重点校制度,但薄弱学校并未获得补偿性的资金扶持或政策帮助以缩小校际差异,相反,随着择校现象越来越严重,原有的差距更是进一步被拉大了。家长普遍认为让子女进入优势学校读书,就有更大的几率在中考、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继而考入名牌大学,这样就可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一系列的重点校、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巨大差异是导致择校热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不足。

    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3]

    (三)教育经费内部分配不合理。

    在教育投入分配上,中央和省财政把绝大部分资金投放在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学、小学三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投入的比例是10:2:1,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这与国外教育投入分配比例相差甚多,如韩国是1:2:2.5,初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2/3以上集中于中小学教育;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2:1.25:1。[4]

    教育经费分配存在地区差异,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小学生均经费,最高为北京18494.11元,最低为河南2736.91元,相差6.76倍,45.2%的省份低于平均水平。初中生均经费,最高为北京25828.16元,最低为贵州省4134.17,相差6.25倍,45.2%的省份低于平均标准。

    (四)社会竞争提前。

    社会竞争从工作阶段提前到学习阶段,甚至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5]随着经济市场转型的深入,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也有所变化。劳动力需求向着高学历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更青睐985、211名校的求职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978年的16.5万人激增到2011年的608.2万人,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取得优势,学生家长将就业竞争不断提前,甚至提前到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择校这一非正常手段,占有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知名大学学习,以便利用名校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对解决择校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合理分配。

    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当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保证有限的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合理分配教育财政投入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通过设定薄弱学校的具体标准,以确定薄弱学校的范畴。如学校硬件设施标准,教师合格标准,学生学业成就标准。第二,设立补偿资金,划拨给薄弱学校,用于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通过对处境不利的学校、学生、教师进行额外的经济投入,帮助他们摆脱出身不利的影响,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借鉴美国“教育补偿计划”的经验。

    现今,影响家长为子女择校的首要因素已经不再是重点校和非重点校,而是学校的升学率。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强弱学校之间差距过大,弱势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升学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家长的要求,所以改造弱势学校势在必行。改造弱势学校缩小校际差异的有效方法就是通过教育补偿。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教育补偿计划。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较快,贫富差距较为明显,美国政府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教育补偿计划就属于其中之一。通过小班授课、派专门教师进行额外辅导和提供免费午餐等手段,弥补家庭出身和所处弱势学校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影响。

    解决中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校际差异过大的问题时,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补偿计划。弱势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是招生数量少而且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可以通过小班授课等一系列在美国教育补偿计划中所应用的方法,弥补家庭出身对就读于弱势学校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学业成就上达到和其他人相同的水平。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生源到弱势学校就读,逐步实现弱势学校的改造,逐步缩小校际差异,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美国标准化运动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启动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标准化改革运动。这一运动的具体工作是组建专门委员会,商讨拟定每阶段学生在该学习段末的每个核心学科(如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等)应该达到的标准和水平,并通过测试来检测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6]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希望通过大量精细的测评,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情况。[7]针对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校际差异大的具体情况,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标准化考核制度,有助于薄弱学校的划定与改造,能够帮助补偿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有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自义务教育阶段起延伸至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也必将优化劳动力市场人才评价标准。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聘任机制。

    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校际差异主要体现为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提高教师行业整体素质,有助于缩小校际差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得以提升。同时,缩小教师待遇差异,对就任于薄弱学校的教师予以补偿。第二,提高教师执业标准,对教师从业资格的考核要更为严格。第三,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对学生的标准化测量,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不能达标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后还不能胜任其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予以淘汰。

    解决择校问题,应着眼于缩小校际差异,通过借鉴美国“补偿计划”和“标准化运动”中的经验和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改造薄弱学校,同时,完善教师人事制度,提高教育队伍的综合实力,最终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松梅.中小学择校的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J].2006,8.

    [2]杰夫·惠迪,萨利·鲍尔(英)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2003-01.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N].中国教育报,2012-06-05.

    [4]姜水晶.薄弱学校形成原因分析及改造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王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6][7]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相关热词搜索: 视角 变革 缩小 择校 差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