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南京农业大学境外修学旅行的学生组成特征浅析

    时间:2020-04-02 07:59: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修学旅行的现状,重点分析了2005年以来参加南京农业大学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组成特征。数据显示:参加修学旅行的女生多于男生;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多于理工科的学生;大三学生最多,其次是大二、大一的学生,大四的学生和研究生较少。

    关键词:修学旅行;境外;大学生;组成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4-02

    全球化和国际化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强劲动力促使境外修学旅行迅速发展起来。各国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学生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也已经成为评价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境外修学旅行可以让年轻学子开阔眼界,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得到提高[1]。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大)自2005年开始组织修学旅行活动以来,规模逐年扩大,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南农大现已拥有修学旅行、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留学、招收留学生等多个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是对外交流比较活跃的高校之一,在全国高校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南农大为例、以境外修学旅行为重点简要地介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基本情况,目的在于积累有关境外修学旅行的基本资料,为进一步发展和引导境外修学旅行提供依据。

    一、修学旅行的现状

    修学旅行亦称教育旅游、修学旅游、游学、修学游等,是指在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旅行活动,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修养,其次是满足受教育、扩大知识面和交际等的需要。修学旅行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教育活动。修学旅行活动的主题多样,例如:了解一门学科、学习一门语言、考察风俗民情、研究文化艺术、参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修学旅行的形式主要有参观考察、学习观摩、科学实验、生活体验和劳动锻炼等[2]。修学旅行突出学、游一体的特点,要求参加者游有所学,学有所游[3]。除了一般“旅游”的属性外,修学旅行还具有自己的特性,例如教育与旅游的统一、体验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等。修学旅行的组织机构通常是学校、各类语言培训机构以及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等。时间一般为2~3周,通常在寒暑假进行。修学旅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旅游史上的“壮游”。现代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始于日本,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3]。按旅游目的地划分,可分为境内修学旅行和境外修学旅行两种;按行为模式可分为团体修学旅行和个人修学旅行;按学科分类可分为自然科学修学旅行和人文社科修学旅行;按体验程度可分为单向体验修学旅行(听讲、观光等)和双向体验修学旅行(互动和参与)等。在日本,每学期2~3次的修学旅行被学校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并计入学生的成绩单。小学生的修学旅行一般在本地区进行,初中生可以在国内选择地方,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可以出国修学旅行[3]。在欧洲和美洲,修学旅行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性活动。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方式、时间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修学旅行写入当地的教育法[3]。目前,我国的修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江苏省教育厅与旅游局联合发文,推出了修学旅行计划,打破了长期以来“学生旅游不准出城”的禁令,在全省高校和中学开展跨地区、国界的修学旅行[2]。2003年12月30日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修学旅行中心”。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推出了一项全面推进旅游、拉动国民旅游消费的“国民休闲计划”,其中就包括针对学生群体的修学旅行。

    二、南农大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基本情况

    南农大于2005年组织第一批大学生赴日本宫崎大学旅游和学习,自此拉开了该校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序幕。到目前为止,该校已开展了14次修学旅行活动,共有210名学生参加。这些学生分别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接待单位有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帮尼大学、日本宫崎大学、台湾嘉义大学、中州科技大学等。在参加的学生中,本科生居多,研究生相对较少。修学旅行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其主题每次不尽相同,包括农业、经济、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南农大组织的境外修学旅行活动内容一般包括对方国情和校情介绍、专题讲座、居家体验(Home-stay)、师生互动研讨会、文艺或体育联谊及观光考察等。学生回国后,要从活动内容中选择一个专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体会撰写一篇社会实践论文,发表在学校校报或网站上。

    三、南农大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人员组成特征

    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选派工作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选派程序是:网上公布信息→学生报名→初筛→面试。2005年仅派出10人,2006年因故未派出,2007年猛增至66人。2008年因日本地震而未派出。近3年(2009~2011)的数字显示,参加修学旅行的学生数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50人左右(2009、2010和2011年分别为47、34和53人)。以下从性别分布、年级分布以及学科分布三个方面对学生组成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性别分布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女生数每年都远大于男生数。其原因可能包含在以下各个环节之中:①从报名的结果来看,女生数几乎总是多于男生数,可能是女生出国开阔眼界的愿望比男生强烈之故。②在选拔过程中,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英语的听、说能力。通常情况下,女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优于男生,因而更易胜出。③学生能否最终参加修学旅行活动,最后的关键是家长是否提供经费支持。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比较认可“女孩子要富养,男孩子要穷养”的传统教育理念。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女生的家长同意参加活动的可能性要大于男生的家长。

    2.年级分布特征。从图2可以看出,参加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中,本科生远远多于研究生。在本科生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数逐渐增加,大三达到最高峰,而大四学生最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还未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还未顾得上考虑修学旅行之事甚至还没有听说此事。大二时有所了解并参与修学旅行活动。大三时课程相对较少,有充足的精力关心并参与修学旅行活动。大四学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因而对出国修学旅行活动已不再感兴趣或无暇顾及。研究生则需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实验上而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修学旅行活动。

    3.学科分布特征。除2010年以外,其他年份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数多于自然科学的人数(图3)。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自然学科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总体上不如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②文科学生出国开阔视野甚至定居海外的愿望比自然科学的学生强烈、比例也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自然科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学院、园艺学院、植保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

    四、对进一步开展和引导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建议

    修学旅行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修学旅行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在体验异国文化和生活的同时,可以逐渐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另外,在语言强化训练、文化知识学习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修学旅行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搞好境外修学旅行活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邻近国家的修学旅行之学生比例。空间距离是旅游需求实现的客观障碍之一,较大尺度的空间移动势必带来过高的旅游费用,使很多学生无法承受。从近年来参与境外修学旅行的学生构成来看,许多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但因无法解决费用问题而放弃,最终导致参与境外修学旅行活动的学生数较少而变成“富人的游戏”。赴临近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进行修学旅行则可以大大降低国际旅费,使参与的学生数量增加、便于学校从中选拔条件更好的学生,也更能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

    2.加强行前教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文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球化。因此,在出国前应该加强学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明白: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以祖国具有灿烂的东方文明而自居甚至不尊重异国文化。

    3.规范修学旅行活动的管理机制,使其更行之有效。将组织修学旅行目的地国家(包括学校)、具体时间、名额以及活动的主题提前公布于网上,便于学生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果境外修学旅行变成一种制度,即每年要去的国家(包括学校)、时间等保持基本不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

    参考文献:

    [1]董红梅,程伟华,姚红,等.海外修学旅行对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2010,(1):30-32.

    [2]锦绣文.“主题旅游”新境界[M].企业活力,2001,(7):14-17.、

    [3]尹鑫.国际教育旅行的回顾与前瞻[M].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32-33.

    第一作者简介:杨梅(1969-),女,主要从事外事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修学 浅析 境外 特征 旅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