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19世纪的华人马丁.路德.金

    时间:2020-04-04 07:56: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从19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王清福是在美国为争取华人平等权利奔波呐喊的最为活跃的人物,美国许多主流媒体都对他的活动跟踪报道,他在这些报道中被称为在美华人“卓越的领袖”。

    去年9月9日,美国《侨报》发表了一则消息:

    为纪念亨利·哈德逊1 60g年率船驶入纽约港探险的历史性航行,纽约市博物馆选出自纽约市诞生400年以来,在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或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400位名人,并编撰出版《纽约400名人录》(NYC 400)一书。五位华人——华裔报人和民权领袖王清福、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物理学家昊健雄、建筑师贝聿铭和林璎光荣上榜。

    纽约400名人录涵盖政治、艺术、商业、体育、科学和娱乐等领域,上榜的人物被视为推动和影响了这个伟大城市的发展……

    清廷悬红一千五百两银子的通缉犯

    消息中提到的五位华裔,绝大多数国人对其中的后四位多少有过耳闻;但对排在最前面的王清福(wongChinfoo),百分之九十九的国人包括当今在美国的华人大概都会感到非常陌生。然而,美国的历史没有忽略他,他曾生活过的纽约市也没有将他遗忘。因此,我们也似乎需要稍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王清福这位在海外为争取华人的权利与尊严呕心沥血的先驱。

    20世纪90年代中期,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的张庆松先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Purchase学院历史系主任于仁秋博士等华裔学者,通过对19世纪美国移民局和新闻报刊资料的梳理,发表了《美国百年排华内幕》、《细节与记忆》等著述,叙说了那段很少为人触动的美国排华历史。在他们的叙述中,都以突出地位介绍了这位叫王清福的人,他们都把他称为“华人马丁一路德-金”。

    早在1954年,美国一家机构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在清政府1876年送出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国之前,曾有5位中国学子在美国的学校里得到学位。这其中以促成清政府派出成批学童留美的容闳最为有名,被誉为“中国留美第一人”。

    知道容闳大名的国人不少,这与其学成归国后游说干晚清举足轻重的政治活跃人物之间,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活动,在官家史书上留有较多记载不无关系。而其他人则几乎不为国人所知,这或许与他们和晚清官府没有什么过往,甚至因为某些原因难以在国内立足有关,王清福,就是这5位中国学子中属于后一种情况的一位。

    王清福,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在国内用得更多的是王彦平、王缓祺这两个名字,王清福应该是他第二次到美国后才启用的名字。王清福降生在山东省即墨的膏梁富庶之家,父亲王方中是个不善治家的懦弱纨绔子弟,觊觎王方中家产的族人,借着他的一个小妾自杀构讼,将其名下的财产剥夺净尽,王方中遂偕子乞讨流落到了烟台。

    到烟台后的王氏父子,遇到了一对美国浸信会的传教士Holmes夫妇,他们收留了王氏父子。Holmes夫人最初觉得王清福懂事温顺,但不很聪慧,不可能成为领袖人物。但经历一年多共同生活的观察,Holmes夫人改变了看法,转而认定王清福是个很有潜质的少年,前途难以估量。因此,她对培养王清福成为传教士倾注了心力,这大概也是她后来把王清福带到美国受教育的缘由。

    Holmes夫人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她希望王清福将来能够到他的出生地即墨去传播耶稣的福音。她亲自对王清福施予教化,使王清福掌握了英文。19世纪60年代中期,王清福在Holmes夫人带领下越洋赴美。在美国,王清福取了一个西文名字Charles。有记载说在美国读书期间,王清福“读书勤奋用功,成绩优异,使老师十分喜悦和惊异……得到学校的表彰。”

    毕竟,刚到西方的王清福还是十多岁的少年,对迥异于故国的人文、教化和环境,感到分外的好奇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了解探索欲望。据美国报刊文章的叙述,在宾夕法尼亚的一所大学完成学业后,王清福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耗时数月游走美国,考察社会制度、社团构建等状况,直到他宣称对美国国情有所了解之后,方才解缆回归。

    一位美国学者根据各种记载的蛛丝马迹分析,王清福回国后先是在上海海关拿到了一份翻译工作,“之后可能去了一个叫做Jinjiang(锦江)或者Zhenjiang(镇江)的地方”。据笔者父辈回忆,他们在抗战期间曾从长辈那里听说王清福回国后曾在镇江海关任职。

    在海关衙门公务之余,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王清福常深入民间演讲,呼吁禁绝鸦片烟,并组织社团,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褒扬美国制度文化习俗中可取之长,倡导在中国进行社会和文化革新。在王清福的这等说教中,难免会对清廷的专制弊端和官场腐败有所批评指摘。

    1871年8月31日,王清福与祖籍蓬莱的刘雨山结为夫妻,主婚人是在蓬莱的一位名叫Crawford的浸信会牧师。在另一位名为Hartwell的牧师的相关记载中,刘雨山曾经是蓬莱浸信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留在这所学校执教。

    由于未能查到国内的相关资料,笔者只能根据美国报刊报道记载得知王清福后来似乎组建了一个反清组织,美国报纸的报道中称那个组织为“TongShan Hul”(同善会?笔者猜测)。如此离经叛道的行径,终以清政府的一纸镇压令为归宿是必然结果。

    在当时美国的相关报道中还记载说:追随王清福活动的“积极分子被(清廷)投入监狱,有的被处以极刑”。对王清福则是悬红“一千五百两银子,要王清福的人头。王清福不得不四处流亡,以逃避缉捕,他的财物也损失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下,抛妻别子,亡命美国,成为王清福的唯一选择,其时在1872年末。

    关于王清福二度赴美的经过有两种说法:

    一是他在一名日本水手的帮助下,乘日本货轮先逃到日本,得到美国驻日本横滨总领事萨巴德的协助,登上了前往旧金山的轮船。萨巴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还追忆说,清廷不知怎么查知王清福到了日本,还派人到日本去捉他。

    在从日本到美国的行程中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插曲:在横渡大洋的邮轮上,王清福发现有人贩子拐带了一批中国少女,欲贩卖到美国旧金山。俟轮船在码头靠泊后,王清福即与旧金山的有关当局联络。当局随即逮捕了人贩子,解救了那批少女。人贩子因此必欲置王清福于死地,出高价买凶行刺。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清福先逃到了香港,躲在英国人的教会里,可后来身份暴露了,被教会里的人抓起来,准备将他移交清政府。幸运的是他最终设法脱身,继而辗转逃往美国。

    “我欢迎美国的基督徒来信奉孔夫子。”

    王清福第二次踏上美国的疆土不久,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萧条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而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在美华人十分不利。

    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种族关系快速逆转。随着重建国会影响的逐渐

    相关热词搜索: 路德 马丁 华人 世纪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