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楚辞》婚俗初探

    时间:2020-04-18 08:00: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楚辞》以迥异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向我们展现了楚地特有的鲜明的地方婚俗文化。对《楚辞》独特婚俗之成因的探讨,无疑是我们探究楚地楚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

    关键词:楚辞;婚俗;成因

    《楚辞》中的涉及婚恋色彩的诗歌主要在《九歌》,近代学者多以人神恋歌来加以阐释,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此,我们暂且抛开对其主题的探讨,把目光集中到其文本中婚恋习俗的反映。

    在楚地,不论上层社会还是下层人民,男女恋爱双方都可以自由交往和约会,并无严格的礼教束缚。楚地的溪涧、山林、湖畔或郊社都是适龄男女约会恋爱的场所。如《九歌·湘君》“君不行兮遗犹,蹇谁留兮中洲”,《湘夫人》“弟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其愁予。”《大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男女约会之自由,场地之灵活清楚可见。

    更有甚者,《天问》中“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一语,则向我们透露了楚令尹子文之父斗伯比与陨公之女期约于闾门,私盟社宫,交媾于丘陵的故事。《招魂》则以“二八侍宿”,递相替代为荣,并不认为“侍女杂坐,乱二不分”,“比肩齐膝,恣意调戏”有什么不光彩。《大招》中亦有峨眉曼绿,“善留客只”的津津乐道。这表明楚国恋爱是非常自由的,且极具现代性味道。然而,这种自由也是以男女双方自愿为前提,以双方的感情为基础的。这表现在楚辞中,则有“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的呼声。楚地这种婚恋自由的风俗,使其完全迥异与《诗经》中那些因父母兄弟横加干涉而爱情落空的控诉,相反呈现出的是一种两厢情愿的自由风貌。

    与婚恋自由的心理直接相关的则是楚地的婚恋习俗—云梦之会。据文献记载,所谓“云梦之会”,原本是先秦时代荆楚大地青年男——在云梦泽旁公开幽会相亲的一种古老婚恋习俗,有点类似今天的庙会。“‘云梦之会’一类的男女大会,也是人类由原始群婚向对偶婚、个体婚转化过程中,乃至这个过程完成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的一种普同性文化现象。”①,所以这样大规模的相亲大会,在《诗经》中也有记载,如溱、洧之会,宋桑林之会,它们和楚之云梦之会都是男女间情感自由宣泄的契机。之所以叫做云梦之会,是因为楚国祭祀高媒的神庙建在云梦泽旁。

    “楚人好淫祀”,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各地都建有神庙供国人随时随地祭祀。每年到了早春二月,就在神庙附近举行盛会,国中的青年男女来此欢游作乐。只要双方都玩得情投意合了,就可不必举行什么仪式,自由地去结婚,任何人也不能干涉他们这种活动。然后把星月交辉的天空做帐子,把青草如茵的大地做床榻,做“天作之合”浪漫之梦。无疑有点类似今天的集体相亲和自由恋爱。并且在盛会的期间,还有祀神的美妙的音乐、舞蹈相伴。那些婚后无子嗣的也纷纷乘此机会来到神庙,祈求神灵赐给他们儿子,于是这婚姻之神又兼了送子娘娘的职务。这种楚人俗称的“云梦会”,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浪漫与婚恋的自由。

    对于“重媒”一环,无论在中原还是楚地,人们都是相当重视的,这在楚辞中体现亦为明显。《离骚》有言:“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楚地男子若要娶妻,必须经过禖理的中介,若违背此礼是不合礼数的。况且他们对于媒人的选择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离骚》云:“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楚人眼里,媒妁是否善于言辞直接关系到一桩婚姻的成败。所以作为媒人一定要能言善道,口齿伶俐,在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面前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且游刃有余。

    说到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楚地会有如此独特的婚恋理念、婚恋习俗呢?在它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因由?

    首先,楚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决定楚地风情民俗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子。自然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因素和前提。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而且与身处其中的自然界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正如马克思在《自然辩证法 》中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就决定了作为观念形态的风俗文化,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性格都会无形中受到我们所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它必然会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类的文化活动。这种影响不仅因为自然外物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参照物,更由于地理环境参预人的性格塑造及对人情感的激发。”②可见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风格形成的底蕴,也是风俗文化形成的内因。

    楚地位于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和矿藏资源。据史料和文物考证,在楚辞产生的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优厚的地步。人们生活在这片富足的土地上,享受着良好自然环境的熏陶,心灵是自由的,感情是细腻的,思想是浪漫的。他们感受着自然,也用自然的理念诠释着人生。这样的心理态势反映在恋爱婚姻中,必然倡导情感的自由宣泄,尊重生命个体双方的自由结合,没有羁绊,没有伪饰,一切都合乎心灵的自然律动,正是基于此婚恋自由的理念和云梦之会的浪漫在楚地成为了可能。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性格的形成和风俗文化的定型影响之大之深。

    其次,云梦之会的产生与统治阶级的干预和楚人好巫重祀的传统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古代,诸如云梦之会,溱洧之会,桑林之会等大型活动不仅可以稳定社会秩序,而且有助于疏导民众的郁积之气,增殖人口。所以对于此类春季男女大会,作为统治阶级就有意识地网开一面,做了让步和鼓励。再加上,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从形成之初就充溢着神秘而奇异的氛围,呈现出诡橘而斑斓的色彩。楚人事鬼敬神,遇事惯于求教鬼神, 乞神致福、谢神护佑,希冀而且相信能够得到鬼神的襄助。云梦之会就与楚人祭祀高媒的活动有关。高媒是主掌婚配和负责人类生殖的大神。闻一多《神话与诗》中认为:“古代各民族所祭的高媒全是各民族的先妣。”而《周礼·地官·媒氏》(孙诒让《正义》)“古以玄鸟至为祠高媒之侯,……高媒,祈嗣之祭也。”可见祭高媒的目的是已婚者祈子,未婚者求佳偶婚配。这与云梦之会最初的目的相互补充,共同迎合着人们内心的祈盼,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渐成为了一种楚地特有的风俗文化。

    复次,楚人的婚恋习俗和理念的形成也与楚民族的发展历程有关。众所周知,男女大事关乎于“礼”也。“礼”作为封建伦理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统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恋爱婚姻人生之大事自然也难脱其囿。纵观历史,似乎从楚国诞生之日起,它就处于荆蛮非夏的尴尬地位,自西周春秋直到战国也未曾改变。

    而历来在中原正统文化视野中,任何与他们倡导的封建礼乐教化背道而驰的民族都不属于他们的文化圈子,都会被视为末流的民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就记载说平王东迁的时候,辛有看见伊川人在野外披发而祭,于是大发感慨:“不及百年,此其成戎乎?其礼先亡矣。”就连周定王也曾痛骂戎狄,说“夫戎狄,冒没轻谗,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然。”可见“礼”及与其相关的封建伦理教化原则在无形中已经成了区别华夏与蛮夷的重要标志。这就使得楚人在面对礼乐教化时多了一层情感上的抵触心理,反映在社会日常恋爱婚姻中,则是楚人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的淡薄。与北方中原民族相比,楚人的恋爱婚姻生活更趋向于人情化。

    此外,楚地的风俗民情也受到了周边文化群的影响。张正明先生在探讨楚文化勃兴的特殊机遇时指出,楚人在先秦的民族结构中所占的特殊地位和所起的特殊作用有利于楚文化茁壮成长。楚国长期处在荆蛮非夏的尴尬地位,它的民族偏见是比较淡薄的。与此相适应,楚国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自然地楚人的社会文化风俗,民族心理也或多或少的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楚地独特的婚恋理念和婚恋习俗,成就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总之,楚辞不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代表着一种根柢深沉的风俗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浪漫的激情,保留着质朴纯真的远古传统,残存着强有力的巫术宗教,也充满着奇异想象的神话传说。婚恋风俗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在这里笔者只是粗浅的谈论,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外化,笔者相信“民俗民风,是民族群体最贴身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它显示着广大人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又蕴含着他们心灵的一切活动——认识、思考、梦想、想象。所以通过对《楚辞》文本的解读来体察楚地的风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的追寻与观照。

    参考文献: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1]洪兴祖.《楚辞补注》[M].中华书局1983年2009年9月。

    [3]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4]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

    [5]萧斌. 《楚辞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12月。

    [6]蔡国相.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J]. 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7]邱文山.试论先秦地域文化的生成环境 [J].管子学刊 (地域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

    注释:

    ①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第152页。

    ②蔡国相.《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婚俗 楚辞 初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