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在幼儿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20-04-21 08:09: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柯尔伯格从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角度阐释幼儿的道德发展,他提出的 "两难故事法"、隐性课程、"公正团体法"等道德教育理论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科学要义,对指导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道德判断 隐性课程 公正团体

    柯尔伯格在对传统的品德教育模式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从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学角度阐释了幼儿的道德发展,他运用两难故事法的测量方法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检测和评定,对我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和环境课程的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园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尝试将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应用到幼儿品德教育中。

    一、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指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1] 通过教师讲述道德两难故事,让孩子明确故事中的道德矛盾,经过思考、讨论,做出判断。由此引起他们内心的道德冲突,激发孩子们思考、交流,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这便是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同时,他主张将道德讨论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园的道德教育中采用了诸多的道德两难故事,结合主题课程中有关的道德情境,积极为孩子们创设有道德冲突的故事情境,开展道德讨论。

    如大班主题课程《动物法庭》,这是一个具有道德冲突的故事,教师引导孩子们就“大灰狼该不该吃小白兔?”“该不该判大灰狼的罪?”展开讨论。在组织讨论时,先由教师给孩子们讲述故事,以此明确故事中的道德冲突。孩子们在做出道德判断时,教师引导孩子们用具体完整的语句阐明自己的理由,以便教师从中了解孩子们的道德水平和差异,引导他们向更高一级的道德水平发展。孩子们对这个道德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我们真正关心的不是孩子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孩子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柯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为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二、隐性课程

    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多沿用传统的说教、奖惩方式,教师对孩子的道德要求详细具体,并以命令的方式加以强化和督促。孩子因惧怕权威而遵守规范,服从道德律令,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发展。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讨论和道德课程只是促进道德成长诸因素中的一点,当我们转向分析更广阔的生活环境时,就会考虑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特定道德氛围。”[2]基于对柯尔伯格隐性课程的理解,我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1.重视环境创设,塑造德育氛围

    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得到发展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必须创设恰当的德育环境,通过环境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的人格和品质等方面促进幼儿园隐性德育环境的整体改善与提高,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我园开展了校园德育主题文化的建设:走廊上,根据各班德育主题活动的情况,张贴了孩子们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注重校园主题文化的设计,每个班级还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在各班活动室,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布置体现德育内容的区域角,在探索区,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用各种各样的种子布置了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幼儿与老师一起搜集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熟悉了伟大的祖国,培养了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在阅读区,教师提倡开展“主题分享阅读”活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绘本,孩子们在阅读故事、分享经验的同时了解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墙壁上了布置着有关道德教育的名言和图片。

    2.显隐结合,内外结合

    显性课程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只有通过二者相互融合才可能获得最佳的德育实效。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构成了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德育课程的设置要兼顾内外。社区环境方面,我园聘请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来园为孩子们做报告、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使孩子们受到德育薰陶。定期带孩子们参观与幼儿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区等。家庭环境方面,我园倡导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有利于社会角色的品德培养;提倡家长掌握“爱”的方式,发挥家长的行为导向、榜样示范等作用。

    三、公正团体法

    “虐童”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对幼儿教师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使得幼儿教师的公正团体意识在当下的时代更需加强和提高。柯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法”目的是通过大家共同管理,形成一个“公正团体”,通过这个团体的实践活动形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团体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团体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共同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他认为,“了解和履行公正的正确背景是合作性团体。通过建设更高阶段的集体规范和团体观念,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3]柯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法,在促进孩子道德发展,实现其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柯尔伯格公正团体法的理念,我园通过团体会议、家委会等措施,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同时,平等的角色分配和担当,任人唯贤不以个人关系的远近评价工作的质量,在教师团体中营造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氛围。

    通过“公正团体”的建立,隐性德育环境的创设、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为幼儿品德教育的回归搭建了平台,它使幼儿品德教育不再是一种灌输,不再是一种命令。品德教育的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周围任何一个空间,完整地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民主性的教育特性。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 方明.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大班)济南:明天出版社,2011,113-114.

    [3] (美)L.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

    相关热词搜索: 道德教育 初探 品德 伯格 幼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