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嫦娥奔月》与《竹取物语》看中日古代社会文化的不同

    时间:2020-05-07 07:53: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故事。这些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不同文明所产生的神话包含着不同的内涵。日本的《竹取物语》与中国的《嫦娥奔月》都讲述了仙女奔向月宫的故事。本文在参考各现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两个神话传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由此所反映出的中日两国在古代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社会文化;社会风貌;生死观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不断加深,关系密切却又存在很大不同的中日文化传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术界对两国文化的比对研究也越来越多。对于日本的物语之祖《竹取物语》,有学者将其与我国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进行了对比分析。比如,李海蓉在《中日“奔月”神话比较研究》一文中,从探究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影响的角度,对两者相似之处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最终揭示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的母本对日本作家的深层影响。赵虹的《<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认为《斑竹姑娘》是《竹取物语》的原型,也肯定了汉文学对《竹取物语》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竹取物语》与《嫦娥奔月》的对比分析,来探究中日两国在古代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故事简介

    《万叶集》第16卷中已有《竹取翁歌》,“歌序”云:“昔有老翁,号曰竹取翁也。此翁季春元月,登丘远望;忽值煮羹之九名女子,白娇无俦,花容无匹。”讲的就是竹取翁与九命仙女相会的故事。虽然与《竹取物语》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但可以推测出本来是存在类似“竹取翁歌”那样为数不少的“竹取翁”的故事的。

    《竹取物语》成书于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故事大致分为化生、求婚、升天三部分。一位伐竹老翁在一棵闪闪发光的竹子中发现了一个女婴,并带回家中抚养。不就女婴便长成为一位貌美绝伦、超凡脱俗的女子。因其容貌之美能使满屋生辉,故取名为“辉夜姬”(又有译“赫映姬”)。许多王公贵族子弟前来向她求婚。她许诺会嫁给能寻得她喜爱宝物之人,可是这些求婚者都失败了。后来,天皇想凭借权势来强娶她,便用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来诱惑伐竹老翁,也遭到拒绝。原来,辉夜姬本是月宫中人,因犯错被贬至人间,待惩罚期满后,便会在中秋月圆之夜回到月宫中去。天皇得知后,派了很多侍卫到伐竹老翁家中,可是也没能阻挡天人带走辉夜姬。最后,辉夜姬给伐竹老翁与天皇留下书信与不死药,披上羽衣,在众人的茫然失措中升空飞向了月宫。

    相较于《竹取物语》,嫦娥奔月的故事则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最早提到嫦娥的是《归藏》。较为完整的记录见于西汉的《淮南子?冥览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嫦娥,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夫妻二人在凡间永远生活下去。但是嫦娥却过不惯凡间生活,不满足于长生不死,所以趁后羿不在家,偷吃了不死药,成仙飞至月宫。而据屈原的《天问》所载,因为后裔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和河伯的妻子关系暧昧,因而引起嫦娥极大不满,才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的。东汉张衡《灵宪》也有记载:“(嫦娥)窃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将住,枚占于有黄,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有说法认为,嫦娥是为了避免不死药落入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之手,不得已才吞下不死药的。中国的神话体系本就错综复杂,后世在传说过程中更是演绎出多种不同的版本。不过,其中以第一种故事版本流传得最为广泛。

    二、中日不同的社会风貌

    神话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神话中神的人物形象,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例如,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超于凡人的力量,但有时也会遭遇到挫折和厄运。因此,通过神话可以隐约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当时的生产状况和社会风貌。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认为《竹取物语》是“反映时代的作品”。

    《竹取物语》产生于日本平安时期。那时日本社会文明刚刚确立,封建社会制度尚不成熟。整个故事以平安时期的贵族生活为背景,描绘出一个较为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例如,臣民竟敢于违抗天皇的命令。这与中国封建集权专制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允许女儿在婚姻问题上有自己的决定权,这完全违背了中国封建礼教关于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家长制度,也违背了“老尊幼卑”的家庭伦理规范;男女互通诗文说明女子在当时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关于恋爱的追求与考验则表达了当时人们自由浪漫的爱情理想。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产生于中国战国时期,到了西汉初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封建社会制度。嫦娥虽然成仙脱离了凡间,但害怕众仙嘲笑,不敢前往天庭,转而奔向月宫,生活在寂寞冷清的广寒宫中,落得个“寂寞嫦娥舒广袖,独揽月宫一片天”。按照《灵宪》的说法,嫦娥最后变成了蟾蜍。唐朝诗人李商隐更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正是她倍感孤寂的心情写照。悲剧性的结局都在惩罚嫦娥抛弃后羿独自飞仙的行为,这正是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制度中“夫权”思想的折射。在中国古代社会,丈夫对妻子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违背丈夫的意志,势必会遭到当时社会的谴责与惩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封建礼教已经成为了人们难以摆脱的思想桎梏,支配着当时人们的日常言行举止。

    由此可见,两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反映出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风貌。无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日本民族文化还是呈现出了其独特的一面。《竹取物语》展现了日本古代社会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较为平等自由的一面。

    三、中日不同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原始性思考,也是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从宗教到科学,从医学到哲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古今中外无数圣人先哲探索过、研究过。生,较之于死,无疑是美好的,是人类本能的追求。可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终将难免一死。这是谁都无法逃避的。药物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使得人们有了寄希望于不死药可以治疗死亡的幻想。在古代,中国人相信有前世今生,更有人期望能够通过宗教修行成仙,从而长生不老。不死药、生死轮回的信仰、升仙,都是人类恐惧死亡、试图逃脱死亡的产物。

    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后羿为了能使夫妻二人长生不老,不辞辛劳、翻越昼夜不息的火焰山,渡过片羽亦沉的弱水,才在西王母那里求得一粒不死仙丹。这不死药使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而成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足以见其珍贵稀罕。无论是后羿、嫦娥,还是其他故事版本中后羿的弟子蓬蒙等,人人都想服下这不死药。

    然而,在《竹取物语》中,不死药是天人带来给辉夜姬服用以除去其身体在凡间所沾染的秽气的。辉夜姬为报答伐竹老翁的养育之恩转赠于他。伐竹老翁因为失去女儿,悲痛不已,不愿服用不死药,又献给了天皇。天皇看过辉夜姬的信后,作诗一首:“不能再见辉夜姬,安用不死之灵药”,也不愿服用不死药,最后命侍从把辉夜姬留下的不死药与信拿到离月宫最近的山顶烧掉。此后,这座山就叫做“不死山”,即现在的“富士山”。死亡是无法预测和抵抗的。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日本人早已坦然接受这一人的最终归宿。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神话故事所反映出的两国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即对不死药的“争抢”与“谦让”。嫦娥宁愿放弃夫妻情分,承受来自社会伦理的谴责,忍耐孤寂的月宫生活,也不愿放弃摆脱死亡升仙的机会。而伐竹老翁则认为失去了辉夜姬,即使活在世间也没有意义。相比之下,《竹取物语》反映出了日本人超然的生死观。

    通过对《嫦娥奔月》和《竹取物语》这两则古代神话故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不同之处。日本的社会文化虽然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影響,但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有其与众不同且多元的一面。两则神话传说所都讲述了“奔月”,却显现出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和生死观,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了两位美丽而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海蓉.中日“奔月”神话比较研究[A].考试周刊.2009(10).

    [2] 赵虹.《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日本研究.2003(02).

    [3] 郭常义.《竹取物语》与古代日本的伦理、君权意识.日本研究.2000(02).

    [4] 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5] 田国男.昔話と文学.角川书店.1956.9.

    相关热词搜索: 嫦娥奔月 看中 物语 社会文化 古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