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汇

    时间:2020-05-08 08:05: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现代主义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残酷战争的自然主义小说。自然主义小说重视真实客观地描摹现实世界,现代主义小说往往通过对主观世界的描绘间接反映现实。而《西线无战事》这部小说则把对主观世界的描写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各有侧重,既属于现代主义小说的范畴,同时又具有了自然主义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西线无战事》 现代主义 自然主义

    《西线无战事》是“迷惘的一代”小说的经典之作,1929年刚出版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先后被翻译成二十九种文字。同年即被介绍到中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以往的研究者通常从战争学或者是叙事学的角度,探讨《西线无战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本文则侧重于从创作的角度分析《西线无战事》的现代主义及自然主义特征。

    一、《西线无战事》的创作基础 作者雷马克1916年11月从学校直接报名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五次负伤,同时战场上的各种残酷又给作者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战场上折磨着他,在战后仍旧阴魂不散地困扰着他。后来,作者由自身的生理心理创伤体悟到了所有参战士兵们的创伤,这种由个人的创伤而引起的缺失性体验逐渐上升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因而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动力。正如作者在小说正文前写道:“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西线无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①,它融进了大量的作者在“一战”中的痛苦回忆。然而,小说不是简单叙述回忆的自传,而是一部小说,是对由作者记忆生发出的人生体验的再加工。首先,人的记忆与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是对原来发生的事情的简单保持和复制。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认为,回忆与其说只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因而,作者的回忆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后来的人生经验而改变和重塑,渐渐地成为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更为深刻的体验。其次,小说的创作需要作者对自身从回忆中生发出的体验进行“反刍”,即需要对体验进行再加工与艺术升华。雷马克通过对当时战争中的各种场景及事件进行重新感觉和感受,或对之前的感觉和感受进行再度体验,有利于作品对主观世界的深度描写,也使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刻,并富于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作者在一战中的噩梦般的回忆和心理创伤对小说的创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真实而深刻的一战回忆有利于作者对一战战场的自然主义描绘,同时对由回忆而生发的人生体验加工而得的艺术体验则有利于作者的现代主义创作,而一直挥之不去的心理创伤所引起的缺失性体验也成为作者创作的重要动力。

    二、《西线无战事》的现代主义特征 现代主义小说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出现在西方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包括表现主义小说、未来主义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迷惘的一代”小说、存在主义小说等小说创作流派。其中“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作家们通常厌恶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一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政府的宣传下参军入伍。到了战场后才发现,所谓的“英雄”“爱国主义”“荣耀”都是骗人的玩意儿,战争的残酷与血腥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这使他们的作品带有浓浓的反战情绪。而《西线无战事》则是“迷惘的一代”小说中最具典型性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部现代主义小说,《西线无战事》不可避免地具备了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反映人性的异化,重视通过心理描写间接反映现实。

    首先,小说关注战争中士兵的精神健康状况。在战争中,血淋淋的杀戮、无休止的炮击、战友的伤亡给士兵带来强大的精神压力,精神失常或暂时失常的状况在新兵中很常见,各种形式的恐惧症比比皆是。作品中有关士兵精神失常的第一次描写是在探望重伤即将死去的战友克默里希后,克罗普发狂地踩香烟,一边踩一边骂,脸上流露出迷惘和惊慌失措的表情。第二次描写是在炮火袭击时,一名头发淡黄的新兵,被吓得躺在地上并且大小便失禁。保罗认为他这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枪炮胆怯症”。精神失常最为严重的是第三次描写,即所谓的“掩蔽壕恐惧症”的发作。那些刚离开新兵站的年轻人面对猛烈的连珠炮火,情绪严重焦虑不安,唯一的欲望就是到外面去。在没有掩蔽的情况下跑出去只能是送死。无奈的老兵们只有痛打他们一顿才能使之恢复理智,严重的时候只能把他们捆住。而第四次描写则是在保罗第一次亲手杀死一名法国士兵的时候,愧疚与恐惧几乎使他崩溃。第五次描写是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贝格尔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前线狂暴病”的发作,他瞬间失去了理智,为了去枪毙一条受伤的通讯犬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结果因骨盆中枪被抬了回来。这五次对人的精神失常状况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战争中士兵不堪压力的精神危机,间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其次,惨无人道的战争还导致了士兵人性的异化,具体表现在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性的缺失。练兵场上的虐待在战前使士兵们变得凶残,冷酷无情。士兵们一方面憎恨这种虐待,另一方面却也明白如果没有经过那段训练即被送到战壕里去,在面对战争的血腥与危险,很多人也许会发疯。也只有经历过那段苦难,士兵们才能对战场上即将面对的恶劣境地有所准备。而到了战场上就更无人性可言,“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因而我们不能背上感情这个重负,尽管这种感情可能是和平的一种装饰,但是在这儿是不恰当的”②。

    第二个阶段是战场上的危险导致了兽性的复苏。“我们出发时是闷闷不乐的或者心情很好的士兵。我们来到前线开始的地带,于是我们就变成了具有人形的野兽了。”“它使我们变成有思维的动物,以便把本能的武器交给我们……它赋予我们野兽的冷漠,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觉到每一个积极的因素,并把它储备保存起来,以对付虚无的进攻。”兽性的复苏成为士兵们唯一可以在战场上生存并度过劫难的办法。

    第三个阶段是彻底沦为战争杀人机器。士兵们在战场上沦为国家意志下的战争杀人机器,机械般地行走在战场上,毫无意志,几近疯狂地进行杀戮,“这片土地就是始终昏昏沉沉的机械般行动的人的背景,我们的喘息如同钟表发条在格格响……”

    这三个阶段有时甚至同时存在,使士兵在战场上拥有了暂时的生存能力,却也使士兵由一个充满理想与爱心的正常人变得毫无人性,野蛮又凶残,像极了“毫无感觉和感情的死人”。

    再次,《西线无战事》重视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间接地反映现实。一方面,小说在描绘形象时更加注重对人物的内心形象进行分析。在激烈的战斗后,孤独笼罩在保罗的心房,当引爆装置掉落下来把他从熟睡中惊醒时,他一时间产生了一种错觉,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他看到星星和火箭,甚至产生了自己是在花园里参加庆祝活动时睡着了这样一种印象:“我不知道那是早晨还是夜晚,我躺在朦胧的灰白色摇篮里,等待着必定会说出来的温和的话语,既温和又令人舒适——我在哭吗?我揉揉眼睛,多么奇特,难道我是个小孩吗?”这段对保罗的心理描写细腻而感人,通过对儿童经验的皈依,反映了战场的残酷与士兵的孤独。

    另一方面,小说甚至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外化,移情至外界自然景物上。在一次黑暗中躲避炮击的行动里,士兵们没有了掩蔽,没有了方向,跌跌撞撞地奔向一片公墓,恐惧与焦虑把士兵们逼到了疯狂的境地,作品是这样描绘的:“说时迟,那时快。黑暗简直发疯了。它如同波涛在汹涌和狂怒。比黑夜更黑的黑暗弓着巨背咆哮着朝我们奔来,越过我们头顶驰去。炮弹爆炸发出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公墓。”士兵们的恐惧焦虑情绪外化在了这些黑暗的景象上,使之也带有了人类的情感。

    然而《西线无战事》不同于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它还带有自然主义的特征,这使得作品被赋予了更强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三、《西线无战事》的自然主义特征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真实性。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做记录式的写照。《西线无战事》就是这样一部自然主义小说。

    与以往的凸显英雄主义的战争小说不同,《西线无战事》这部自然主义战争小说如实大胆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着血腥恐怖的战争画面,而对士兵伤亡的描写尤为震撼人心,“有两个被炸得稀巴烂,恰登说可以用调羹把它们从战壕墙上刮下来,埋葬在饭盒里。另外一个的下半身连同两条腿被扯了下来”。各种惨烈的景象不断地在战场上出现:有的人头盖骨被炸飞了还活着,两只脚被炸碎的人靠着脚部残肢在跑着,有的人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两只手向前爬了两公里远,有的人用两只手捧着从肚子里滑出来的肠子向急救所走去……德军伤亡惨重,当年与保罗一起参军的同班同学,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进了精神病院。这些恐怖的场面和情节的描写很自然地显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士兵的同情。

    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战报式的语言如实地描绘了一幕幕悲剧,朴实客观而又令人心酸。“海埃·韦斯特胡斯的背部被炸裂开,于是被送走了;他每次呼吸时,别人都可以通过伤口看到他的肺在搏动。”“我们暂时把死者的尸体放到一个大弹坑里。到现在为止,一层叠一层共叠了三层。”这些看似平实无奇、毫无感情的语言却构建出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景象,这种客观直白的语气冒着丝丝寒气透入人心,却也符合战争一贯的冷酷气质。

    此外,小说还大量地描写了军队生活中的种种阴暗面,黑心的工厂主在士兵的伙食里掺了许多代用品,导致很多士兵们得了痢疾。在对伤员的体格检查中,总会有一些军医官把无法上战场的伤残人员鉴定为“k.v”(意为可以用来打仗的)……尽管军队里存在着太多的欺骗、不公与下流卑鄙,然而战争还得在这种条件下继续。

    现代主义小说注重从主观世界进行描绘间接反映世界,而自然主义小说则注重客观真实地描摹客观世界。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艺,把现代主义手法与自然主义手法和谐地运用在《西线无战事》这部小说中,不仅重视对战场无情的杀戮和血腥的伤亡场景的如实描绘,也关注战争对人的异化和士兵的内心世界,使作品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揭露了罪恶的战争对参战青年一代原本充满理想与希望的人生的毁灭,同时也给小说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巨大的轰动,不久却被纳粹列为禁书并公开销毁,雷马克不得不离开德国。小说批判了如坎托雷克那样的沙文主义者们,旨在揭露战争的欺骗性和罪恶本质,然而讽刺的是,十年后,比“一战”更加残酷、伤亡更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历史悲剧重演。一直到今天,战争这只可怕的怪兽仍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阴影还未散去,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事又起。所以说,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还需要人们持久不息的努力才能继续维持下去,这大概就是《西线无战事》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① 朱雯:《重读〈西线无战事〉》,《读书》1983年第2期,第101页。

    ②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李清华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以下有关该小说的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吴未意.《西线无战事》:“迷惘的一代”更具代表性之作——与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相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1).

    作 者:李欣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 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 交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