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给管理加点心理学

    时间:2020-08-20 11:45: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瑞士著名哲學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内驱力就是人们内在的动力,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每个人都有内驱力,它是人们追求实现某一目标的力量。内驱力一旦形成,会对人们形成持续稳定的影响。当员工内在动力足够强时,其被激发的潜能所发挥出来的能力更强大。一个好的管理者可以洞察员工的内驱力源于何处,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加其内在驱动力。而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管理者掌握员工心理动态,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促使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实现共赢。

    用心理学知识为员工“提速”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员工培训工作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传统模式下,大部分企业的员工培训形式相对单一,这显然难以满足员工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如果将心理学理论与员工培训结合到一起,员工对培训的接受程度则大幅提升。比如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其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表现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如果将首因效应运用在企业培训中,培训者留给员工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员工更容易接受态度和蔼、亲近的培训人员,在授课方面,如果课程内容丰富且贴近实际,授课方式风趣幽默,那么培训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也就更强。换言之,在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员工培训应该更多地关注员工的感受,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内容。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时常将工作效率作为衡量员工驱动性强弱的指标之一。但是,提高工作效率不是一句空话,管理者应观察员工的工作方式方法和节奏,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他们高效地完成任务。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指出,大脑其实在同步运行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一套是无意识系统,另一套是深思熟虑系统。其中无意识系统将我们的大部分行为自动化,以快捷方式过滤掉“不相关”的信息和选择,以此减轻深思熟虑系统的负担。这个系统多数情况下很有用,但是也因为不能体验完全客观的现实,时常会导致工作失误。而深思熟虑系统负责推理、自我控制和前瞻思维等复杂功能。它擅长处理陌生、复杂或者抽象的事情。但是这套系统容量有限,如果使用过度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人们就很难保持平衡或可靠的状态。当了解了思维系统潜在的规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策略。比如,在工作场所,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只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小部分事情,而过滤掉其他与工作不相干的部分。

    马里兰大学心理学家经过40载的研究发现,用心表达好一个具体目标能让人的表现显著提升,在可被量化任务上的表现一般能提升15%。清晰的目标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因为朝着目标前进能给大脑的奖励系统带来很大的满足感,防止我们工作时心烦意乱。所以我们每天都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要做的工作,要办成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什么。确立目标之后,我们才能精准发力。

    以正激励方式为员工“提气”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绩效考核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关键。企业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必须关注绩效管理。但是企业必须控制好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绩效考核的尺度,才能够保障自身经营成果,同时稳定员工队伍,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心理学理论可知,在员工绩效考核中,“顺序效应”这一理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基于该理论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以员工职能与考核内容为依据,确定“先严后宽”还是“先宽后严”的原则。比如企业执行新制度时,应该遵循“先宽后严”的原则,基于此可以增强员工对新制度的适应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对新制度有所适应,此时再以工作目标为依据,严格执行考核内容。再比如,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晋升,则要考虑选择“先严后宽”的原则,即在考核之初制定严格的标准,在高门槛条件下选拔出具备突出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此同时也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发展提供支持。

    对员工既要有考核,也要有适当的激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的员工仅能发挥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潜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如何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成为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将激励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自我价值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企业必须在员工管理中运用科学、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如果企业想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制定市场同位中的高薪酬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企业其品牌知名度不同,采取的薪酬策略也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薪酬策略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知名企业采取的是中等薪酬策略,其固定薪酬并不是行业里薪酬排位最高的,但他们依旧能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因为除了各类福利之外,企业搭建的平台与成长环境对优秀人才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此外,企业应注重薪酬激励制度的公平性,公平的职位等级评价和员工能力评价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员工间的不公平感。企业不妨请员工参与薪酬设计,或者与员工积极沟通,使员工更加认可薪酬方案,增强员工间的公平感。

    在日常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应与员工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注重观察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生产,根据他们的行为来确定他们的需求,如此才能够保证激励制度的设计符合人性化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激励制度的建设也存在一个适度问题,如果激励制度与员工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那么就不存在激励作用,甚至还会给管理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来探析企业员工激励,我们可以运用需求层次理论与公平理论,即以员工的能力和公平原则为依据,对员工岗位与工作内容进行调整,确保员工的工作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其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比如一些企业存在空缺职位,可以优先在内部进行竞聘,让员工根据自身能力来获取职位,实现晋升。有的企业存在级别相同但工作职责不同的岗位,这类企业可以选择定期轮岗的方式,既可以维持员工对工作的新鲜感,又能不断学习更多的岗位技能,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

    有时员工可能会出现状态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针对此,管理者也要运用近因效应等心理学知识帮助员工克服困难,改善员工之间的关系。

    管理和心理学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以及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基于心理学实践,围绕员工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建设进行探究,从而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加点 心理学 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