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时间:2020-09-08 07:53: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特色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教育学课堂冷漠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改变教育学课堂冷漠的现状,主观方面,学生要强化角色意识,热爱教师职业;客观方面,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完善课程评价方式,学校必须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公共教育学 课堂冷漠现象 原因 对策

    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标志性课程,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又是培养师范生教师素养的专业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等多重任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是高师院校的特色课程,所以教育学对师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该受到师范生重视的教育学课程,却在实践中遭遇课堂冷漠。

    一、课堂冷漠的表现

    课堂冷漠现象,即上课时间学生逃课、旷课,在课堂上不听课,甚至课堂出勤率低于50%的现象。课堂冷漠可归结为两类: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即学生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的旷课行为。我结合从教经历及与其他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交流发现,大约一半的学生有过显性逃课的经历。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专业书、听音乐、玩手机、看闲书或者睡觉等,从我从事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经历来看,隐性逃课涉及的人数更多,有时甚至涉及全体学生。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堂往往出现教师一个人表演的尴尬局面。任课老师在讲课,只有很少的学生在认真听讲,大部分学生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回应时,无人应答;有时教师提问,无人回答,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却不知提的问题是什么。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对任课老师来说,付出劳动却遭遇课堂冷漠,感受不到学生的尊重,难以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自我认同感,易产生挫败感和无能感,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长此以往,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造成教学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学生方面是主观原因,而教师和学校方面则是客观原因。

    1.主观方面。

    (1)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角色意识淡薄,不清楚公共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最重要,公共教育学只要考试过关就可以了,意识不到将来从事的教师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就认识不到公共教育学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真正价值,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学生根本不想当教师,也就不愿学教育学。学生对教育学没有兴趣,是教育学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课程的功利化追求也是教育学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觉得教育学听不听课都可以,用的时候现学也是可以的。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考几个证,已便将来找工作时多个筹码或者逃课去自习室多看专业书,为了将来考研成功。

    (2)逆反和从众心理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注重个性表达,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学校和教师的某些管理制度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比如,某些公共教育学任课老师为保证教学效果,每节课都通过点名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出勤率,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算来上课也不听课,出现隐性逃课的现象。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看到周围有的同学经常旷课,并没有受到处罚,反正自己对教育学不感兴趣,也就不去听课了,或者去听课,但看到周围的大部分同学没有认真听课,自己不认真听课也是可以的。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逃课,从众心理都成为学生教育学课堂冷漠的主要原因。

    2.客观方面。

    (1)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很多教育学任课老师在讲授教育基本理论时,只是纯粹地就理论讲理论,脱离教育实际,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任课老师讲授的内容与教育的对象——学生,以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公共教育学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硬着头皮听却听不进去的现象。由于教师讲授教育理论时内容干瘪空洞,一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便有了逃课的想法。有些同学没有逃课,但在课堂上看专业书、英语或者玩手机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课堂冷漠现象。

    同时公共教育学多为大班授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学生人数众多,客观上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讲授法,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很少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上教学内容脱离现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课堂冷漠现象。

    公共教育学课程评价方式不完善,课程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而少了形成性评价,即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考试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所以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听课,只要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及格了。所以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与课程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2)学校方面

    有些高师院校对自身的办学方向不明确,师范性是高师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本质特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高师院校应在兼顾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但很多高师院校盲目追求学术性,希望能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忽略师范性的发展。忽略师范性的直接表现便是忽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施,教学课时偏少,任课老师队伍素质不过硬,等等。我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每周只有两课时,总课时36。在课时量如此少、教育学内容偏多的情况下,既要把教育理论知识讲得清楚透彻,又要给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的机会培养教学技能,谈何容易?往往理论讲授点到即止,广度和深度难以顾及;实践机会如走过场,教师没有足够时间给予全面精心指导,所以学生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教学技能也就难以提高。由于高师院校注重学术性,因此素质过硬的教师大都去教专业课,而公共教育学往往是随便打发教师去上,公共教育学任课老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课时偏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导致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是教育学遭遇课堂冷漠的客观原因。

    三、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的对策

    要改变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的现状,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生要强化角色意识。

    教学的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如果学生根本不想从事教师职业,对教育学毫无兴趣,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教师职业,强化角色意识,只有热爱教师职业,才能意识到公共教育学课程对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性,也就不会轻易逃课,隐性逃课现象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针对学生逆反和从众心理明显的现状,应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观、价值观的教育,防止出现跟风现象。

    2.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完善课程评价方式。

    教师在讲授公共教育学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学看似是一门理论课程,却有着丰富的实践背景,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为使自己更好地贯彻这一原则,任课老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的,所以教学的起点一定是学生的经验,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教育的热点问题讲解理论知识或者搜集全国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录像资料,给学生呈现真实的基础教育的情境,等等。通过这样的努力,激发学生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为改变课堂冷漠现象打下基础。

    在充实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施对话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沉闷的教育学课堂变为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还应该多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现实的教育问题,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教学技能和教育情感。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改变课堂冷漠的现象。

    还要完善教育学课程评价方式,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堂表现有一定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才会注重课堂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减少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的发生率,有效改善公共教育学课堂冷漠现象。

    3.高师院校必须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

    高师院校的办学思想必须体现师范性,加强师范精神的建设,就必须调整课程结构,加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投入。首先要配备一批具备专业精神、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任课老师重视这门课程,向学生讲明这门课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认识到公共教育学课程的重要性,自然就会认真对待。应增加课时量,以保证学生既能较好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又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培养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谭璇.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3]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

    [4]梁丽娟,胡婷.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教育学 课堂 冷漠 院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