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合拍片探索香港电影业新未来

    时间:2020-09-09 07:55: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香港电影产业多浮沉

    2015年4月19日,第34届香港金像奖落下帷幕。此次共有22部香港本土电影以及五部两岸合拍作品入围。今年提名最佳电影的五部港产片,其中有四部电影背后都有内地资金注入,《黄金时代》、《亲爱的》故事发生在内地,《窃听风云3》由博纳影业和优酷土豆等内地公司投资,甚至描述香港本土故事的《香港仔》(内地片名《人间—小团圆》)都有华谊兄弟的身影。

    最终,人们发现从最佳女主角奖花落赵薇手中,到许鞍华凭借《黄金时代》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今年的金像奖几乎是合拍片的天下,只有导演陈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由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属于“血统纯正”的港资电影。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办时,正值港产片崛起,因此香港金像奖一直以来有比较明显的地域限制。按照评奖条件,影片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的其中两项,方有资格称为香港电影,也才有资格入围: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十六个工作项目计算,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员、摄影、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员;若原创电影歌曲的作曲、填词及主唱多于一位为香港工作人员,亦只会计算其中的一位。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来临,香港电影产业受到冲击。受成本、制作时间等各种条件限制,制作不够精良、单靠影星撑起电影,只有量没有质,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好莱坞等“梦工厂”生产的电影逐步抬头。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给香港电影市场带来了沉重重击,曾经辉煌的港片逐渐沦为了“怀旧”的代名词。

    CEPA促合拍片繁荣

    自2003年6月29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简称CEPA协议)之后,香港与大陆的电影公司合拍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根据CEPA协议相关规定,香港主创人员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对故事发生地无限制,但故事情节或主要人物应与内地有关。

    香港电影人开始接连北上,2003年至2012年间,伴随CEPA十年的开放利好,内地与香港的合拍影片数量总计达到了322部,占内地与境外合拍影片数量的68.5%。2006年底,陈可辛导演的古装电影《投名状》开拍,制作发行方大都为内地的影视公司,好评不断。还有2008年的《画皮》及2009年的《十月围城》,亦有不错的票房。“香港导演+内地投资+内地演员”的基础模式越发凸显。前者拿下了两亿多人民币的高票房,后者更是票房口碑双丰收,香港导演北上的决心越发强烈。

    到了2013年,中国获准立项的合拍片共55部,其中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占到了62%,同年共有16部香港内地合拍片票房过亿,票房收入前十的国产片中,《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风暴》等影片均属于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

    2014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王晶的《澳门风云》、杜琪峰的《单身男女2》、彭浩翔《撒娇女人最好命》都拿到了数亿票房,其中《智取威虎山》更在圣诞档以8.84亿的票房成为最大赢家,进入内地影史票房前十。

    可以说,CEPA直接促进了合拍片的繁荣,成为复苏香港电影的“救心丸’’。

    克服水土不服走出特色路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大举占领市场,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电影北上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局面。

    很多香港导演都将动作、警匪片和古装武侠片这些带有浓郁香港地方色彩的类型片作为“北上”的第一块敲门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都逃不出题材狭窄的困扰,而从古装武侠片的盛行不难看出,这种模糊内地和香港地域差别的影片,正好可以规避香港导演的短板。以喜剧片见长的黄百鸣在进入内地拍摄合拍片时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武侠片。2004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票房总额达到了八亿元,在当年票房排位前十的华语片中,合拍片《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新警察故事》、《2046》、《千机变2》、《手机》、《龙凤斗》就占了八席。

    但是内地和香港审查制度的迥异,成了制约很多香港导演发挥的枷锁,香港导演所擅长的警匪片,以及一些有赌博情节的娱乐片都较难在内地通过审核。同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合拍片因为剧情不伦不类、港味严重缺失等问题饱受诟病。像<关云长》、《画壁》这样的合拍片,票房虽然还算不错,但口碑却十分糟糕,在香港更是无人问津。

    好在近三四年,香港导演已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合拍片渐渐渗透到爱情、历史、剧情、喜剧、文艺等多个领域。香港导演已经在跟内地合作拍摄的过程中,摸索到了一套生存方式,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充分利用内地的资金和观众市场。比如,《寒战》、《桃姐》、《一代宗师》、《龙门飞甲》、《毒战》等合拍案例的成功,让港片电影人重新找到自信与方向。

    从港片大陆片到华语片

    “港片变了。”在导演陈可辛看来,“香港的环境一直很包容,不同时代的港片会有不同的特质,目前香港电影的特质就是‘走出去’。我是第一批北上的香港导演,我觉得我拍电影的内核没有变,还是注重人性,只是我手中的资源变了,面对的观众变了。其实香港各界都在变化,北上的何止电影圈呢?”

    导演陈嘉上认为,香港电影人不能只固守根本,“不要把自己困在中国市场里面。我们谈世界市场,就要面向世界,面向全世界的观众。我们是什么样的口味,就会拍出什么样的东西。他们是香港人,就拍自己熟悉的香港题材,但也有很多导演有能力拍出其他东西。我看到叶伟民拍出《人在囧途》时,我就觉得他把握到内地人的口味了。”

    导演尔冬升曾经预言,未来港产片会彻底消亡,而随之合拍片也不复存在,只会留下“华语电影”这个名词。

    对此,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远来说,香港电影不应该再强调港产片,港产片只会慢慢成为华语电影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电影。创作没有明确界限,哪里适合可能就去哪里拍摄。香港导演也会懂得在适应新形势中,坚持自身的风格。

    香港电影制作发行协会理事长黄百鸣同样认为,香港应该不再纠缠于“港产”,香港电影人要意识到,现在的电影是给所有华人看,不必再拘泥于内地还是香港,而是拍“华语片”。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虽然电影无疆界,但由于香港电影精英纷纷北上,香港本土电影人才流失,新人的传承成为一大问题。马逢国表示,在香港拍摄、主要用香港从业人员的电影相对数量小了,这对香港电影人的更新换代其实很不利。

    此外,创意香港总监廖永亮称,可以预见内地电影业会日趋成熟,对香港电影制作专长的依赖将会减少。由于在香港进行的电影制作活动数目相对低,加上未来合拍片的效应消退,香港电影业界正面对难以招募新血、人才断层的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 香港 探索 未来 电影业 合拍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