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基于“小众经典”的“大众娱乐”:试论职业学校“非专业戏剧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

    时间:2020-09-29 07:51: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从分析“小众”与“大众”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作为“小众”现象的非专业戏剧教育在职业学校实践的基本路径,即以教育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想、人文关怀的戏剧审美为终极目标,通过通识教育、戏剧教学法、社团活动、剧场教育等系列看似“小众”的经典模式,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戏剧教育。

    关键词:非专业戏剧教育;职业学校;小众经典;大众娱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1C-0029-04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愈发清晰,更愿意开拓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途径。在国内,那些看似游离于“大众文化”现象之外的诸如纪录片、嘻哈音乐、考古收藏、默剧话剧等“小众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从分析“小众”与“大众”的关系角度来探讨作为“小众”现象的非专业戏剧教育在职业学校实践的基本路径。

    一、“小众”与“大众”

    (一)“小众”与“大众”的含义与关系

    何为“小众”,何为“大众”?“众”字《说文解字》中会意为“多”“很多人”,即现代汉语中的“大众”。有学者考证,“小众”一词古已有之,可解释为“小部分人”,如《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中有“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1]。《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小众”和“大众”的解释分别是:名词,人数少的群体(对“大众”而言),如“小众音乐”“小众的特殊利益也不容忽视”等;名词,群众,民众,如“大众化”“劳苦大众”等。由此可见,“小众”与“大众”是相对而言的,作为名词,分别代表少数(人)与多数(人),偶尔用作形容词时,可以理解为“小众化”与“大众化”。

    (二)“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2]“小众文化”(niche culture)是具有文化责任的边缘化、民间化的文化,它具有真实、独立的审美趣味。[3]与“小众”“大众”的关系不同,“小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不是完全对应的。“小众文化”除了可以区别于“大众文化”,还可以区别于“精英文化”“亚文化”等文化类别。因此,我们只可以用“小众”与“大众”的本义区别来区分各类文化形态均可生成的“小众”与“大众”,并且还要注意,“小众”与“大众”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这两者之间可能会发生转换,比如戏剧。

    (三)戏剧的“小众”与“大众”

    戏剧是一种演员当众表演角色故事的综合艺术。戏剧不能绝对地被归入“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其具体形态也没有绝对的“小众”与“大众”之分。比如从地域维度看,话剧在西方发达国家自古就是“大众文化”,在国内属于“小众文化”;从时间维度看,昆曲和地方戏曲在明清时期属于“大众文化”,在当下却属于被号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小众文化”;从表演手段角度看,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是戏剧中的“大众”,而“默剧”则是戏剧中的“小众”;从审美趣味角度看,反映人类普遍思想与情感需求的主流意识形态戏剧作品属于“大众”,而非主流的戏剧作品往往属于“小众”。当然,这里的“小众”与“大众”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界限,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们已经看到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小众”与“大众”是可以共存并相互转换的。这种共存和相互转换也是“非专业戏剧教育”和其他类型的教育在职业学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职业学校“非专业戏剧教育”的“小众”与“大众”

    (一)“非专业戏剧教育”具有特定含义与功能

    “非专业戏剧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戏剧教育的一种艺术化、综合化的素质教育。它通过直观、形象的戏剧教育形式,发挥其在完善人格、净化心灵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它以基础性的戏剧知识和技能为依托,通过多样化的戏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戏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社会教育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功能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愈来愈明显。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在我国,尽管传统戏曲曾经百花齐放,但是直至20世纪初期才有部分学校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注重发挥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中国古典戏曲历来就有“高台教化”之说,元代剧作家高明甚至明确指出戏剧“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戏剧以直观鲜明的形式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灵,它能在最广泛的人群中发挥教育价值,成为影响人们观念、移风易俗的有效手段。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努力实践把学校当作学生预演生活、了解世界的舞台,这正是“非专业戏剧教育”的价值体现。

    (二)“非专业戏剧教育”在职业学校具有丰富的实践与推广价值

    1.“非专业戏剧教育”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当代中国职业学校学生,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需要有振奋的精气神,“非专业戏剧教育”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非专業戏剧教育”能践行“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其主要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都可以在“非专业戏剧教育”的实践中得以体现。“生活教育”是博大的、全面的和动态的,“非专业戏剧教育”关注学生成长、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百态、关注生命体验,它是“生活教育”在五年制高职校学生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3.“非专业戏剧教育”能拓展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涵。五年制高职校学科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德育工作往往较难融合。“非专业戏剧教育”不仅可以将语文教学与戏剧欣赏、表演相结合,而且可以将面向社会的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生活技能中,引导学生跳出学校视野,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中感受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提升审美情趣,形成良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非专业戏剧教育”能凝练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文化,学校是学生预演生活、了解世界的舞台。“非专业戏剧教育”正是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舞台”,让学生在校园中预演生活、了解世界。这无疑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非专业戏剧教育”在职业学校有待发展

    现阶段,除了戏剧专业大专院校通过专业的戏剧教育模式培养戏剧制作和表演专业人才外,其他教育阶段的学校对戏剧教育的探究程度参差不齐。尤其,职业学校在此方面鲜有研究。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往往将重点专业建设、专业课程改革、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教育、教学、科研发展的重点,而将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必不可少但无关紧要的非重点,而身处专业教育教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之外的“非专业戏剧教育”就是凤毛麟角,当然“小众”。“非专业戏剧教育”尚未在职业学校落地生根,未能发挥出其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初阶段可以理解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小众”并不是说职业教育不需要“非专业戏剧教育”,也不意味着“非专业戏剧教育”在职业学校发挥不了作用。相反,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需要“非专业戏剧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非专业戏剧院校要大力发展非专业戏剧教育,开设戏剧课程,建设戏剧课程体系。争取到2020年,初步形成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三、 职业学校“非专业戏剧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

    (一)研发基于通识教育的戏剧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在欧美国家是必修课程,但我国尚无系统的通识教育戏剧课程。

    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学曾经研发过基于通识教育的戏剧教材,如江苏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有《中外戏剧名著赏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类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我们很难推断各个学校是否充分运用它来开设戏剧选修课程。相比较而言,没有应试压力的职业学校有开设基于通识类戏剧课程的可能。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实行“4.5+0.5”学制,学校可以针对4.5学年中的不同阶段开展“非专业戏剧教育”,开设通识类戏剧课程。

    在五年制高职一、二年级面向该阶段所有学生开设戏剧普通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以中外戏剧发展解读、中外戏剧经典作品赏析、普通话训练、舞蹈与形体基础训练等为主。在五年制高职三、四年级面向有戏剧拓展愿望的部分学生开设戏剧特色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以剧本创作、台词训练、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为主。

    (二)充分发挥戏剧教学法在非戏剧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戏剧教学法(Drama in Education)起源于 20世纪 60 至 70 年代,由英国戏剧教育学者Dorothy Heathcote首创,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方式。[4]它泛指一切将戏剧的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情况,比如课本剧、游戏、情景对话、戏剧体验与编创等,它注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即兴表演和即时生成,注重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即通过戏剧的形式来生成课堂教学内容,使作为演员与观众的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受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戏剧教学法并不太在意是否有很好的戏剧作品成果,它更注重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教育。因此,它不仅可以与职业学校语文、思政、外语、音乐舞蹈等文化基础类课程相结合,还可以与数学、理化、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理工科课程相结合。比如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口语、应用文、作文、综合实践等系列课程都可以运用戏剧教学法来实践。

    (三)开展戏剧社团活动,搭建戏剧展示平台

    戏剧社团是戏剧爱好者学习交流、合作展示的平台。社团活动具有以点带面的特点,能够把基于“小众经典”的戏剧辐射到“大众娱乐”的范围。戏剧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戏剧为旗帜壮大队伍。每年至少完成两次集中招新工作。招新工作主要通过海报宣传、互联网宣传、班主任推荐和原社团成员推荐四种初审,再通过戏剧素养复审来完成。

    2.以制度为准绳定期开展活动。严格按照学校社团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成员进出、定期活动、考勤请假、宣传报道等常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

    3.以选修课和专业讲座为经度夯实基础。如特选课程可以从剧本创作中编剧素养、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入手,结合实例探讨分析,完成创编练习和表演练习。社团还通过组织“戏曲通识”“声调与吐字归音”“历史素材发掘与剧本创作”“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如何编织剧本情节”等专题讲座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戏剧精神。

    4.以观演和排演为纬度深度體验。社团有意识地引导成员深度体验剧本创编与表演,从看别人演戏到自己上阵表演,通过观看不同于经典的经典,社团成员不仅直观感受话剧的魅力,也感受到演员和剧组其他成员在台前幕后的付出和为梦想前行的坚定信念。社团还可以组织集中观看兄弟院校话剧排演,取长补短。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节假日走进剧院观看专业剧团演出,也可自行编创和集中排演剧目。

    5.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宣传、共享、交流。戏剧社团不仅可以为成员搭建社团活动、特选课程、讲座、排演等多种面对面的交流平台,而且可以搭建线上交流平台——QQ群和慕课平台。新老成员以及其他戏剧爱好者都可以在群中完成即时聊天、通知公告、在线提交戏剧作业、交流观后感、分享戏剧素材、考评等活动。社团可以通过活动海报、活动报道、活动感想、戏剧推介等线上线下同步宣传,进一步扩大戏剧在师生中的影响。

    6.以戲剧节为情境带动大众参与。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戏剧节,戏剧节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围绕戏剧精神自主设定。如可以开展“每周戏剧推介”,通过推荐介绍经典戏剧作品,让尚未接触戏剧或对戏剧知之甚少的同学感受戏剧作品之美,了解戏剧常识和赏析要领,初步感受戏剧魅力;可以开展“台词和配音秀”,引导学生研读台词,展现声音的魅力,走进戏剧,了解戏剧的内涵,体验表演的张力,感受戏剧的魅力;可以开展“剧本创作大赛”,引导广大学生体验戏剧,认识戏剧文本,感受文字魅力;还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舞台剧的编创与表演,进一步了解戏剧的内涵,体验表演的张力,感受戏剧的魅力。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戏剧教育与社会戏剧教育的融合

    这个途径的提出基于剧场教育(Theatre in Education)。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认为剧场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改变社会力量的潜力,这不仅可以弥补当时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也能让剧场重新回到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剧场教育充分运用剧场空间和想像策略来为教育服务,它一般用于学校或社区中来探讨各种社会与生活问题。通常是由专业剧团的演员(或教师)来表演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且同样具有高度参与性、过程性、教育性等积极作用。在国家提倡传统文化进校园、戏剧进校园的今天,我们不仅可以邀请戏剧表演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表演优秀的戏剧作品,也可以与戏剧团体进行开展定向合作,针对学校、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棘手问题订制演出,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

    四、结语

    尽管专业戏剧教育与非专业戏剧教育、职业学校中专业技能类教育与文化艺术类教育、非专业戏剧教育与文化艺术类基础教育均有“小众”与“大众”之分,但是并没有主次之分。“非专业戏剧教育”对于解决戏剧的逐渐普及与戏剧通识教育缺失的矛盾、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的提升与文化艺术素养缺失的矛盾、职业学校专业发展遭遇瓶颈与校园文化涵养建设缺失的矛盾等都具有积极意义。职业学校“非专业戏剧教育”不是追求精英路线,也不是世俗的大众娱乐,它以教育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自由思想、人文关怀的戏剧审美为终极目标。它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戏剧教学法、社团活动、剧场教育等看似“小众”的经典模式,来实现面向学生的大众化戏剧教育。这是当下职业学校“非专业戏剧教育”实践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江丽.“小众”与“大众”[J].修辞学习,2009(3).

    [2]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房凯.当代小众文化引论——基于中国内地小众文化现象的考察[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4]张克明,张金梅.国外戏剧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戏剧教育的启示[J].戏剧文学,2017(4).

    责任编辑:夏英

    "Mass Entertainment" Based on "Niche Classics": On the Basic Path of the Practice of "Non-Professional Drama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ZHONG Xia

    (Wuxi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ighe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Wuxi 214028,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che" and "mas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path of non-professional drama education as a "niche" phenomen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i.e.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drama aesthetics with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humanities as the ultimate goal; to achieve mass drama education through series of seemingly "niche" classical mode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Drama in Education,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Theatre in Education.

    Key words: non-professional drama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niche

    相关热词搜索: 小众 大众 职业学校 试论 路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