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历史沿革、地位与作用

    时间:2020-10-05 07:59: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s【摘要】本文在论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在突发事件、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民族感情和少数民族特征以及在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历史沿革;特殊作用

    少数民族广播的历史沿革

    少数民族广播,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传播载体或虽以汉语为载体传播,但以特定的地区为传播对象的广播。少数民族广播事业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少数民族广播的兴起与发展是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需要,也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需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中国的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在艰辛与努力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党的关怀与扶持下逐步茁壮成长起来。它的兴起、发展、繁荣,历经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峥嵘岁月(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火红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中叶)、满园春色(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末)、和谐发展(21世纪以来)等几个历史时期。当前,已形成了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较为系统的传播体系。如今,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五种民族语言广播覆盖近一半国土面积,一些使用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开办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广播,例如壮语、彝语、傣语、康巴语。

    (一)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兴起于峥嵘岁月后期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最早始于1932年。这个时候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先后增加蒙古语和藏语广播。1934年,由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和交通部共同在北平筹建河北广播电台,并于同年10月下旬试播,12月1日正式开播。这座电台一开始就办有蒙古语和藏语节目。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奉命随迁。在重庆期间,中央广播电台先后用多种语言广播,其中有蒙古语和藏语。国民政府和边疆省份军政当局办广播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国民党的主张,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少数民族广播的出现,开辟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新纪元,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朝鲜语广播在关内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地的广播电台。1939年9月下旬,上海广播电台增设朝鲜语广播。上海、南京失守后,武汉成为中国的抗战中心,许多朝鲜人抗日团体和抗日勇士也聚集在武汉。朝鲜民族战线联盟向中国国民外交协会国际宣传部派遣了朴哲爱和郑文珠,通过汉口广播电台用朝鲜语和日本语广播。

    具有现代进步意义的人民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始于吉林延吉新华广播电台和牡丹江广播电台,它们是最早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吉林延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6年7月1日正式播音,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朝鲜语广播的电台,也是中国广播史上第一个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电台,1949年5月改称延吉人民广播电台。牡丹江广播电台创建于1947年8月15日,一年后改名为牡丹江新华广播电台,一开始就以朝鲜语广播。据记载,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举办《回民讲座》、《蒙古节目》等。在《回民讲座》中播讲过《回回民族的来源》、《回回民族的名称》、《什么是伊斯兰教》等内容。1946年8月28日是回族“大尔代”节,电台特邀请边区回民联合会主任马玉槐讲话,向广大回族同跑祝贺节日。为蒙古族听众开播的蒙古语节目,播出过《中国共产党与蒙古民族解放》、《受了七百多年压迫的卓门今天已经完全变了样子》等内容。1949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关于西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指示》中指出“各地委、工委与分区政治部,对西北新华广播电台,应负供给稿件与即时反映情况的责任”,并特别强调“甘肃工委、陇东地委、榆林工委、伊东工委等,应同时注意供给对回、蒙古、藏等少数民族广播的稿件”[1],并要求所有稿件应报道各地区的情况和针对其特点进行宣传。

    (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于火红年代时期

    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哪一个民族专有,而是我们五十多个民族所共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所共有”[2]。在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广播电台,均由国家经营。当前,国家级的广播电台有两座,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它们都设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电台)创建于1949年12月5日,其前身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国家广播电台。党和政府关心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与进步,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决定在中央电台开办蒙古、藏、朝鲜语节目。随后,1950年8月蒙古语广播开播,1956年7月朝鲜语广播开播,1956年12月维吾尔语广播开播,1971年5月哈萨克语广播开播。

    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国际广播编辑部成立。同年开办对外广播,呼号“北京广播电台”,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台的创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台名的正式启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电台)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外广播电台,“中国少数民族”栏目是其常年开设的重要栏目,从成立到1956年,以《共同纲领》、西藏和平解放、民族政策实施情况,以及其他国内要闻为宣传报道重点,从1956年到1976年底,随着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记者站的建立,开始有计划地编发民族地区的稿件,有关民族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多。

    新中国成立后,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得到了迅速发展。严格地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是由民族地区最先办起来的,然后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网络。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历史悠久,节目内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针对性强、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950年11月1日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并正式播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1954年3月6日改名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1979年6月25日组建蒙古语新闻部,全区以内蒙古电台为中心,形成了包括自治区台和市台、旗县台(站)共同组建的广播网,内蒙古广播事业跨入了现代化的新里程。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沿革 少数民族 地位 作用 广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