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丧葬礼俗中“纸扎”之源流考察及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时间:2020-10-08 07:52: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窦兆娜(1985.2—),女,汉,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间文学方向研究生。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纸扎是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制而成的各种形态的物件。从总体上讲,纸扎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祭奠品,如花圈、轿子、纸牛、纸马、箱子、柜子等,这类纸扎主要用途是为死者送葬或上坟时焚烧,以表达亲人对死者的哀悼和孝敬之情;第二类是玩耍物,主要以风筝为主。众所周知,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乡,其中风筝的制作就离不开纸扎工艺;第三类是观赏物。过年过节家家户户悬挂的彩灯就是经由纸扎工艺制作而成的。本文重点研究丧葬礼俗中纸扎的源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丧葬礼俗; 纸扎;源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1.纸扎的源流

    纸扎,是由明器发展演变而来的,明器是古人为表达对死者的孝敬之心而仿照阳间物品扎制而成的物件。《礼记.檀弓上》曰:“其曰明器,神明之也”。①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明器者,冥中所用之器也”,②所以明器又称 “冥器”。明器发展历史悠久,《礼记.檀弓下》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也。明器之道也”,③这一文献中较早的记载了明器,此后,使用明器的制度逐渐盛行。这里孔子所谓的“涂车刍灵”是指用泥做的车,用草扎的人。“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④孔子主张制作明器,送入墓中,供死者使用,但反对用俑作为明器来殉葬,因为“俑者,偶人,有面目机能,似乎生人”,⑤孔子认为以偶人为明器,类似于以人殉葬,是不人道的,所以孔子极力反对。

    明器产生后,自夏、商、周开始,明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宽泛。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达,所以,青铜器明器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在许多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明器,尤其是商朝,随着青铜器文化达到顶峰,青铜器明器的使用也达到了空前规模,而且做工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秦汉时期,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和普及,明器制度进一步发展,陶制明器应用普遍,尤其是具人形的陶俑有了很大发展,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典型的代表。

    汉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家重视“仁”,推崇“孝”,而葬礼的厚重程度在当时作为评价“孝”的一个重要尺度,备受统治者推崇,出现了以“厚葬为德,薄葬为耻”⑥的现象,提倡厚葬使得明器在汉代得到空前发展,陶制俑和其他明器不论在制作规模还是品种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瓷器的产生,瓷质明器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明器主要以瓷器为主。唐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随葬明器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对明器的使用有了严格的高低贵贱之分,同时纸钱在唐代已经盛行,但是真正的纸扎还没有普遍使用,从总体上讲,木质明器和陶瓷明器比较多。

    造纸术发明后逐渐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北宋以来,纸明器盛行并且逐渐代替陶瓷明器。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五:“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冥器”。⑦《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⑧“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搭挂衣服冥钱在上焚之”。⑨“盂兰盆”是指祭祀先人亡灵的冥器。而且在宋代纸扎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出现很多纸扎铺,《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载:“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兖迭成楼阁之状”。⑩明清之际,纸扎仍然作为丧俗的主要内容,这在小说《金瓶梅》中有多处记载:第六回《何九受贿瞒天,王婆帮闲遇雨》中说:武大晚上被毒死后,“到天大明,王婆拿银子买了棺材冥器,又买些香烛纸钱之类,归来就于武大灵前,点起一盏随身灯。”第六十三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写道:李瓶儿死后,第二天行小敛礼,“不一时,仵作行人来伺候,纸札打卷,铺下衣衾。”小敛毕,“来兴又早冥衣铺里,做了四座堆金沥粉捧盆巾盥栉毛女儿,一边两座摆下”。“纸札”和“捧盆巾盥栉毛女儿”都是纸扎的冥器。第八十回《潘金莲售色赴东床,李娇儿盗财归丽院》:西门庆死后,“二十日早发引,也有许多冥器纸札,送殡之人,终不似李瓶儿那么稠密。”除此之外,在《红楼梦》和《醒世姻缘传》中也可以零星的看到纸扎的印迹。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有关于纸扎的记载:“这八个人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扎;我一总支了来,交给你们八个人,然后按我的数往各处分派”。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也有记载:“又差人往临清买干菜、纸张、瓷器、衫篙、孝布、果品之类,又叫匠人刻印志铭抄本,又叫匠人扎彩冥器”。

    纸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产生至今已有一千余年。从明器、纸扎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貌。现在的纸扎虽然在丧葬场合依然可见,但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更趋向于现代化,除了传统的纸扎牛、纸扎马、纸箱、纸柜外,出现了别墅、楼房、电视机、小汽车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体现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纸扎内容的现代化使纸扎失去的最原始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从而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而且这更与我们现在呼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号相冲突。更重要的是,这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古代,孔子极力反对用偶人作为明器来殉葬,孔子之所以反对,因为偶人初具人形,用偶人来陪葬接近于用活人来陪葬,这不符合儒家所宣传的“仁”思想;而在现代纸扎的样式更加花样,从前的金童玉女、丫鬟、奴仆换成了现在的小姐、二奶,透过光怪陆离的表面散发出一股强烈的陈腐气息。

    2.纸扎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纸扎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生活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制作者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设计,以芦苇、高粱秸、蜡光纸为材料,融剪、切、扎、糊、绘与一体,扎制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2.1艺术价值

    纸扎作为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其源于生活,具有高超的审美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艺术。纸扎艺术以彩纸、麦秆、高粱杆等为原料,集美术、绘画、雕塑与一体,扎制出形态各样的神话人物、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别墅房屋,独有独特的灵感和创造力,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2.2民俗学价值

    纸扎有民俗学价值,在各地习俗中普遍存在,而且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各地的民俗也不尽相同,纸扎便是研究各地域民间习俗的重要途径之一

    2.3实用价值

    纸扎以彩纸、麦秆、高粱杆等为原料,其成本低、环保并且便于携带,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丧葬礼俗中用纸扎品来悼念死者,对世人起到心灵慰藉的作用。用纸扎品来祭祀祖先,表达出世人对祖先的孝敬之情,给予生者以勇气和力量,在民众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4宗教价值

    纸扎艺术的发展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具有较高的宗教价值。例如宋代纸质明器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墓之风使然。唐宋两代在儒家孝道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把送死和养生等量齐观,把是否尽心竭力为死者置办丧事作为“孝”与“不孝”的标准之一,因此,唐宋两代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孝道,均把丰富的葬品入殓陪葬,从而使得盗墓之风蔚为大观。

    3.结语

    纸扎作为我国民间一项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形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所演变,但其象征意义和功用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寄托人们对崇拜者或敬畏对象的一种感情和愿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对其起源和演变问题的分析,对文物考古的分期断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2011042。

    英文标注为“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注解: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2页。

    ②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华书店,2001年,:第258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4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4页。

    ⑤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华书店,2001年,第 259页。

    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 51页。

    ⑦赵彦卫:《 云麓漫钞》,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⑧孟元老、姜汉春.:《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⑨孟元老、姜汉春.:《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5页。

    ⑩孟元老、姜汉春.:《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于汝梅、李昭恂、于凤树.:《金瓶梅》, 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00页。

    于汝梅、李昭恂、于凤树.:《金瓶梅》, 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954-955页。

    于汝梅、李昭恂、于凤树.:《金瓶梅》, 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303页。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第156页。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234页。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92.

    [2]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华书店,2001:25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4.

    [4]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4.

    [5]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华书店,2001:259.

    [6]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5:51.

    [7] 赵彦卫.云麓漫钞[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69.

    相关热词搜索: 礼俗 丧葬 源流 蕴涵 其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