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新生代军旅文学的“突围”

    时间:2020-11-22 07:58: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时间:2018年10月21日下午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讨论青年批评家傅逸尘刚刚出的一套书,叫《“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这是我们课堂上讨论的最厚的一套书,单本也是最厚的。这是傅逸尘这些年辛勤工作的结晶,是“军旅文学”的一个集中展示,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很重要。傅逸尘长期从事军旅文学批评,我很早就认识他,好几次他建议在我们联合课上讨论军旅文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我是通过傅逸尘了解到军旅文学的创作,包括好多军旅文学的作家,像西元、王凯……都是傅逸尘经常提起并推荐的。

    下面首先进入我们的讨论阶段,请傅逸尘做一个简单的发言。

    傅逸尘:非常感谢庆祥教授安排这样一次讨论,实际上联合文学课堂也是一次温暖的聚会,我觉得以文学的名义团团围坐,分享的是大家对文学的热爱。

    首先我说一下这套书的来历。这套书确实很不容易,最早是西元兄所在的杂志给我开了一个专栏,专栏名就叫“新生代军旅专家对话”,是2014年开始的。我和我的师妹、师弟,三个人坚持了三年時间,专栏几乎把当时比较活跃的军队青年作家,包括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以及报告文学、理论批评等各种文体的作者都囊括了进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合法性建构过程中,军旅文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延续到“新时期”,一直到90年代,可以说是当代军旅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佳作涌流,21世纪之初,军旅文学还是非常繁荣,被归纳为“第四次浪潮”。但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军旅文学确实出现了滑坡或者说衰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多把目光聚焦到年轻一代作家身上,看看他们书写的军旅生活、军旅故事、军旅经验是不是有一些独特之处。经由西元杂志推动,我开始集中地关注这样一批作家。今天谈论的不仅仅是军旅文学的概念,我有一个想法,也是比较困扰我的:我们学习文学这么多年、热爱文学这么多年,文学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我想,正是一种相对异质性的生命经验、生活经验,可能会稍稍拓展一下人生的阅历和体验。我们都是通过学习教育而毕业的青年,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情感,我们对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判断居然会有这么大的裂隙和不同,我觉得这个恰恰是文学需要去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未来的生命中可能要触碰的,也可能会面临的考验。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当中,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作家、一个一个作品,我们更需要去处理的是不同的生命经验、不同的文学经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拿出这样一种相对陌生化,但是可能会包含诸如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等等丰富的话题出来,供年轻学子讨论,还是有意义的。

    杨庆祥:傅逸尘说得非常好,展现了他批评家的理论思维。刚才傅逸尘提到的矛盾,在《洼地上的战役》里面全部呈现出来了,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的温情和民族情感的认同,种种矛盾,体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一直是当代文学中存在的,但是军旅文学里体现得特别有复杂性;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合法性比我们其他的虚构文学要更加真实,为什么呢?它所有的写作都建立在亲历的基础上,所以军旅文学的作家很容易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至少老一代作家那里是有的,因为他书写的东西是自己亲历的,或者他至少在现场;现代主义或者虚构小说缺少这种合法性。下面开始自由发言。

    唐伟:刚才傅逸尘说得非常好,给我们捋了一条线索,当代文学当中的军事文学。当然这个概念有点含糊,为什么叫军旅题材或者军事文学,牵扯到当代文学术语。

    傅逸尘: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可能“军事文学”相对范围要窄一点,“军旅文学”题材范围相对广阔一点,包含了非军人身份的作家书写的军事题材、战争题材的作品,也包括军人作家书写的非军事生活的作品。

    唐伟:“军旅文学”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流变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我自己有一点体会:在90年代,湖南有个作家叫赫顿,之前写市民题材小说,但是他最近这几年搞了一个“三部曲”,专门写“国军抗日”这样一个题材。我想说什么呢,因为说到军旅题材就会想到英雄主义、战场战争,热血沸腾,“钢铁直男”……但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你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看到傅逸尘编的这套书里很多作品并非是宏大叙事,也并非是炮火连天、硝烟纷飞,恰恰是普通的基层官兵在处理工作、生活等日常经验时,他们流露出的军人的坚守和本色让我们感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看中的是这一套作品可能呈现出来的罗曼·罗兰意义上的“英雄主义”。我回过头来说赫顿的三部曲,他写的都是无名英雄。它们不同于《将军营》,《将军营》处理的就是战区的、部队高层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牵涉权力、牵涉争夺的这么一个历史过程,而傅逸尘编的这套书,我感受最大的是无名英雄或者说普通官兵,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军人本色让我非常感动。我先说这么多。

    杨庆祥:从有名的英雄到无名的英雄,军旅文学从经验的表达上并不外在于整个世界文学的写作潮流。从宏大叙事转向对日常英雄的书写,与20世纪的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70后”、“80后”的军旅作家和“70后”、“80后”的作家共享了同一种写作观念。西元或者王凯笔下的英雄,有相似的地方,这个很有意思。

    李壮:军旅文学在我们今天,确实有特殊意义。军旅文学或者说军事文学,这个大的类别,其实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记忆里有特别大的版图在,一开始不是单独叫军旅文学,叫“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现在电视上,大家所关注的很多也跟这个相关。我记得小时候卡片上填的第一个理想,是“总司令”。那个时候的小男孩都有关于当兵、关于军队的梦想,后面慢慢变成了做“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包括我爱人,她小时候喜欢看《麻辣女兵》。傅逸尘这套书出来,也会让我们重新从整体上审视当下的军旅文学,包括军旅作家的现状。这样一套书之前没有,之后未必有。今天开这个会,一方面是办喜事,另一方面,喜事背后也有一点点涩:整体状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傅逸尘自己也说了,有些作者已经不在军队里面了,这其实是一个现实的状态问题。当“军旅作家”的身份认同出现了某种看似不那么牢固的迹象,或者有些人在讨论如何定位它的时候,有这么一套书出来,将这些东西都涵盖在里面,重新来看这些作家的写作,这是这套书特别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军旅 新生代 突围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