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饭店餐饮服务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11-24 08:09: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饭店餐饮;服务类;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2003-2006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共同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各地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资金,全面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惠及了全国诸多农村劳动力,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的知识、技能,扩大了就业率,增加了受训人员的收入。

    一、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情况

    常州市地处江南腹地,交通便利,工业化程度较好,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来此务工,有效解决了城市用工难的问题。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素质,常州市积极呼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6年出台了《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券管理办法》,2007年市财政部门出台了《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标准》,安排的专项培训补助资金达314万元,较2006年增长一倍。至2007年底,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就业率达80%,其中简单操作工2万人,初级职业技能4千人,中级以上职业技能1千人。

    二、常州市饭店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用工分析

    常州作为沪宁线上餐饮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凭借其良好的服务环境、不断创新的菜品和服务,打造了一张“食在常州”的美丽名片,带动了常州及周边城市餐饮业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如长兴楼、福记、常州饭店、上海酒楼、丽华快餐、大娘水饺等一批知名的餐饮企业,形成了“三街两板块”的格局,餐饮服务网点近2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2008年上半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4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7.7亿元,增长23.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7亿元,增长21.3%。

    据公安部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数为357万,外来流动人口达149.3万人,从外来流动人口来常的目的看,务工经商者占据了较高比重,占到总人数的87.1%,其中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数11.3万人,占总人数的7.6%;外来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的占56.5%,来自农村地区的占65.4%。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常州餐饮服务行业中,至少有56.5%以上的人员为外来务工人员,还不包括常州本地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根据我院已培训的10家餐饮、住宿业600余人的统计分析发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2%,中专和高中学历的3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4%;具有餐饮服务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比例不到10%。

    与快速发展的常州餐饮相比,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结构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欠缺,从而引发服务质量的下降和客人的不满及投诉;再加上餐饮服务行业人员的高流动性,使得许多餐饮业老板都在感叹基层服务人员难招、更难留。人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餐饮业的发展,影响了常州餐饮品牌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的步伐。因而在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紧缺职业目录中,“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都属于紧缺职业之一,属于重点培训对象。

    三、我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

    我院作为江苏省首批农村劳动力培训定点机构,从2007年开始,本着“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实现校企双赢”的原则,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主动出击,积极投身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举办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工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受到受训学员、用人单位和上级单位的好评,在全市各定点培训机构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截至2008年上半年,累计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其中餐饮服务类600余人。

    (一)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立专门培训机构

    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促进常州市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饭店服务培训管理中心”,明确分工,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培训中的宣传、组织、协调、监控、反馈等工作,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二)深入企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的宣传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真正得到重视是最近两年的事,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单位和个人对这个真正惠及企业和农民工的政策一点都不了解,甚至表示怀疑。因而,面对这一新的工作,我们是边工作边探索,把宣传工作作为先导性的工作来做实、做细,深入企业,详细说明,使得单位彻底了解和相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和利益,为下一步的沟通与培训奠定基础。

    (三)了解企业及参加培训人员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内容

    常州社会餐饮服务企业数量众多,各家自成特色。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避免形式主义,我们加强与企业进行培训前的沟通,组织培训老师与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交流和观摩,了解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菜单”,如中等规模的社会餐饮企业,员工的流动率特别高,对服务行业的基础知识、礼节礼貌、操作技能的培训需求较多;而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企业,更侧重于对员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技巧的提升。各企业特色菜单的制定有效保证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注重培训教材(讲义)的开发,提高培训师资水平

    各企业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确定后,编写与企业和培训人员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或讲义对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现有一些培训教材针对性不强,与常州餐饮业的发展水平不适宜,我们结合培训单位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工作要求等,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内容实用、体例新颖的培训教材(讲义),作为辅助材料,对于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通过集体备课、模拟演练、集中培训等形式,分析培训单位的特点,针对员工的素质现状设计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教师的培训技能,保证培训质量。

    (五)加强培训监控与反馈,规范培训管理

    为保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各培训老师必须严格遵守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安排,不得随意更改,同时也要求企业配合学校组织好培训人员,做好培训期间的考勤与管理工作,树立培训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每个培训项目完成以后,学校与企业及时组织受训学员对教训情况进行评价,并将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便于下一次培训工作的良性推进。同时,加强各项培训资料的整理与存档,做到“一企一档”,规范管理。

    (六)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服务,完善培训体系

    每个企业的培训项目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整个培训工作的终结,与企业保持长期性地联系,了解员工培训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使用情况、对企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情况,以及后续培训要求等,可以使得培训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链”,真正达到“企业-个人-学校”三者间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常州餐饮市场发展速度快、人员流动频繁,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才能适应行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思考

    虽然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和深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的优势。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促进更多企业、更多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培训中。针对常州餐饮业市场的特点,深入餐饮行业,调动企业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常州餐饮市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加强餐饮服务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掌握餐饮服务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劳动力的再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3.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不仅仅局限于已输出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还应加强对未输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周丽,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和酒店管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