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美学到泛审美的理论转变

    时间:2021-01-14 08:03: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兴起的逻辑背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以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兴起的现代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出现的原因,与此同时论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理論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代审美文化中的理论创新的意义做出评述。

    【关键词】:美学;范审美;逻辑背景;传统思维方式;现实机制

    “审美文化”引起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作为美学、社会学、文化学交叉与融通或曰“美学话语转型”产生的新话语形式和新学科形态而成为当时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审美文化”成为热门话题开始,我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众多学者就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关于“审美文化”的论争与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有关“审美文化”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在这些论文和著作中,学者们逐渐建构起了“审美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审美文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理论方面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但几乎不可避免的是,每一门学科在创立之初都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甚至非议。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该学科本身缺乏基本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新学科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同所导致的。要想对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述,我认为首先需要探讨“审美文化学”这一学科出现的必然性与存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的理论有哪些,以及这些理论有没有创新,如果有,那么审美文化学研究中的理论创新的意义究竟何在。

    一、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兴起的逻辑背景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真善美的存在被视为一个稳定的逻辑结构。在文明的精神结构中,真善美是浑然一体的,人类对精神生活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的强烈需要,这就要求真善美在“现实化”过程中要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出场。真善美的三元结构关系是人类精神结构的现实的真实表达,能够对各种现实关系作出最生动和真实的描述。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当代审美文化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美”由“真”向“善”的摇摆和让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的美学研究与“知识”的关系比较密切,美学研究基本可以看做一种科学研究,当时的美学成果大都与各种新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相关。“美学家们的目的是想通过建立一种关于心灵、情感、想象力、艺术的科学体系,由此达到对生命认识的真理性境界。并藉此来彻底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干扰和纠葛,完成对人生的非理性领域的统一大业”。这种关于美学的科学研究企图用“知识”的方法来解决“情感”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甚至会导致美学自身的异化,丧失自身。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有一个关于美学的外在的客观真理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平衡或协调人的身心矛盾也很重要,并且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美学的真理性的研究则越来越少。因此虽然一些学者仍然继续对美学作知识、真理方面的探索,但是另一些对人自身的生活现状与可能性进行探索的学者则日渐增多,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思辨逐渐让渡于体验,知识中心论逐渐让位于生活本身,美学的优先性逐渐让位于现实的第一性,学者所关心的各种抽象问题逐渐让位于大众所关心的具体人生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地区所呈现的审美文化现象也有趋同之倾向。中国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的学者们与西方社会的学者们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受西方审美文化研究热的影响,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成为必然之势。

    二、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审美文化学研究的兴起与中国学术界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同于西方传统的重视抽象思维,中国传统的学者更加重视感性思维,因此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学术传统。审美文化学的兴起,与中国传统学术界“美善不分”的传统相契合。中国知识界对纯粹的理性思考缺乏学养和兴趣,他们在主观上就没有想过要对美善作具体的区分。中国人更加重视的是知识的实用价值,如果一种知识没有实用价值,那么便没有研究的必要了。因此,在中国的学术界,不管是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还是现在极为热闹的后实践美学,大都具有浓厚的伦理学气息。这种美善不分的传统使人们很容易把美学与文化联系起来,当中国学者发现“他们运用知识无法建立一门有着自身的统一性的审美科学体系之时”,他们发现“这样回转过来比整天站在思辨的云头更感到满足,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根”。因此,当西方社会美学研究出现对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以及对审美的跨学科等方面的研究时,中国的学者便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三、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理论兴起的现实机制

    人类的审美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审美文化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美国社会学家拉什将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并且认为前现代的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的文化走向了分化状态,后现代的文化则显示出了去分化的趋势。从前现代到后现代,文化相应地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审美文化发展研究的过程,在总体上呈现为审美文化自身以及其他文化领域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个阶段,但是具体的局部、细节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却不出这一框架。我国当代社会正处于后现代发展阶段,审美文化研究的去分化倾向日益显著。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特点,逐渐消除了各个领域之间的壁垒,使原先分离散在的生活内容如物质享受、经济活动、科学技术、大众传媒、伦理道德、政治生活等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互相交流、融通、综合,张扬了民主、开放、对话、合作等崭新的理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现代主义出现为审美文化的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内容。80年代后期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审美压制文字审美、审美趣味多元化等特征。大众审美文化逐渐对精英审美文化造成威胁,并日渐在社会文化中占

    据主流的位置。艺术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以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合流为出,走向了自我降格之路。当代审美文化的这些特点为审美文化的理论创新的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

    四、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理论创新的意义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研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学科建设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审美文化研究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创新。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重视学科理论的研究,重视开展对学科本体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探讨,高度重视开掘、梳理、比较中外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发展状况。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西方审美文化资源,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席勒《美育书简》、斯宾塞《论教育》、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等所进行的研究和理论开掘,便具有学科元理论资源开掘的意义。对中国及东方传统审美文化及理论资源,也有相应的开掘与深入研究。而且实际上在这方面不少美学界的前辈和著名学者早已作了许多先行性的工作。如朱光潜对中西诗歌的境界、诗与散文、诗与音乐、诗与绘画,整个诗的声韵与节奏、整个诗何以走向“律”的道路的研究,李泽厚、刘刚纪把中国美学区分为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楚骚美学等,这些研究大都具有跨学科的审美文化研究性质,具有宏观性和系统开放性。而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互动频繁,日常生活越来越具有审美性,审美越来越日常生活化的今天,不少学者们对审美文化领域的这种“泛文化”、“泛审美”、“非审美”、“反审美”现象的理论研究就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同时,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还注重整合多学科的研究优势与成果,审美文化研究与哲学、法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产业、文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动画学、广告学的交叉与融通,丰富了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围,因此,审美文化学方面的理论创新也层出不穷。这些跨学科的理论探讨能够结合各学科的学科优势,使审美文化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加具有综合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文化学的興起与后现代社会的审美逐渐趋向泛审美的现实状况有关,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日益发达,使得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实用价值,而是开始重视其审美价值。审美不再仅仅属于文学和艺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现了审美化的呈现,审美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审美文化学应运而生。这门学科作为一门刚设立不久的新学科,在理论方面所作的诸多探讨与创新,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 高旭东.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11.

    [4] 余开亮.泛审美时代与美学的使命.美与时代.2001.

    相关热词搜索: 审美 学到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