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加强五年制高师历史课堂教学的师范性建设

    时间:2021-01-19 07:58: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恰恰是当前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科教学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培养上大有可为。文章提出在高师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范性建设,培养学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 师范性 实践性知识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是当前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师范生在毕业时,不会写教案、不会设计板书、不会组织课堂教学、不敢面对学生讲话、言语表达能力差。长期以来,我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相当肤浅,以为师范生掌握了几门学科知识,再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足以为师了。因而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作简单拼凑,便构成了师范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只求外在的课程形式,缺乏内在的师范教育理念,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可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分离,是造成师范教育两方面水平低下的真正原因。那么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师范性建设方面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从教实践性知识,我结合历史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培养文化学科也可以大有作为

    我并不否认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五年制高师“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作为体现师范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一方面质量不高、课时不足,而且门类单一、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低下,这种状态无疑使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失去了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也严重制约了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怎样改变这一状况,我以为学科教学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培养上大有可为,理由如下:

    1.五年制高师的学校的属性决定了其学科教学要体现师范性和示范性。五年制高师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这就决定了高师文化学科的教学不同于一般高校,它必须体现师范性。

    2.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各学科将它作为自觉的追求。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它既包括行业知识、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习者的知识、自我的知识、隐喻和映像等,又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养成它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仅靠教育专业课程很难完成培养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任务。文化学科教学的参与会给实践性知识的涵养增加助力。

    3.“教师即课程”,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活教材”。观察大量出色的教学,能够提高观察者的教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4.教学具有教育性,学科教学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做人、责任、师德、教育理念等的教育。

    二、高师历史课堂教学加强师范性建设,培养学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策略

    1.历史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将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示范课”。如前所述,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活教材”。班杜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1]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是学生涵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脚手架”,给学生提供了“在观察中学习”的机会,而这种学习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情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孕育作用。实际上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自己原来的大学老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的影响,将来我们也一定能从我们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历史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经常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知道了历史课的教学常规,在不知不觉中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2.唤醒学生的师范性自觉意识。开学第一节历史绪论课,我就启发学生,高师历史学习不同于初中历史学习,它既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好历史知识,又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学习、体会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思考教师是怎么教的,为何这样教。我告诉他们,如果能从每一个老师身上学个“一招半式”,五年下来他们积累的教学招数就是可观的,而将来他们如果能将这些宝贵财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则必定受益匪浅。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听课不仅是“看热闹”,而且是“看门道”,这样,师范性与学术性就统一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了。

    3.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有意暴露教法与学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里的“鱼”是指历史知识,“渔”则是指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面对一个个的历史问题,我不仅满足于如何去条理、归纳、概括,更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并努力把自己思维过程与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味、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讲完课后,我还会就课堂教学安排的优点和不足,及时作总结,有时也让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教学相长,师生的实践性知识都会得到提高。比如,我经常让学生找史实说明课本上的一些观点,然后告诉他们史学观点是由历史史实推演出来的,而不是史学家主观臆造的。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叫“论从史出”,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深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若能把教学过程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把教法与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活动情境,给学生创造提前做教师的锻炼机会。实践性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境,并且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应当融合于活动中、根植于情境中。为此,我经常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来代替我,进行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更多内容直至一整节课的教学。这样讲课,学生有了“做中学”的机会和体验,而且给听课的学生提供了“看中学”的平台。通过观察、选择、借鉴、模仿、吸收蕴涵于教师教学行为中的缄默知识,并对所见所感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就逐渐拥有了教学知识和教学智慧。历史课在高师属于“副科”,一般没有专门的教学论或者教法课程,而学生进入小学工作后又极有可能教社会课,历史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提前实习的机会是很有意义的。

    实践证明,师范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本体性知识,如学科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较为确实的是实践性知识。长期以来,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取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法课和少得可怜的教育实习,如果学科教学能加强师范性建设,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的“两张皮”现象就会消除。

    参考文献:

    [1]魏善春.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及其有效教学途径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2]吴泠,周志.教师教育视野下实践性知识的培植:现状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师范 五年制 高师 建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