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近现代中外历史的知识结构重建

    时间:2021-01-20 07:54: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近现代中外历史的复习要注重知识结构的重建,而知识群有一个内在的层次性,其中最基本的群即册、章、节结构,对每册、每章、每节、每条目的内容均应按照顺序娴熟的复述出来,否则这个结构便是不合格的建筑。其次是时段结构,因为历史是关于时间的科学,它不但指时间的点,更是时间的段,依此考察历史的一些规律特征。时段知识群是复习中重要的整合环节,考题中很容易就此命题。最后是专题结构,专题有形式与灵魂两种类型。比如空间性专题、国别性专题、会议性专题等属于形式专题,它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为媒介组合一定的知识群。又如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专题、图标专题、高分策略专题等属于灵魂性专题,它以一定的内在灵魂为主线归类知识。专题繁多,贵精不贵多,最好要以方法论为导向。基于以上分析,近现代中外历史的复习应以建构时段知识群为重点来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

    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相继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扶植军阀派系,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加剧了近代中国的黑暗。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犯下了滔天罪行。

    2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在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各阶层不断进行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大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沉重地打击了外来侵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在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任务,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反对外来侵略中,涌现出左宗棠、邓世昌、林永升等众多民族英雄;在反对割台的斗争中,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家园;为了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领导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近代民主化进程。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国民党亲密合作,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推动中华民族由衰弱转向复兴。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

    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组建并定期开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了新的民族政策,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66年到197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时期。这十年间民主与法制建设被迫中断,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2 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坚决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开始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在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为七十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获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推行不结盟政策,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促进地区性经济发展,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

    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经济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出现。甲午战争以后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此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春天”很快过去。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又有了短暂的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大量的工商企业破产倒闭。

    2 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恢复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1953~1956年,党和政府按照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重点转入城市。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

    1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人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3 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冲击而出现多样性,但主题比较明确,就是向西方学习,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后,洋务派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但坚持“中体西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求建立君主立宪;随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民主共和,进行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但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也无法实现人民民主。后来孙中山阐发新三民主义思想,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以救中国;在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斗争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

    4 中国现代思想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指导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文革”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三个代表”的提出又解决了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五、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主制度确立的过程曲折复杂。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阶级为了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随后,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内阁制并逐渐完善。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对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而法国和德国也在19世纪后期制定了宪法,走上了民主道路。此后,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但都没有脱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框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社会弊病也愈加深重。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种尝试;俄国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六、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霸权被终结,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领导权。同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始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通过若干国际会议确立的原则,开始构建雅尔塔体系,该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战后初期,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对此,苏联作出了强烈反应,1955年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华约组织。至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和欧共体开始为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日益振兴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当今的世界格局。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两极格局终结。目前,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格局成为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曲折发展。

    七、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的航海家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姿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了重大跨越,开始了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扩展。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扩张,把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质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变化。①罗斯福新政: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中,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这场危机严重打击美国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迫使美国政府进行改革。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历届政府继续进行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增长。20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抛弃美国的传统经济政策,采用新对策,使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走出“滞胀”困境的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把美国领入新经济时代,保持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之路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同程度地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经济复兴和持续增长。

    3 苏联经济的发展。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渡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之后,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在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②苏联的改革: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都是在坚持原有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再加上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不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

    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1 区域经济集团化。①欧洲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并迎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的联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8年,又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成为欧共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②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967年,东盟建立。1999年,东南亚的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时,东盟以东南亚国家的整体形式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积极维护自身利益。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它的建立无论对美国、加拿大还是对墨西哥的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该组织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促使其成员聚合在一个组织中谋求共同发展。

    2 经济全球化: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对于中国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只有趋利避害,融人世界,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重建 知识结构 近现代 中外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