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刘自椟书学要论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1-02-06 07:52: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刘自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在深厚的文学、文字学和个性鲜明的书法创作强有力的支撑下,他的书学思想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成熟。刘自椟教授对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总结,又不断地运用到施教过程中,使书坛后学受益匪浅。他所倡导的人本思想、自然精神和艺术修养等创作观念,为当代书法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刘自椟 书学思想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从1300年前的魏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理念、审美标准就开始孕育,再经过唐宋明清的充实和发展,使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语境,并且始终指导着人们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时至当代,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创作意识的觉醒使书法艺术在短短20多年间显示了它变幻无穷的艺术魅力,新观念、新流派、新手法、新技巧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场强劲的现代书法变革之风。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老一辈书法艺术家们审时度势,凭借自己长期积累的艺术创作体验,开展了严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他们所倡导的人本思想、自然精神和艺术修养等创作观念,为当代书法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著名书法家刘自椟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刘自椟教授(1914—2001)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书法研究会会长,西安工业大学教授。关中地区周秦汉唐以至近代的历史文物直接影响了“好古敏求”的刘自椟教授。在深厚的文学、文字学和个性鲜明的书法创作强有力的支撑下,刘自椟教授的书学思想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成熟。他对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总结,又不断地运用到施教过程中,使书坛后学受益匪浅。刘自椟教授曾说:“人的素质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不断提高,内部充实了外部就变化丰富了。”也就是说,个人修养、气质的物化形态,会直接影响书法家“寄情于点画之间”的书法艺术创作。

    一 以形传神——刘自椟教授书学思想的基点

    继承传统,历来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古往今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米芾、蔡襄、吴昌硕、林散之、启功等无不是经过长期刻苦地临摹实践而名垂书史。临帖如同画家写生、作家采风一样,各种古代优秀的碑帖自然是书法家首要学习的对象,选好帖后就得花一番大气力去认真研究、反复临摹和用心体会,为今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传统功力。

    刘自椟教授幼年读私塾,初学书法,曾临习《峄山碑》、《会稽刻石》等先秦碑刻,之后遍临清代大家邓石如、吴大

    、吴昌硕诸家。中年研习甲骨、金文,造诣颇深,花甲之后,每作篆书,都必须先仔细查阅资料,直至胸有成竹之后才肯挥毫。刘自椟教授不仅是学习古人的忠实实践者,而且是坚定的倡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刘自椟教授始终坚持把临帖放在第一位,他经常强调:“临帖最重要的就是形似,抛开形似空谈神似,简直就是投机取巧。”“临帖要能入能出,首先在入,入则要惟妙惟肖,先求形似而后追神似,不经形似之途而妄谈神似,这叫欺世骗人瞒自己。”他还打比方说:“电影中扮演毛泽东的演员为什么要形似呢?形不似,神又怎么能传神呢?如果让我去演肯定不行!”

    论及创新,刘自椟教授主张首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传统上狠下功夫,自然能写出自己的面孔。自古以来的名家,无一不是重视传统,然后再出新的,颜平原如此,米襄阳亦是如此。其次是要博闻广见,所谓见多识广,自然之理。其三是要持之以恒。其四是学习和实践中要举一反三。几十年来,刘自椟教授的广撷博采,取精用弘,以大篆为基、小篆为辅,兼熔古今篆家之长的创作实践,使其篆书作品不断有新意见于毫槠之间,始终以一种盎然的生气为人首肯。刘自椟教授的成就正是他重视基础的书学思想的有利佐证。

    20世纪末期,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书坛出现所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那种非书非画的创作流派。面对当时的创作风气,刘自椟教授提出了明确的批评:

    “现在的很多人只要能拿毛笔写字就号称自己是书法家,还有些人搞标新立异,用拖把、勺子、棍子甚至胡子写字。书不象书,画不象画,这不是书法,而是杂耍。”

    “这些年有点书风不正。一个人的路子本来走的很端正,但还没有走到头就拐弯了。要书风正,书风怎么正?是谁害了我们这么多年轻人?让我说,我们教育者有责任,我们老一辈有责任。”

    同时,对那些抛开传统笔法、章法搞所谓的结构主义艺术创作,刘自椟教授也表示反对。他说:

    “学书应当首先注重形式美要素,无论是线条本身还是线条组合都要美。如果抛开形式美法则追求所谓的意境美,纯粹是无稽之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为年逾古稀的尊贵长者,能够高瞻远瞩,针砭时弊,无愧为当时书协的领导者。

    二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刘自椟教授书学思想的灵魂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遭遇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情绪波动,如不及时合理地加以宣泄、排遣,就会形成精神障碍,罹致心理疾患。而“倾诉”就是一种“净化”心境的良方。

    书法艺术表现情感的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同:“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汉代杨雄首先将这种儒家文艺思想运用到书论上,指出了书法艺术表现情感的特征。后世书家大都赞同这一观点。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也认为:“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衰乐。”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称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 、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张怀 《书议》中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怀素《自叙帖》中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苏轼《送参廖师》中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陆游《草书歌》中说:“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此时驱尽胸中愁,捶床大叫狂坠帻。吴戈蜀素不快人,付于高堂三丈壁。”这些关于书法表达情感的论述都可以说是在扬雄“心画”说基础上的发展。

    书法的抒情性是凭借直观的点线曲折地反映出来的,观赏者必须在全面认识书家、书法特征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感悟。篆书的抒情功能是宽泛、概括和极具包容性的。文革期间,刘自椟教授有数年时间受打击迫害,同事的折磨和非难,内心的压抑与愤懑,既不能直接反抗,又不能作文倾诉,因为直接反抗会招来更大痛苦,诗文写作容易给人留下把柄。所以,他便通过创作“自强不息”、“心底无私天地宽”、“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等内容的书法作品来尽情抒发内心的苦闷。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刘自椟教授再获新生,心情舒畅,迎来了夕阳满天的无限胜景。他“岁晚操觚”抒发的更多的是欢快喜庆、平和安祥、从容闲适、爱抚同情等愉悦健康的思想感情,诸如“幸雪十年耻,欣逢四化时”、“伟业终复继,高歌胜利诗”等。20世纪末期,刘自椟教授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生中的巅峰期。他以废寝忘食的辛勤劳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为喜爱他的书法艺术的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奉献,不讲索取,不图回报。他喜不自胜的心情和慷慨作书的神态跃然纸上:“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犹有余热,慷慨献人环。”这一时期,他的篆书创作也就逐渐地由抒发“不平则鸣”的愤懑转而进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更全面、更丰富的精神境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从先生的篆书中看到了“疏可走马”,又有人从先生的篆书中看到了“密不透风”的缘故。刘自椟教授运用篆书长于抒情的特点,把自己遭遇的误解、不公,物化为“变动状鬼神,不可端倪”的墨色芙蓉,从而获得了一种轻松的舒畅和无尽的快感,恢复和保持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愿将心迹托毫素,自有春风上笔端”,刘自椟教授的书法就是他自己的“心画”,是他的心灵波动的轨迹,是他耿直、沉稳、倔强、诙谐、豪迈不羁的性格的物化形态。刘自椟教授一生坎坷,然而正是这种坎坷的际遇造就了这位北方学者的顽强、倔犟的性格。“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从他的做人、治学、治艺中都能体现出来。在十年浩劫的“牛棚”中被“专政”的漫长岁月里,在黑暗、潮湿、阴冷的地下室里,他艰难地渡过了无数“人也不堪其忧”的阴霾漫天的日子。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对书法艺术的忠诚一分也未减。正如他自己所说:“五十年来未尝少解,所谓少而好之老而弥笃者也。”这正是对自己民族文化抱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中国历代文化人的民族灵魂之所在,这也正是融铸了刘自椟教授书学思想的民族精神。刘自椟教授这种书学思想在现实乃至将来必将对人们铸造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性格,对人们树立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信心产生积极影响。

    三 未必日日临池,但须天天读书——刘自椟教授书学思想的核心

    艺术家进行一切艺术活动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最终创造出艺术作品,但他在实际的艺术活动和创作过程中总不免涉及甚至需要其他精神生产领域中的知识和方法。就书法家而言,仅仅掌握娴熟的创作技巧不行,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基本的知识结构、起码的文化和思想修养是书法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书法家应该像一颗饱满的、富有生命力的种子那样,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埋在生活的土壤中,从中汲取养料,化成自己的血肉和灵魂,才能由衷地生发起创作冲动。正如黑格尔所言:

    “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景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他建立亲密的关系,它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事实上,从古及今,文人与学问、书家与文人、书法与修养等等,本来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惟因有人老是把书法视为一种单纯的“手熟而已矣”的技巧,所以强调文化素养就显得很重要。

    清代书家杨守敬在《学术迩言》中对学习书法有明确的见解,他指出:“(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友,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证之以书法史,事实的确如此。刘自椟教授一生都对文字学、考古学和金石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多年来一直潜心于历代金石碑版文字之考订,对《书谱》等古代书学论著更有着深入之研究。举凡诗文、词赋、历代典籍、关中文献等等,无一不细心研讨,融会贯通,其学识之富,修养之深,亦为当今学界之先进。刘自椟教授深谙以书外学养来充实和完善书内功夫的哲理,他的学书态度是“未必日日临池,但必须天天读书”。他曾言:

    “文以载道,字以寄怀。书法这门艺术,就象一瓶酒,线条、结构、章法就象酒瓶子,书写的内容就象酒,瓶里装什么酒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词宁肯不写……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做基础,书者即使书写技能再高,只能称之为‘书匠’,因为他不具有内涵。”

    刘自椟教授的书法艺术是创造性的艺术,他自成一家、独步当代,决不是一个偶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默默勤奋,埋头耕耘的精神和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学品性,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实质性突破。日本著名书法大家金泽子卿先生曾赞誉刘自椟先生的书法:“学古创新风气披,天真流露最清奇。绝伦妙笔凌秦汉,自独名声海外知。”刘自椟教授既是“融铸古今”的书法大师,又是“德艺双馨”的学者,他的“刘篆”对中国篆书书体有着重大突破与创新,为当代书坛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书学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心地品味和深入地研究。

    注: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K016);西安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5-03000805)。

    参考文献:

    [1] 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作者简介:

    于唯德,男,1965—,吉林白城市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研究,工作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徐娟,女,1980—,陕西汉中人,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论及 现实意义 书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