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1-02-13 07:57: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简明地综述了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即“国家钻石”模型;并简单评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该理论的评价及发展。结合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文章指出它对当前我国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理论界及实务界有所帮助。

    [关键词]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借鉴

    [作者简介]杨飞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江西 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5—0097—04

    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钻石”模型(national diamond model)。具体如图1所示。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解释了国家如何能在某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他认为,这要决定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个环境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此外,政府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也影响着上述四个因素,也对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并构成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波特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生产要素。波特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所认为的更为复杂。他指出在大多数产业的竞争优势中,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得来而非自然生成的,并且会因各个国家及其产业性质而有极大的差异。无论在任何时期,天然的生产要素都没有比被创造、升级和专业化的人为要素条件更重要。他还指出,丰裕的生产要素可能会反向抑制竞争优势,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励作用;相反,生产要素的劣势可能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战略和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波特提出了两种要素分类方式:第一种分类方式是将它们分为初级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两类,即初级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的,或只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得到的要素,如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融资等;高级要素是需要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如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根据生产要素的专业程度分成通用要素(generalized factor)和专用要素(specialized factor),通用要素包括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它们可以被用在任何一种产业上;而专用要素则限制在技术型人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因素。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事要素创造,要着力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要素的可获得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他还指出,产业表现卓越的国家经常也是创造生产要素或提升必要生产要素的高手,因此,能拥有高级研究环境的国家,其竞争力也将提高。对国家而言,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

    2.需求条件。这里的需求条件指的是国内市场需求。波特认为,国内市场需求会影响一国产业发展的效率。他分析了国内需求市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的三种不同方式。(1)国内市场的性质。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本国需求是否具有全球性,即在具有全球性的市场细分的国家里,市场导向会使企业更注意适应国际需求;当本国需求占全球细分市场较大份额时,本国企业易于占据竞争优势。二是本国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即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之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三是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即往往最挑剔的购买者会迫使当地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和服务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高标准要求;而在这种需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2)国内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波特认为,国内市场规模是一把“双刃剑”,即一方面具有激励厂商投资、再投资的动力,因而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另一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所带来的丰富机会,也可能导致厂商丧失向海外拓展的意愿,这就形成不利于国际竞争的因素。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竞争要素,才能看出市场规模对产业竞争力的利弊。(3)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能力。国内市场需求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高,则企业就可以将更多的本国产品或服务推向海外,从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形式可以多样,如通过跨国企业来开拓海外市场;利用外国客户来本国训练观摩机会,向他们推广本国的产品;国家之间的结盟或经济援助等等。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波特指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当本国的支持产业(波特指的是供应商)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它会通过以下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竞争优势: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地为国内企业创新;促进信息在产业内传递,加快整个产业的创新速度。另一方面,竞争力强的产业也会通过“提升效应”(pull-through effect)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波特认为,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用的管理体系也就不同;适合一国环境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波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通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这也说明,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原因在于,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持久、独特的优势地位。此外,激烈的国内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而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锤炼的企业往往加成熟,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5.机遇。波特认为一些偶然性的事件或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例如,能源危机);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等。偶然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打破原有的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这些事件使得原来的竞争者优势失效,而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当然,各国能否利用偶然事件所提供的机遇来获得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还要取决于各种其他的因素;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

    6.政府作用。波特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1)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教育投资和资金市场等政策影响到生产要素。波特重点强调了政府在提供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化生产要素中的重要作用。(2)政府对需求条件的影响体现在:第一,政府制定本地产品规格标准,影响到客户的需求状态;第二,政府本身通过政府采购影响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3)政府可以通过规范媒体的广告形式或产品的销售活动方式等来影响相关和支持性产业。(4)政府可以通过运用金融市场规范、税收、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政策工具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及发展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西方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经济学家鲁格曼和克鲁兹(Rugman and Cruz,1993)、邓宁(Dunning,1993)等人认为:“波特所提出的决定因素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各种观点的老调新弹,因为他没有注明其模型中各个观点的出处,因此很难说他的模型和解释是其原创作品。”范杰伯格(Fagerberg,1995)采用16个OECD国家1965~1987年的统计数据似合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波特“国家钻石”中的“需求条件”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国内成熟的消费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这一因子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力。另外,金东焕和马里恩(Kepapadeas and Zeeuw,1999)则用理论模型推导的方式证明了波特关于政府环境政策与竞争力“双赢”理论假说,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由上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的实证研究都是局限于某个因素或者某个子因素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分析,而对此模型的各个因素做完整实证研究还未曾有人做过。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波特模型的各个因素的复杂性和量化的困难;二是很难获得所需要的跨国分析数据资料。

    一些经济学家对“国家钻石”模型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波特模型对于解释诸如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很有说服力,因为这些国家自身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波特模型中的各个决定因素均具备),国内企业可以依托“母国基地”(home base)建立起竞争优势。但是,对于小国经济及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现实经济中并不必然地具备与波特“国家钻石”模型相称的国内经济环境;它们有的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的缺乏资本、技术要素,等等。那么,这些国家应当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呢?针对波特模型的缺陷,国外学者又进一步拓展了“国家钻石”模型。例如,鲁格曼等人以加拿大分析的“双重钻石模型”;蒙等人(Moon,Rugman and Verbeke,1998)进一步将双重钻石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所有小国经济分析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乔东逊(Cho,1994)以韩国为案例构建了九要素模型,使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具解释力。依据乔东逊的九要素模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类:1.“物质”要素。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的支持产业、国内需求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等;他们创造、激发和控制四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力的提高。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与上述八大要素共同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分析范式。

    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传入我国以后,学术界迅速掀起一股“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关系”的讨论热潮。一些学者用竞争优势否定比较优势,而又有一些学者认为竞争优势虽与比较优势不同,但两者并行不悖。事实上,在关于竞争优势关系的讨论过程中,不难发现,“静态的、外生的比较优势”的思想在许多学者头脑中已是根深蒂固。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正是对同一问题产生截然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如果从贸易理论演进的视角来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就会发现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在进行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研究中,没有必要刻意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作用区分开,人为的划分可能反而无助于反映客观的真实状况。

    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事要素创造;要着力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要素的可获得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及其可持续性。在波特看来,竞争是不均衡的;竞争呈现的是一幅不断变化的图像: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方式、新的生产加工以及全新的市场细分。某一时空点的静态效率会被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所改变。因此,波特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在产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上两类要素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一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因此,我国必须改善要素条件,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创造机制;必须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着力开发及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当前,必须大幅度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实在行动上,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要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终身教育;要完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的确立,保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最佳契合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为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舆论、政策、制度和公平竞争环境。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如更关注的是知识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等)回答了一国的特定产业为何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他认为,先进产业及其环节的核心是质量、特色和新产品创新。因此,我国必须及时把握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我国高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我国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上台阶的一支新兴产业,并用高新技术装备我国的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我国产业应重视对国内需求的开发,通过对细分市场需求开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取得国际市场上的局部竞争优势,逐步过渡升级到国家竞争优势,有意识地培养老练的、苛求的购买者,倡导新的消费观念、培养现代消费意识,促使购买者提高需求层次,提高对产品的鉴赏能力,从而带动产业的革新升级,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三)辩证地看待产业政策。波特在国家竞争

    优势中对产业政策说了“不”。波特认为产业政策是建立在一个高度简化而又有问题的竞争力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认为规模和开支对竞争力起决定作用。当前产业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也不断地向政府施压,请求政府在产业上进行保护和支持,然而许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实际后果可能会与他们的愿望刚好相反。这些政策短期内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政策和作用永远造就不了一个国家的真正竞争优势。我国应该采取全新的视野和工具来分析和研究国际成功经验,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思想上停滞不前。在产业政策盛行的国家,比如法国、日本和韩国,目前已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上,我国应采取审慎态度,更多的产业发展问题让位于市场解决可能效率更高。

    (四)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波特指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迄今为止,我还不曾看到哪个国家不拥有强大的公司却能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任何国家在其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功,实际上是其各个企业所获成就的综合体现。”可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石。我国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大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与创新,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一批跨国、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经营规模效益及国际竞争能力;要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强化管理、研究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五)重塑我国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综合逻辑是: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把企业竞争战略转化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再将此优势转化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它们之间通过“价值链”相连接,一端连着市场需求,一端向产业领域伸展,国家则起着辅助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应重点在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市场机制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和发挥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高效市场环境。另外,必须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尽量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尽量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投资必须尽量避开竞争性领域,不与民争利。要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政府经济职能。这就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建立市场主体的激励与风险约束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建立健全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市场体系。

    [责任编辑:周志华]

    相关热词搜索: 波特 竞争优势 借鉴 意义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