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民族区域自治

    时间:2021-02-17 07:58: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和国家政权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國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各少数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宪法规定的原则,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历史条件与现实条件正确结合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最好形式。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大国,认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只有通过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自治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而联邦制则是一个例外,是走向完全统一的共和国的一个过渡形式。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我国历史和现代状况才确定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客观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我国历史上,早在秦代国家结构就已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00多年的历史中,基本延续了集权制国家结构。同时,各民族间很早就发生和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虽然由于民族压迫制度使各民族间存在着隔阂和不信任,但相互间的交往从未间断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整体,形成了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我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汉族人口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占多数,极少有一个民族完全单独聚居在一个地方。有的民族虽有较大的聚居区,但聚居的民族人口也只是其总人口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或大部分分别聚居或杂居在全国其他地区。例如新疆虽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居住的地方,却有13个民族交错杂居;西藏虽是藏族聚居区,也有门巴、珞巴、回、汉等民族杂处其中,藏族又广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周恩来同志曾指出,要构成一个民族共和国,需要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绝大多数的民族人口要聚居。而我国却没有一个民族具备此种条件。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这种复杂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民族组成,是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 % ,而聚居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4 5 %以上。

    聚居区内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形成了建设四个现代化少数民族离不开国家和汉族地区的支援和帮助,而国家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只有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人力和财力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区域自治则是这种结合的最好途径,也是民族发展的基本保证。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各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同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各民族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斗争中结下了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波及的广度和深度各民族间久已存在的密切关系更增加了新的革命友谊,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抉择。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英、沙俄等帝国主义都曾策划和扶持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策动独立或所谓“高度自治”,最后都归于失败,并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各族人民从切身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从祖国分裂出去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祖国大家庭内实行自治才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光明大道。

    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各族的平等自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党和国家的总方针、总政策与少数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是正确处理统一与自治关系的最好形式。

    40多年来,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它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统一,保证了祖国边疆的安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第二,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到广泛的民主权利,获得了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民主权利,也获得了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权利;第三,各民族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向繁荣富强迈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形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有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团结和互助合作,加强自治地方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据各民族分布情况、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建立的。

    我国目前建立的自治地方共有159个(截止1990年) ,其中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旗)。实行自治的民族45个,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 5亿人,其中少数民族6千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 %以上。根据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为了实现凡符合建立自治地方条件的,均建立自治地方,保证充分的自治权利,许多民族不仅在一个地区建立了自治地方,还分别在其他聚居地区建立了若干个自治地方,在一个大自治区内还建立了其他少数民族的自治州、自治县。例如蒙古族不但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还在新疆等省(区)建立了3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还建立了其他民族的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在自治地方的民族组成方面也建立了3种不同的类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包括其他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防城各族自治县。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和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自治机关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依照宪法、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具有双重职权,即行使同级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又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利。自治机关的民族组成,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其他成员,要尽量配备各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自治权有27条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治机关有立法和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变通执行权,即自治机关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国家的许多法律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变通或补充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地方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二、自治机关有权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三、自治机关有权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有权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计划、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保持、开发、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等等。四、自治机关有管理本地方财政的权利。五、自治机关有权自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此外,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自治机关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完善民族法制建设,是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保证。

    50多年来,我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在民族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在民族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它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它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的里程碑。同时随着自治法的实施,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制定出来,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监督制度。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还必须加强法制观念,严格执法、守法,这是法制建设的可靠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基本法之一,一切国家机关、民族,包括汉族都应严格遵守。要保证这一基本法具有高于国家行政机关、法院和审判机关的文件以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自治机关文件的效力。另一方面执法机关必须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真正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逐步健全法制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区域自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