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世界博览会与城市多元文化发展契机

    时间:2021-02-18 07:57: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作为移民国家的加拿大致力于推行多元文化政策,进一步修改了移民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导引下,温哥华城市的华人移民数量快速增多,推助其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善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在1986年温哥华世界交通通讯博览会的筹备和举行期间,抓住时机展现中华文化,同时得到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支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进中华文化借助于世界博览会这一多元文化大平台而大放异彩,成为温哥华城市多元文化持续发展的一大契机。

    关键词:世界博览会;多元文化;城市文化;中华文化;温哥华;华埠;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F116;G115;K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4014711

    作者简介:刘世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四川 成都 610064)

    迄今为止,加拿大历史上举办过两次世界博览会:1967年在蒙特利尔的综合性博览会和1986年在温哥华的交通通讯博览会(以下简称为温哥华世博会)。后一次世博会系为纪念温哥华建市一百周年,申办成功后的筹备期近5年半(1980.11-1986.4),举行期为五个多月(1986.5.2-10.13),对于温哥华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发展,有过较大的推动作用;其间,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作为温哥华城市多元社会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加拿大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支援下,也对之有过不可忽视的贡献。为此,笔者撰写本文试作初始探讨①。

    一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温哥华是一个移民城市。早在1886年温哥华正式建市前,相继有过众多华工所参与的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淘金热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修建,其间就有华人移居到现今市区里被称为上海巷的地方。那里的华人到1890年代已有千人以上。稍后出现了广东巷。上海巷和广东巷在1890年代到1920年代中期成为华人主要社区的活动中心即后来所谓华埠(Chinatown)②。随后华埠逐渐东移并扩展,上海巷和广东巷则变成华埠的西端,导致温哥华华埠的发展严重滞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7年,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诸多因素变化,加拿大政府废除了1923年的移民法,加拿大华人从此才有资格获得公民权及选举权。1953年加拿大政府实施新的移民法,对于家庭亲属类移民实行倾斜,使战前加拿大华人社会的光棍汉形态得以改观。1962年强调技术移民和1967年评分移民制实行后,加拿大华人人数开始成倍增长,从1961年的5.8万人增加到1971年的11万多人。1976年加拿大《移民法》确立了独立移民(含独立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和企业家移民等)的准则,为亚洲移民(含华人移民)的愈加增多进而超过欧洲移民的数量开启了大门。温哥华华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其华埠的人口由1971年的近3万人增加到1981年的近6万人;而全市的华人1981年约为9万人,到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举行的1986年则超过了10万人,约占同年加拿大华人总数的四分之一。

    温哥华华人社会的构成,在1947年废除排华移民法后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出生于加拿大的华人(土生华裔)很快成长起来,1970年已几近温哥华华人的半数。在此背景下,1970年成立了温哥华华人福利促进会(Chinese Canadians for a Better Community),成员有学生、专业人员、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工人,其中包括土生华裔。该会认为有必要让土生华裔认识中国文化,了解先侨历史,还认为应为华侨社会争取应有的权利,关注年老华侨的福利问题、华人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以及华人青年的教育问题,于是提出“在唐人区建立一个‘华人文化中心’”。该中心拟设中英文图书馆,以便老年华侨阅读各种书刊和华裔青少年接近中国文化;还拟兴办托儿所,提供法律指导,职业介绍,设立英文夜校,举办体育、文娱及各种社交活动,从而改善华人社会。

    华人福利促进会的构想赖以实现,必需相应的建筑空间作为活动场所,于是有修建文化中心大会堂的倡议。这一倡议不久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支持。在1972年9月24日温哥华全加黄氏宗亲总会成立大会上,应邀到会的加拿大首相代表、卑诗省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简称。

    省长和温哥华市长提出,如果需要筹建百万元“华埠华人中心”大会堂,则可由卑诗省政府、温哥华市政府与华人社区各承担三分之一,而联邦政府可给予低息贷款。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热议。随即由黄氏宗亲总会发起,1973年2月11日下午在黄氏宗亲总会礼堂举行温哥华各侨团代表会议,成立了兴建华人大会堂筹备委员会,专责进行有关工作。同年10月28日下午,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召开大会,有30多个华人社团的代表和各界华人共约三百人参加,展示拟在菲沙湾(Fraser Greek)。1974年4月,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The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of Vancouver)正式注册为慈善团体。经过与温哥华市政府、卑诗省政府等有关方面联络洽商,1974年8月16日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主席黄鼎南在接到加拿大联邦政府发给的准许公开筹款的号码后,当晚宣布该会正式展开筹款活动。其后不久,加拿大联邦政府批给1.2万元作为中华文化中心筹委会的活动经费;该筹委会进而计划在菲沙湾以东地段兴建一座公园及人工湖等。1976年7月27日,温哥华市参议会同意将处于卡罗尔街(Carrall Street)和哥伦比亚街(Columbia Street)之间的片打东街(East Pender Street)南面的1公顷(2.5英亩)土地,以每年1元的价格出租给中华文化中心60年,作为其建设用地。1977年加拿大政府拨款200万元给文化中心用于兴建中国式花园。

    中华文化中心的分期建筑计划包括文化中心大楼、图书馆、博物馆、戏院、体育馆等项目,该中心为此设立筹募款项机构,在相继两任主席梁甦华博士和蒋北扶博士等领导下,动员各华人社团和商家捐款,到1978年9月已筹得70多万元(当时目标为150万元),并且得到多伦多华人“支持云埠中华文化中心筹款委员会”的援助。1980年9月14日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大厦建成开放。随后经过数年努力,其间还得到香港各界人士和中国政府的力助(详后),到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后期的1986年4月间和会期的9月间,中国古典园林逸园和中华文化中心多用途大堂先后建成开放。至此,加拿大全国第一个中华文化中心基本建成。

    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旨在沟通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为华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为华人后代打下良好基础,为全加拿大的华人增光。早在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筹建委员会阶段,其所进行的各种相关活动,大致有如下五类:一是中华文化传统节庆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春节和中秋节欢庆乃至中国文化艺术节;二是参与加拿大各级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如卑诗省政府和温哥华市政府举办的多民族传统文化节,由中华文化中心的会员在各种集会上作文艺表演;三是接待到加拿大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国各文艺团体;四是重大的国际性活动,如参加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居住大会并在华埠举行庆祝集会;五是为温哥华华人服务的教育文化活动,如举办英语班、普通话班、广东话班、国画班和工艺培训班等。这些活动为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期间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积累了经验和方法。

    1981年4月,温哥华世博会申办成功后不到半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向156个同加拿大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发出了参会邀请。1983年11月27日中国政府对访华的加拿大经济发展部部长和博览会专员表示同意参会,成为第16个认可参会的国家(参会国共54个)。1984年1月时任中国总理赵紫阳访问加拿大时到温哥华参观博览会场地后,正式宣布中国参会。1986年3月5日中国首批工作人员由刘景海率领而抵达温哥华,进行中国馆 “中华门”大牌楼的装嵌工作。与世博会将在温哥华举办和中国参会相呼应,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积极展开诸多活动,而起到中核作用者,就是聚合了当地50多个华人社团的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

    还在1982年12月中山公园(Dr. Sun Yat-Se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第一期工程期间,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考虑到公园“距离市中心商业区不远,更与在建筑中之卑诗中心体育场及一九八六年之世界博览会场相近”,决定公开招商投资兴建并承办在公园内的中国式酒楼。这种瞄准世博会的想法,到1984年春明确为“工程将在一九八六年初完成,以配合该年世界博览会的开放”,催使中华文化中心为按期完成包括中山公园等在内的主体工程而继续努力,并且为之加紧了筹款活动。尽管有前述加拿大各级政府的大额资助,但华人社会各界也必须自筹数百万元巨款以应亟需。在中华文化中心的直接运作下,为了筹款的盆景艺术展、张大千画展、中国风光摄影展、粤剧义演、义卖乃至于每年一度的筹款餐舞会等持续进行,还请来中国戏曲团体参加筹款义演。由香港移居温哥华且1968年曾参与创立温哥华香港商会的林思齐,向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慷慨捐助125万元,创个人捐助额之最。

    进入1986年之后,随着温哥华世博会的临近和召开,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为之加大力度,与加拿大政府和中国政府相配合,展开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详见表1、表2)。

    从两表来看,在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中,有如下亮点。

    一为中山公园特别是逸园的建成开放。得中加两国政府援建的中山公园1983年2月13日动工,先期告成的是逸园,其开园典礼于1986年4月24日举行,在世博会开幕前一星期,从而和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一起成为世博会当局推介的华埠重要景观。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逸园是中山公园的园中园,其园景相似于苏州沧浪亭,其长廊仿自苏州拙政园,其空间分为门厅主厅区、复廊水榭区、书斋亭园区、假山水池区,园内亭榭厅堂之间以复廊、曲廊和廊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说代表国粹的苏州古典园林凝聚着中国园林文化的精华,那么逸园则可谓凝聚着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华。回溯温哥华华埠一百多年的建筑史,可以说只是到了逸园建成之时,传统样式的中国建筑才算是借助世博会之机在温哥华落地生根,才让温哥华华埠从建筑外观上凸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洋溢着恒久的东方审美意境和情趣,在西式建筑丛林中凸显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成为温哥华城市建筑多元文化的奇葩。不仅如此,温哥华中山公园的重要历史价值还在于它是中国境外建成的第一个大型的中国古典园林,而且,加拿大政府为之举行的正式开园典礼选在联合国国际和平年纪念日当天,正好投映出中华文化以“和”为核心价值的深厚蕴涵。

    二为世博会中国馆自身的强烈展现。中国馆面积达2500平方米,是温哥华世博会四个大展馆之一。其中展出了陕西出土的秦代铜车马和成昆铁路及青藏公路模型(陆上交通)、仿郑和下西洋帅船样式制作的一艘17米长6米宽的全木结构明代古船和长江三峡游船模型(水上交通)、现今中国自制的新型液体燃料发动机火箭“长征三号”(空中交通)、长城烽火台模型和汉字微型计算机系统(通讯设施)等。由于1980年代前期中国已有三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的经验,这些精心准备的展示,将中国古代文化与当代高水平科技的成就相交汇,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呼应着温哥华世博会的主题“交通和通讯”(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及其口号“世界在运动、世界在接触(World in Motion—World in Touch)”,赢得各国观众和世博会董事长兼总裁吉姆•帕蒂森的好评,成为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

    三为世博会中国日和中国周的展演活动。为热烈欢迎前来参加中国日(5.27)典礼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一行,温哥华各华人社团特意成立委员会。在中国日典礼开始前当天上午的世博会万国广场上,中国开封杂技团应邀出演狮子舞和杂技;典礼开始的升旗仪式后,中国东方歌舞团民族轻音乐队登台演唱并演奏。该音乐队在当晚和次日晚还连演两场,奉献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歌星吴小芸、成方圆、远征、王颖等声情并茂演唱的中英文名曲特别是中国民歌,还有多种民族乐器和电声乐器演奏的优美旋律,打动了在场的中加两国政要和四千名世博会观众。随后温哥华世博会多元民族文化馆举办中国周(9.29-10.5)。其时已近世博会尾声,但入场人数不减反增并突破了前此的纪录,中国周的丰富内容为其要因之一。其间陈绍铧国术馆献演九场中国武术,“五马归槽”、“春秋大关刀”等节目尤其精彩,荣获世博会当局的奖状。

    四为中国端午节龙舟赛。由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主办,世博会香港馆协办,6月14、15日举行,地点就在世博会区域内的菲沙湾水面上。跨越种族、职业和性别的参赛队有30个之多,其中有的是女子队或男女混合队。竞赛结果,菲沙湾独木舟赛会代表队荣获冠军杯。随后在世博会香港日(7.18)还举行了一次龙舟邀请赛,参赛队有11个,约半数来自于世博会各展馆。龙舟竞赛与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相联系,但在加拿大和温哥华举行则史无前例。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性别而身着相同赛服的选手们,同心协力划龙舟向前,鼓声铿锵,喊声高亢,感奋着自身也感奋着观众,动态地传达出中华文化以“和”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与中山公园对中华文化的静态展现,遥相辉映,建构起文化张力场。特别是龙舟赛对于力度、速度和团队精神的高度要求,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很能契合温哥华世博会“世界在运动、世界在接触”的口号,加之其露天展演的空间开放性,得以成为世博会上聚观者最多的项目之一。

    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在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所进行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聚光般放射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这种认同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需要。

    温哥华建市前菲沙河谷的淘金热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用血汗和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早期加拿大华人史。但其后的人头税和排华法案,使所有加拿大华人深受歧视和屈辱。但这种境况并没有磨灭反倒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中文学校为例,即使在1923年的排华移民法严厉施行的年代里,温哥华的广东籍华人仍创办了以学习中文、书法和中国史地知识为主的学校,1935年温哥华洪门民治党创办的大公义学尤为著名。1937年温哥华华埠已有10所中文学校,而1931-1945年间全加拿大中文学校才26所,故而1940年成立的加拿大华侨教育会就设在温哥华中华会馆内。二战后加拿大废除了排华移民法,但由于经济支撑乏力和进入英语社会的华人增多等原因,加之加拿大政府尚未放弃同化政策,1970年全加拿大的中文学校仅存10所。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与中国建交后特别是次年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友好关系的迅速发展,使加拿大华人的中文学校衰而复振,到1986年,其总数已有五六十所,学生近万人,教职员工600余人。

    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也得力于他们善于处理文化认同与国籍认同的关系。二战后加拿大政府对移民政策的改变,使加拿大华人数量逐渐增多并在1960年代以来加速增长,其中一个趋势就是华人原有的“落叶归根”的客居意识为“落地生根”的定居意识所取代,取得加拿大国籍的华人数量也越来越多。从第一个在加拿大出生的华人温金有(1861-1955)1949年在温哥华参加联邦选举投票,到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时大部分加拿大华人已经入籍成为加拿大公民,这种身份的衍变,帮助他们很快接受了加拿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与台湾所谓“中华民国”断交的现实。以温哥华出版的全加洪门民治党机关报《大汉公报》(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大汉报》)来看,从中加两国建交后第11天(1970.10.24)起,该报就将其中文年月日标示中沿用近60年的“中华民国”年号去掉,只保留了“公元”的年月日标示。尽管前此不久《大汉公报》还在强烈批判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并为之与《大众报》笔战,且在中加建交后次日报道说温哥华华人对之“反应平淡”,甚至报道说他们“热烈庆祝”了“双十国庆”;但是,该报到同年11月13日则刊发新闻,说全加达权总社11月8日至10日已在卡加利市召开全加洪门代表大会,温哥华洪门组织代表简建平等也出席,大会议决案第一条就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唯一政府”。其原因何在?该报同年12月18日和19日的报道可为注脚。该报道说多伦多黄氏宗亲会认为中加既已建交,就应在该会礼堂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而取代原来挂的青天白日旗,但某个黄姓族人竟擅自将五星红旗除去,引发“群情激昂”,开全体大会质问黄某。黄某辩解说此举是因为联合国尚未承认中共为合法政府,故而不认五星旗为国旗。对此某青年当场反驳:“你入籍时宣誓效忠加国,抑效忠国联(按即联合国)耶?”黄某无词以对。结果全体表决通过悬挂五星红旗。可见由于加拿大政府致力于对华友好,使华人对加拿大的国籍认同,促进了他们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应请注意的是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则高于他们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分歧。前述多伦多华人“支持云埠中华文化中心筹款委员会”成立于1978年9月,其团体成员中就有“台湾省同胞旅多(按即多伦多)联谊社”。

    温哥华华人社会各界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还得力于其国籍认同对其参政意识的促进和参政华人的努力。温哥华华人在加拿大华人中参政较早。早在1957年郑天华律师就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国会议员的华裔加拿大人。1982年余宏荣律师当选为第一位华裔温哥华市议员。此前余宏荣曾参与筹创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中侨互助会,并担任该中心副主席和中华会馆副主席。1984年再次当选为温哥华市议员,并担任温哥华市种族关系委员会主席等职,为维护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权益、为维修保护华埠有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的楼宇而多有贡献,还发起温哥华与广州结成友好城市。在世博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他作为市长代表主持许多中华文化关联活动,乃至于以代市长身份而主持温哥华建市百年大庆的温哥华日活动。此外还有1974年成为第二位华裔国会议员的李侨栋,也曾致力于支持温哥华华人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

    温哥华华人对加拿大国籍的认同与他们的族群自我认同并非就一定矛盾,这在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中也有反映。梁漱华民族舞蹈团应温哥华纪念建市一百周年委员会邀请,于1986年3月23日演出其编创的舞剧《金山》,表现百年前华工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艰辛历程。该剧分为“离情”、“筑路”和“我们是加拿大的一员”三场,虽揉合了现代舞蹈动作,但仍以中国民族舞蹈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该舞剧第三场“我们是加拿大的一员”成为当晚舞蹈的高潮,以欢庆加拿大国庆为背景,表现华工及其后代对加拿大的贡献,历尽苦难而终于享有加拿大人的权益。梁漱华曾在中国专业舞蹈团当过演员,又在香港各大电影制片厂和亚洲电视台当过舞蹈编导,1970年自香港移民到加拿大,一直坚持民族舞蹈事业,她解释其原因是“从小家庭的教育,祖国的培养”,更是因为一直牢记“我身上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这一个案表明,对于华工苦难和贡献的历史追忆,有助于建立并确立华人在加拿大的族群自我认同,而这种族群认同构成了他们成为加拿大公民的国籍认同基础。

    在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温哥华华人中来自香港的移民也为中华文化关联活动而积极努力。1962年加拿大修订移民政策后,来自香港的移民增多是华人移民的一个明显趋势。1972年至1978年移民加拿大高峰期的华人移民中,有77%来自香港。1981至1985年的华人移民为58015名,其中香港移民仍占五分之二。这些香港移民进入的城市,主要就是多伦多和温哥华,且其带入加拿大的资金较多。进入温哥华的香港移民对于中华文化关联活动的参与,以前述林思齐为其杰出代表。另一方面,世博会香港日和中秋期间的活动也有亮丽的中华文化色彩。不仅有前述的龙舟赛,而且有中国扇舞等精彩展演,还有世博会各场馆代表在“嫦娥”引领下的花灯大巡游和追月晚会上世博会董事长兼总裁吉姆•帕蒂森所主持的切月饼仪式,从而将中华文化要素播散到较为开阔的空间和象征意义上的众多国度。

    对于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加拿大三级政府所贯彻执行的多元文化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助作用。加拿大是第一个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西方国家,其标志是1971年10月8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总理特鲁多在该国众议院的演说。其中宣布实行官方双语(英、法语)和多元文化政策,认可英裔、法裔以外的“其他族裔集团对丰富加拿大文化的贡献”。其政策背景既是针对1960年代有所强化的加拿大法裔魁北克人的民族分离主义,也是因应二战后加拿大移民政策演进所带来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趋向。加拿大三级政府基于多元文化国策而支援温哥华中华文化关联活动并非只是因为华人群体规模位居该国各少数族裔前列(21世纪以来已位居其首),更是鉴于华人对于温哥华这座城市和太平洋铁路建设的重要贡献以及在二战中英勇参战的表现。1986年3月初,加拿大联邦政府多元文化部长兴托•基尼克致函祝贺温哥华中华会馆暨各华人社团联合春宴时指出“华人社区在加拿大的历史,较加拿大立国还早,华裔加人对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社会,贡献至巨”;认可“华裔加人社区,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成功的一个典范,一方面能够效忠加拿大,适应加拿大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其固有的传统文化,使其历久不替”。温哥华市政府在1986年7月以前的10 年间拨款超过700万元助建市内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心或市区中心,其重点对象之一就是华人。作为温哥华建市百年纪念活动的一项,1986年2月12日温哥华市长哈葛在华埠历史区规划委员会主席周永职等陪同下到达华埠上海街口,将该市百年纪念委员会铸造的彩雕记事铜牌悬挂于世界上最狭窄的商店楼宇“森美基楼”墙上,将另一块铜牌钉于华埠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快活谷酒楼”(百年前市政府原址),以彰显华人率先参与开埠之功。同年4月5日(百年市庆纪念日前一天)加拿大总督珍•苏菲(女)将“杰出先锋奖状”颁发给温哥华百名耆英,其中就有曾力保华埠免被解体的简建平和前任中华文化中心主席梁甦华博士等六名华人。此奖的意义正如简建平所说:“在于政府认同华人对本埠发展确曾作出贡献。”

    同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卑诗省政府还分别捐助3千元和8千元,作为加拿大华裔退伍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军芳名录铜匾所需费用。世博会闭幕前几天的10月5日,置于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入口右侧墙上的该铜匾揭幕典礼隆重举行,加拿大首相电贺并派代表到会,卑诗省副省长麦卡蒂夫人致词称誉二战中加拿大华人在未获平等待遇没有投票选举权的情况下仍勇于参军为国献身。其实华裔青年勇于参战,也是出于对遭受日本侵略的祖籍国中国的认同,由于加拿大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盟国,使他们对中国的认同与对加拿大的认同得以接合。这种情况结构性地预示了1970年中加建交后温哥华华人和其他加拿大华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的建立和确立。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不但积极参与温哥华世博会,对华人的中华文化关联活动也大力相助。这里需要补充指出的是中国政府还致力于纠正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在侨务工作上的错误,在卑诗省和温哥华市早期华人移民主要来源地珠江三角洲特别是四邑(台山、恩平、新会、开平)地区发还侨产,派出台山、开平等县赴美加两国考察团,在深圳特区西部修建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华侨城(优遇华侨投资),中国致公党还邀请温哥华等地洪门民治党组织访华,到世博会前一年温哥华与广州结成友好城市,等等。这些都使温哥华华人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网络在被封禁阻断多年之后重新建立和扩展,从而有助于加强他们在族群、祖籍和文化诸方面对中国的认同,进而构成他们在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努力推进中华文化关联事业的动力源。

    结 语

    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当局的原意是要将之办成世博会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专业博览会。对此,笔者没有看到当时和后来所作的否定性评判;尽管当年已经有人且有著述指出其经济运作有三亿加元的亏欠,但这与1967年为加拿大立国百年大庆而举办的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天文数字亏损相比,不妨忽视不计。不能忽视的倒是温哥华世博会当局的着眼点,将之与温哥华建市百年大庆相结合,既要从物化形态上使温哥华城市外貌改观,也要将温哥华从此形塑为多元文化城市。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温哥华作为加拿大通向太平洋和亚洲的门户,作为亚太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大大拓宽了其城市文化的包容度和张力。二十几年过去了,至今,航拍温哥华的映像仍鲜活地证明着当年的世博会遗产确实为温哥华城市留下了前所未有且尚无来者的地标性建筑(五帆形加拿大馆和圆球形Science World),留下了至今仍运载着世博会主题精神的空中列车和几乎年年举行的龙舟竞赛,当年的世博会场域及其附近早已隐去了工业化时代的形貌,变身为漂亮谐和的商业区和住宅区,变身为多元文化共展演的竞美空间。

    在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的多元文化大平台上,由于当地华人、加拿大政府和中国政府三方的良性互动,中华文化关联活动通过展馆、广场、剧场、水面和街道巡游等多样性空间的展开,大众化和表演性兼具,大放异彩,有力地弘扬了中华文化。温哥华华埠,在华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也借助于当年世博会的良机,老而弥新;以中山公园等中华文化精粹为特色,跻身于温哥华旅游局着重推荐的五大景观区域之一;中华文化中心不但是聚合华人社会各界的文化根据地,而且是与各国访客接触沟通的交点;而动态的中华文化展演,同静态的中华文化一起,作为温哥华城市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至今仍在演进而不可或缺。由温哥华世博会筹备和举行期间开始建构的多元文化城市模式,对世界各国至今仍不乏启示性。

    (责任编辑:陈炜祺)

    World Expo an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Urban Multi-culture

    —— Focus on the 1986 World Exposi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Vancouver

    Liu Shilong

    Abstract:Since the 1970s,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has been advancing policies that support multiculturalism in this nation of immigrants. Canada has also made revisions to its immigration regulation. As a result, Vancouver has see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inese immigrants, which further increases the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ity.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Vancouver, good at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ir uemitting efforts, with support from the Canadian feder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an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ramatically showed the Chinese culture on a multicultural platform during the preparation and convening of the 1986 World Exposition in Vancouver.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multi-culture in Vancouver.Keywords:World Expo;Multiculturalism;Urban Culture;Chinese Culture;Vancouver;Chinatown;Cultural Identity

    相关热词搜索: 契机 文化发展 世界博览会 城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