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长篇抒情散文诗的成功范式

    时间:2021-02-21 07:51: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首先,我要明确一下《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的体裁属性,著名散文诗人耿林莽先生在该诗序言中写道:“有的人写叙事性诗歌,常常苦于迈不过枯燥叙述干巴罗列的门槛。囿于事实真相,为原始情节牵着鼻子走,‘报告体’散文诗便是这样的角色,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会以抒情手法叙事,不懂得对任何素材均可以且必须善于诗化这一重要的秘诀。皇泯这部长诗在艺术上的成功恐主要得力于此……”显然,耿林莽把这部长诗作为叙事性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了。对于耿林莽先生的这一观点我是存有疑虑的。《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是不是叙事诗呢?这要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除去序、跋外,分为独奏、序诗、主体、尾歌、配乐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叙事痕迹明显的就是配乐部分,其他部分均弱化或隐藏了叙事痕迹,强化了抒情手段,从整体上看,是以无数抒情视点构成的贯承有序的链式抒情,是一部典型的抒情长诗。倘若从叙事的角度去寻找阅读路径,你难以找到完整缜密的逻辑支点。对于长篇抒情散文诗,我一直保持着敬意,因为对于年轻的散文诗来说,这种体式的长篇模式很多地方需要创新与摸索,现在文坛上通行的体例就是耿林莽先生说的“报告体”,过于泥实,突破不了题材、体裁的惯性束缚,有些本质上还不能称之为长篇抒情散文诗。

    皇泯的《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新启迪,对于长篇抒情散文诗写作具有多维的引领意义。

    一、构架抒情模块。整合抒情散点,形成抒情魔力

    《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原发材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的弟弟冯春发,青年诗人和民族文化研究者冯春发。于1985年徒步考察乌江做寻根性的艰辛考察,不幸在游水时失踪。事件目标源及其过程,渗透着许多文化的人生的信息,但这些寓意性过程,并不连贯或完整,其间夹杂着许多无意义的内容。写作的时候,需要去粗存精,即剔除琐碎,对闪光的片断进行深度演绎。这样,自然就会跳脱于原态叙述的线性结构,形成许多抒情散点。

    抒情散点的出现,带来抒情的自由,许多即兴的体悟可以蜂拥而出。但这种情况下,为保持抒情的逻辑序列和整体效应,必须依从于内在抒情的需要建立新秩序,才能整合散点的情感、思维。形成感人心性的魅力。抒情模块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出现的抒情形式。所谓抒情模块是指围绕抒情中心,聚合抒情散点,形成的指向明确、意绪集中的写意式抒情平台,抒情模块可以由小到大自由整合,灵动实用。抒情模块突破散文诗抒情小唱局限性,并可以通过模块集成层次的有序提升、范围扩大。逐步形成大抒情的深邃空间。《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史诗深度”的质地形成和“博大精深的拓展”,都是借助于这样的抒情格局。诗歌主体有五个模块,分别是寻源、纤痕、林涛、血海、覆水,写出了抒情对象沿江考察及穿越原始森林的诸多哲学寓意。这五个模块集成的抒情气势十分宏大,如资江流水。滔滔东流,不可遏止,具有史诗般的气魄。从构成元素上看,每一个大模块又由许多散点透视的小模块形成,从微观上映照并支撑了宏观上的抒情。拿《覆水》来说,有十六个自然节,每一节就是一首精致的散文诗,抒发了一种相对集中的人生感悟:覆水难收。但对于真正生命的潮音,从来没有回头是岸的说法。这十六个视角的诠释,将高贵人生无悔追求的姿态写得十分深入逼真。

    抒情模块有一个整体的构架原则,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不能游离于抒情中心的需要,《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的抒情原点就是冯春发平凡而又不平凡人生的多维意义,全文围绕这样一个中心,为枝叶繁茂的抒情扎下了深深的根系:细细阅读文章的每一个章节,我们不难发现冯春发凤凰涅槃的生命取向,在每一个模块里都有延伸。为了使抒情模块更加集结有效,作者借助于隐性的叙事结构。链接抒情模块:主体部分的五个模块,正是冯春发寻求人生真谛艰辛之旅的五部曲,从寻源开始。到跋涉山水,横穿原始森林,直到“覆水难收”走上不归路,其生命图谱完整再现了个体生命史诗般的壮丽,规约了整部长诗的抒情格调和情绪向度。但是我要说的,这五个叙事节点,并不是文章写作焦点,作者意在情,不在事。围绕这样一个写作意旨,为增强抒情模块的厚度和内容的自然融合。作者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配乐》这一章节。这里的内容虽然名为“配乐”,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冯春发年谱》对抒情散点内容,有了一个更加细致的贯通脉络;还可以通过《月塘墈纪事》和《关于我和弟弟的断忆》,进一步加深对大背景下人物的理解,对作者抒情内含有更深层次的认同。例如《月塘墈纪事》里土著文化的象征,《关于我和弟弟的断忆》里时代的印痕。对抒情对象及抒情本身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支撑作用。

    二、人物及原生事件象征意义的生发

    这里我想重提一下耿林莽先生关于“报告体”散文诗的说法,“报告体”接近于纪实体。我看过不少长篇抒情散文诗,还是基于散文层面上的叙述,思维与语言没有深层的推进,题材处理上还囿于“就事论事”式的重现。直白的语言,浮光掠影的镜像,加上几个感叹号,就能构架出真正意义上抒情散文诗的大著了吗?

    就事论事,那是散文家或小说家干的事情。诗人处理抒情事件,往往带着理性和情感的锐利。冯春发考察乌江失踪的事情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此单一的事情似乎写不出深邃广大的内在,但皇泯穿过了这一事情的平面,找到了里面的哲学图谶和精神性的宇宙本体。在大量背景材料支持下,我们发现冯春发从一个模糊的人物形象,逐渐塑立起超越于自身意义的审美与哲理形象,冯春发不是一个人,他是贝多芬生命交响曲中的音符,洞穿了岁月的笛孔,成了一首永远传唱的歌谣。这是皇泯要告诉我们的真实意旨。整个过程,作者抛开了传统叙事的方式,以抒情化、哲理化的笔调告诉我们冯春发事件演绎的象征性动态过程。

    例如冯春发不惜生命寻源的动机是什么?作者没有明确的答案。他给了我们一个玄秘的告白:“自你问世那刻起,时代就缺水。龟裂的饥荒,焦渴了,唇、目光和本能”。这告白里有太多我们无法思考出来的疼痛和无奈,整个构架渗入了许多疑虑和不确定因素。然而我们可以明白,冯春发的寻源,是一个时代预谋的悲剧事件;这里的手法自然无痕,显示了举重若轻的内力。但是,像这样通过语词附赘揭示象征内含的手法在许多散文诗里并不鲜见。

    通过原生事件,直接呈现抒情对象玄学效果的象征性内含,才是皇泯在这部长诗中的创意用笔。冯春发穿越原始大森林时,遇上了一位不知从何而来的黑衣女子,原始的女性诱惑,使他勃起、亢奋,并完成了他平生第一次与女性的交媾。做爱的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生成的内质,但是,由于发生在原始大森林这样一个特定背景,并与人性长期遭受压抑的冯春发四个月前的日记幻想中一幕非常吻合,便生发出许多动人心情的机缘和哲理迷幻。这样的内容一呈现出来就很深刻,就会传达出钝痛之感:类似这样的呈现还有一个典型细节,冯春发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巧遇“恰牯桩”(牛祭),那些

    土著居民用棍棒打死六十头牯牛。然后在黄昏时,天人合一,男女尽性狂欢。这样的原始场景,进发着一个民族蛮荒、孔武的生命意绪,存贮着许多值得思考的文化空间,而且从侧面也能折射出冯春发溯源于人性本初的一些潜性意识,正如诗人所揭示的那样,“所有的沸点,都自认为是生命最灿烂的季节。/这超脱时空和伦理的一瞬,无羁的血,喷涌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二十世纪末一次壮美的鍪名。”(《血海》)这种场景凝聚着人类集体潜意识,是模糊象征的具象,有意义的取向,真实的意旨却摇曳在虚幻与真实之间,属于隐意之意;《配乐》中的月塘墈是冯春发精神之源,对于他的个性意识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为打开接近冯春发玄秘人生的通道,作者在《月塘墈纪事》中对其文化积淀进行了呈示,比如巫文化中的咒语治病,再比如月塘墈人不怕死却又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许多高深层面的人生启迪,让我们对冯春发生命升华的内在过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冯春发对于生命哲理“轮回”的发现,正是沿着月塘墈死亡文化向内开掘的结果:“你说,人原本生于水,归于水是自然地轮回。死亡。不仅仅是为了用委屈的人生拱起石刻的碑。破土而生,从一片叶芽。到一片森林,无垠的时间,只有枯萎,才有归宿。”

    三、以情理交融的诗性语言,张大语言的内力

    尽管是长篇散文诗,皇泯却凭借内在的语言功力,始终保持语言的诗性化、具象化、哲理化,这一点耿林莽先生也有所论及。皇泯的散文诗语言,用我论及王久辛的语言特征来说,一半是冰山,有理性的深沉;一半是火焰,有情感的炙热。他的诗歌镜像,生动且富哲理,是感性与知性的融合。

    《寻源》中写冯春发生命的意义时,作者写道:惟有你水淋淋的情感,响湿了所有无形和有形的时空。/很多年以后,晾晒余味,还能泛出又成又涩的盐斑。/那里,没有缺水的季节。/水,在悲欢的合奏中,蒸化为飘荡的云彩。

    “水淋淋的情感”,化抽象为具象,描勒出情感生动且富活力的质地,“响湿了所有无形和有形的时空”,说明生命激情的延伸和永恒魅力;“很多年以后。晾晒余味,还能泛出又成又涩的盐斑”,既回放了冯春发生命的沧桑历程,又写了他的灵魂底色。“蒸化为飘荡的云彩”,则是其生命理想的放飞。这几句转喻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深沉的回味。

    艺术经验基于生活经验,皇泯的抒情具象就是这样在平常的形态中寄寓不平常的内在。

    《纤痕》中写道;帆,是云彩。/云彩,是帆。/你踮起脚尖,是一根桅杆。“帆”与“云彩”的回环诠解,将冯春发追求与理想同行的人生信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苍茫的海天之间。冯春发正是这样一位凭借“帆”的形态在天空前行的“桅杆”。

    由于人生哲学体悟的深刻,哪怕最简单的表征,作者都能透视出不一样的内含。“黄皮肤”是我们黄种人最普通的人种特征,皇泯发微于深刻处。进行了多维的意义裂变,形成了英国文学批评家燕卜荪所说的艺术歧义:自娘胎里出来,便吮吸这黄色的奶。长大成汉于,怎不是——/黄颜色的肌肤;/黄颜色的欢乐;/黄颜色的悲哀;/黄颜色的命运。/黄颜色,成为护身符。(《水谣》)这里的“黄颜色”随着所限制的中心词变化,出现了意义的潜性移位。一个民族的庞大血脉、风云变幻的历史印痕、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中枢,在“黄皮肤”里都依次找到了呼吸纹理。

    诗歌不是生米做成熟饭,而是把米酿成酒。优秀的散文诗总能引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进人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新视野,皇泯对常规事物的指涉,也常有突破常态边界的哲学创造:

    伟岸于某一隅——/不是纪念碑,纪念碑总会风化。/不是山峰,山峰终要沦陷。(《寻源》)

    这里颠覆了传统话语模式中“纪念碑”“山峰”的意义,并进行了新的延宕,睿智,深刻,有刀锋般的光芒。语言的内力,在皇泯这些形神饱满的叙述里得到了极性的张大。他以哲学解释本体论的理性,主导着抒情轨迹,并直抵生命核心的深层经验。

    这部长篇散文诗的语言形式上的诗化策略,还表现在出现了不少分行排列文字。与那些分段排列的文字不一样,这些分行的文字,节奏与空间上出现了许多留白,并带来语势和情感上的变数。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你不是鸟寻找巢。/你不是船寻找岸。/你不是游子寻找家。/你不仅但是从牛场,回来。/你是游鱼,寻找激流,寻找飞浪,寻找鳞甲的闪光……(《覆水》)

    面对兄弟随水而逝的生命,作者感慨万端,自然情不能已,无诗歌的形式、意绪,不足以表达情怀,分行排列,一句一顿,给整个篇章带来了形式与内在节奏上顿挫深沉、激荡有力的生机。

    有时,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民谣的律动和音韵:月塘墈铺满了星光/星光是月亮洒下的情/天上有一颗颗星哟/地上有一个个人/你是天上的哪颗星(《阔远的世界与小巷有关》)

    这些诗化的形式,尽管不在多数,且糅杂在散文诗的整体格局里,但它足以反映皇泯散文诗语言形式上的巧妙和灵活性。这些分行排列的文字,完成了皇泯内在情绪波动的另类建筑要求。

    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却抒情性,几乎是长篇抒情散文诗的先天痼疾。《七只笛孔洞穿的一支歌》则从形式和意蕴上寻求到长篇抒情散文诗突破旧有限制的建构策略,并由此衍生出一个不平凡的生命史诗般大气磅礴的精神画卷,是长篇抒情散文诗当之无愧的成功范式。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诗 范式 抒情 长篇 成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